赵新平 赵凯悦
【摘 要】以商品单一价格竞争规则为起点,放宽商品同质性假定,以假定商品异质性为基础,研究商品多维招标竞争规则,构建商品竞争力模型,对商品竞争力进行量化测度,研究分析了商品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形成机理。
【关键词】商品;竞争力;规则;模型;优势;机理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single price competition rules of commodities, relaxing the assumption of homogeneity of commodities, and based on the heterogeneity of commoditie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multi-dimensional bidding competition rules of commodities, constructs the model of commodity competitiveness, quantifies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ommodities, and studies and analyzes the source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commodities.
Key words:commodities;competitiveness; rules; models;advantages and mechanisms
引言
竞争优势根据层次,可以细分为商品竞争优势、企业竞争优势、企业进化竞争优势和产业竞争优势等。商品竞争优势,是企业竞争优势、产业竞争优势的基础。研究分析商品竞争规则,构建商品竞争模型,分析商品竞争优势的来源及形成机理,对分析研究如何培育企业竞争优势、产业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商品竞争力与商品竞争优势的定义
商品竞争力是指商品通过帮助市场用户增加综合收益、降低总成本,从而帮助企业赢得市场客户并实现价值增值的能力。商品竞争优势,是指一个企业所生产的一种商品所具有的赢得市场客户并实现价值增值的能力超过市场企业商品社会平均水平而形成的优势。
商品是为了满足市场用户需要,商品是否具有竞争力,首先需符合市场用户的需求,能够帮助市场用户增加综合收益,获得满足,并降低其总成本,实现用户性能—价格比的最大化,同时,企业通过销售商品,要实现价值增值,以弥补生产耗费,实现利润,扩大再生产。争取市场客户的能力和实现价值增值的能力,是商品竞争力必须同时具备的条件,二者是竞争主体和竞争客体之间利益的矛盾统一体。只具有争取市场客户的能力,而不能实现价值增值,如低价倾销,不能形成商品的竞争力;不具有争取市场客户的能力,也不能实现价值增值,也不具有竞争力。满足客户需要,争取客户,是商品实现运动中增值并具有竞争力的必备前提,而实现价值增值,则是商品本身的使命。
因此,商品竞争力的衡量,可以通过商品的销售额、市场占有率及商品的毛利率、盈利额等指标来反映。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例子来说明这一问题。
设有X1、X2两个企业,均生产A商品,X1企业生产的A商品为A1,X2企业生产的商品A为A2,A1、A2的市场占有率分别是50%、30%,A1的销售额是500万元,A2的销售额是300万元,A1的毛利率是20%,盈利额是100万元,A2的毛利率是30%,盈利额90万元,市场商品A的前10家企业平均销售额是90万元,企业平均盈利额是15万元,若竞争力评价指标中销售额权重为50%、盈利额权重为50%,则A1的竞争力指数为50%*500/90+50%*100/15=6.12,A2的競争力指数为50%*300/90+50%*90/15=4.67,A1的竞争力>A2的竞争力,A1相对于A2的竞争优势为1.45。
2.从单一价格竞争规则,走向多维招标竞争规则
竞争规则即用以评判参与竞争各方优胜劣汰的基本标准、尺度。竞争规则不同,对竞争力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2.1单一价格竞争规则
单一价格竞争规则,即以价格作为评判商品竞争胜败的唯一标准、尺度。同种商品,价格越低,竞争力越强,价格越高,竞争力越弱。单一价格竞争规则,是基于商品同质的假定,即商品除价格以外是完全无差异的。在商品同质的情况下,商品价格越低,则越能赢得市场客户,占有更多市场,因而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取胜,顺利实现价值增值。
在单一价格竞争规则下,商品价格的绝对竞争优势或相对竞争优势,来源于商品成本绝对优势或相对优势,而成本的绝对优势或相对优势,又来源于生产要素禀赋供给量的差异、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要素经营效率的差异、生产规模的差异和商品市场结构的差异等。即
商品价格=(生产要素价格*生产要素耗费数量+固定成本费用/商品销量)+商品销量*单位商品增加值
其中,专业化分工、生产技术和组织管理影响劳动生产率和经营效率,影响单位商品所需的生产要素数量、单位商品对价值增值的贡献;生产要素禀赋及供求关系影响生产要素价格;生产规模影响单位商品所分摊的固定成本费用;市场结构影响商品利润。
经典国际贸易理论,无论是绝对比较优势理论、相对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还是技术周期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市场结构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等,都是建立在单一价格竞争规则的基础上的。
2.2多维招标竞争规则
放宽商品同质性的假定,若商品是异质的,人们对商品使用价值的需求也是多方面的,有差异的。在现实生活中,不同厂商生产的同种商品,在技术、质量、服务、品牌、供货期等方面都是有差异的。市场用户关注的不仅是商品的价格,同时也关注商品的技术、质量、服务、品牌、供货期等各方面。商品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价格竞争,还在技术、质量、服务、品牌、供货期等方面都存在着竞争。因此,在商品异质的情况下,单一价格竞争规则已难以反映多种因素对竞争的真实影响,而让位于多维招标竞争规则。
多维招标竞争规则,即商品之间的竞争,是以价格、技术、质量、服务、品牌、供货期等多个维度、多种要素做为衡量标准,根据多因素综合评价的结果来决定竞争的胜败。在多维竞争规则下,绝对竞争优势指A国商品的成本、质量、服务、供货速度均好于B国的商品;相对竞争优势指A商品的成本、质量、服务、供货速度或价格中的多数因素好于B国商品。
在招标多维竞争规则下,商品具有竞争力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商品竞争优势的来源也是多方面的。价格仍是决定竞争胜败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唯一因素,也不是最终因素;由于供应方与需求方长期博弈的结果,价格竞争的赋值,也不是价格越低,越有竞争力,而是报价越接近社会平均值(参与招标厂商所报平均价格)越合理,价格因素得分越高,越具有竞争力;而超低价格者,将视为恶意竞争者而将被淘汰出局。除价格因素外,质量、技术、交货期、付款方式等,也成为竞争的重要方面,由单一的价格竞争模式转变成为多维竞争的模式。
3.商品竞争力模型
3.1商品竞争力模型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商品的竞争力表现在两个方面。在同质商品中,商品竞争力体现在价格以及价格背后的成本、要素禀赋等方面;而异质商品中,商品竞争力不仅体现在价格和成本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上。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商品的性能、技术和质量,通过管理创新,提高商品的品牌知名度、服务水平和供货周期。随着竞争性厂商的模仿跟进,厂商为确保竞争优势,必须持续不断地创新,形成“创新—模仿跟进—再创新”这样一个永续地循环,从而推动商品竞争力地不断发展。从下图中,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出商品竞争力模型的整个影响因素。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商品竞争力模型为研究商品竞争力问题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以用户成本收益分析为基础,综合技术性能、创新等基本观点,构成了研究商品竞争力的基本分析框架。
(1)用户成本收益分析对商品竞争力的说明。用户总成本=商品价格+故障成本+维修成本+等待成本+库存成本+等待成本+选择风险;商品价格,只是用户支付的成本之一,即近期成本,还有需要未来支付的故障、维修等远期成本。用户希望购买的商品,不仅价格要低,而且希望商品总成本最低。
用户总收益=商品技术性能+商品质量+商品品牌+商品服务+商品供货期,用户期望其购买商品所获得的总收益最大。
(2)技术性能分析对商品竞争力的解释。技术性能好,增加用户使用功能、提高使用效率,降低用户单项功能成本;商品质量好,减少用户使用问题、节约用户故障成本,提高满意率;服务好,及时上门维修服务,减少用户耽误时间及成本;速度快,减少用户等待成本与库存成本;品牌为用户提供信用保证,降低用户选择风险。
(3)创新对商品竞争力的解释。创新通过跳出原有框架内封闭固定成本与价格收益之间的分配之争这一传统路径,打破了同质商品单一价格竞争规则,通过创新创造新的更高的价值,向客户提供具有更优性能、质量、服务、速度、品牌的异质商品,降低客户的成本和风险,在增加客户收益的同时,打开了原有同质商品相同价格的天花板,可以更高的价格,获取更高的价值增值收益,实现双方利益共同增长的新模式。通过客户和商品之间的博弈,以创新作为解决方案,达到了双方共赢的格局。因此,创新也是商品竞争力新的重要来源。商品的竞争,推动着商品的不断创新,创新推动商品不断升级换代。
创新并不否定同质商品的价格竞争规则,而是通过创新出异质商品,在更高层面上以新的规则竞争,在市场上出现同样模仿创新商品时,又会适应同质商品价格规则,推动下一次商品的再创新。两个规则会同时发挥作用,共同推动商品的竞争、创新和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商品的競争力决定于三个方面:①商品用户净收益与社会平均商品净收益的比较;②商品销售规模与社会平均销售规模的比较;③商品价值增值与社会平均商品价值增值的比较。商品竞争力,处于它与社会平均水平的比较,同时,它决定于给用户带来的净收益、市场销售规模和价值增值能力。可见,在多维竞争规则下,要素价格和商品价格,只是影响商品竞争力的其中两个因素,影响商品竞争力的,还有众多因素。
(4)对商品竞争力模型的整体解释.多维竞争规则的实质在于降低用户购买商品的总成本,提高用户购买商品的功能、效率和收益,使用户总成本最小的同时,总收益最大,使用户实现成本—收益函数的均衡,我们可以用图2说明这一问题。
从以上矩阵图可以看出,客户成本和商品成本呈AC曲线关系,即客户成本越低,则商品成本越高,为了满足客户提高技术性能,降低故障、维修等成本,则必须增加商品创新等投入,而通过使用低价生产要素等方式降低商品成本,则会提高客户成本,二者呈此升彼降关系;客户成本和商品收益呈AE直线关系,即客户成本越高,商品收益越高,客户成本越低,商品收益越低;客户收益与商品成本呈CD直线关系,即商品成本越高,客户收益越高,客户收益越低,商品成本越低;客户收益与商品收益可呈BF直线或DE曲线两种关系,为DE曲线时,客户收益高,则商品收益低,商品收益高,则客户收益低,为BF直线时,两者收益同增同降。在商品同质的传统经营模式下,客户收益与商品收益往往呈DE曲线模式,二者利益存在冲突,只能在曲线上寻找一个二者均接受的平衡点,在商品供大于求的情况下,这个点往往靠近D,对客户较有利,而在商品供不应求时,则平衡点靠近E,对商品比较有利。在异质商品的创新经营模式下,客户和商品的收益可呈现BF直线关系,即通过创新出异质商品,以增加性能、提高质量、改善服务、加快供货等方式,创造新价值,通过增加客户收益,来降低客户成本,增加客户满足和净收益,在增加商品成本的同时,通过商品收益的提高,增加商品净收益,从而解决双方在成本和收益之间的冲突,实现利益上的双赢。
3.2商品竞争优势的测度
(1)商品竞争力的衡量方法。商品竞争力PC=(a1*商品价格P+a2*商品质量Q+a3*商品品牌B+a4*服务S+a5*供货速度D+μ)
各因素分值权重因子:a1+a2+a3+a4+a5=100
μ为随机扰动项。
PC为招标规则下商品竞争力评价得分,P为招标规则下商品价格评价得分,Q为招标规则下商品质量评价得分,B为招标规则下商品品牌评价得分,S为招标规则下商品服务评价得分,D为招标规则下商品供货速度评价得分。
一般根据商品价格PP、商品质量PQ、商品品牌PB、商品服务PS、供货速度PD相关数值与其对应的社会平均值PP、PQ、PB、PS、PD的比值关系来确定PP、PQ、PB、PS、PD的得分P、Q、B、S、D的数值:
P=a1/(PP/PP)
Q=a2*PQ/PQ
B=a3*PB/PB
S=a4*PS/PS
D=a5/(PD/PD)
在多维竞争规则下,商品价格、商品质量、商品品牌、服务、供货速度都会影响商品的综合竞争力,各因素的权重因子,表示其对总体竞争力所产生影响力的比重,权重越大,影响力越大。竞争关注点也从单一的商品价格扩展到商品价格、商品质量、商品品牌、服务、供货速度等多因素。但商品价格是最重要的、权重因子最大的因素之一。
(2)多维因素与商品竞争力的关系。同质商品,价格相对于社会平均值越低,价格评价分值PP越高,使商品竞争力越强;商品质量相对于社会平均值越高,质量评价分值PQ越高,使商品竞争力越强;商品品牌相对于社会平均值越高,品牌评价分值PB越高,使商品竞争力越强,服务相对于社会平均值越好,服务相对于社会平均值越高,使商品竞争力越强;供货速度相对于社会平均速度越快,供货速度PD评价分值越高,使商品竞争力越强。商品质量、商品品牌、服务、供货速度在价值量上,也最终体现为成本费用的消耗和经济收益的回报。
4.商品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形成机理
在单一价格竞争规则下,商品价格是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影响商品价格的各种因素成为商品竞争优势的来源,包括专业化分工、要素禀赋、规模经济等。
对同一区域的不同商品而言,要素禀赋是相同的,而且要素在不同区域间是可以流动的,在资源收益权确定的情况下,非资源所有者都均需按市场价格取得资源,对所有非资源所有者而言,资源价格是同一的,要素禀赋不构成商品竞争优势的来源;专业化分工的好处,对所有同类商品均能享受,也难以构成其优势来源;规模经济,对不同商品生产者来说,是不同的,因而它是竞争优势的来源之一。
在多维招标竞争规则下,商品竞争力的来源除影响商品价格的各种因素外,主要来源是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管理系统创新和机制体制创新等。
一般技术创新是容易模仿学习的,难以持久,不能形成商品竞争优势的持久源泉。只有核心技术的创新,才是难以模仿学习,通过技术外溢等方式难以模仿,它可以成为商品竞争优势的源泉。
普通的单一管理创新,也易于被模仿学习,难以成为商品竞争优势的源泉;但管理系统创新,由于涉及到整个系统的构建和要素的构成的特殊性,而且它与企业文化融合在一起,难以模仿和复制,可以成为商品竞争优势的源泉。
参考文献
[1]王春久,罗文,赵鹏.市场经济商品竞争机制及模型(I).北京化工大学学报,1995,22(:4)
[2]王春久:市场经济商品竞争机制及模型研究(11)营销组合决策及价格因素动态特性研究,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23(:1);
[3][美]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
[4]金碚:《竞争力经济学》,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5]黄雨辰、谭清美、汪浩淼:低差异性商品运营竞争优势战略研究——以中国钢铁产业和服装产业为例,经济与管理科学,2019年.01期;
作者简介:趙新平(1966.11--),男,汉族,湖南邵阳人,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黑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财务、投资、产业经济等。
趙凯悦(1996.05--),女,漢族,北京人,美国东北大学工程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学建模与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