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英
一节家常好课的评价标准是:课堂提问率应该不低于 80%,提问覆盖率要做到不低于 60%;同时教师对同一个学习优势生的提问不得超过 3 次;能够看到学习优势生与其周围同学之间的学习互助;80%以上的学生能够当堂完成教师所预设的教学任务。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提问呢,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出这些方法。
一、提问要有逻辑性和层次性
在教学初期,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往往不够深刻,过于表面化、简单化。学生理解的不够深刻的粗浅之处正是教师设问、发问的好时机,可以通过引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在理解粗浅或出现偏差时,教师要利用问题跟进进行澄清。问题跟进是指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对学生的问题作出及时的判断,并针对不同的情境作出进一步的提问行为。它是促进学生思维的核心所在
案例:《文成公主进藏》:教会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是本课的一个教学目标。首先我提出一个问题:“复述,按照字面意思应该怎么理解?”这时有的同学站起来说道:“我觉得就像复印吧,一模一样地说出来。”我示意这位同学坐下,并说道:“你说的有些接近了,首先是讲述,可以用自己的话大致地讲出故事情节,就以我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为例,在复述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明确哪些要素呢?”同学们开始踊跃举手:“时间、地点”、“人物、情节”。我点点头说道:“大家都回答得非常好,找到了很多要素,那我们先以允婚这一部分为例吧,大家开动脑筋思考一下。”同学们再次回到课文中默读,理清了故事的情节,首先应该介绍吐蕃,再介绍年轻的首领。然后我请同学们起来尝试复述这一部分,然后让其他同学评价她复述的效果。面对新内容的教学时,教师要做到心中有全局,还要设计层次分明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新的方法,以应用到以后的学习中。
二、提问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仅要深挖教材,还要考虑学情,探究学生实际的生活
经验和人生阅历。有些课文是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人生经历无法体会到的知识,这就是教师可以重点下功夫设计问题的地方。
案例:《普罗米修斯》是一篇外国神话,由于这篇课文与同学们的生活实际距离较远,所以我提议大家可以在课余时间观看电影《诸神之战》,从中了解一些背景知识。在课上我也给同学们补充了一些课外知识,这些都为学生理解课文主旨提供了很好的情境。这时再加上贯穿文章的有效提问“你觉得普罗米修斯是一位怎样的人?”,使同学们整体把握文章主旨,这样我预设的教学目标也就达成了。
三、创设开放性提问引导学生质疑
朱熹早就指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这就是在指导教育者要培养有质疑精神的学生。教师应该怎么鼓励学生提问,在什么时间点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①以一个问题作为一节课的结尾,让学生在下次课前(非正式地)思考;②学习肥皂剧的做法:在上课过程中留下一些线索留待下节课来处理;③为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设计问题而非回答问题;④即使在巩固练习里,你也可以让学生成对或以小组的形式参与,让一个人(或小组)向另一个人(或小组)提问来开展一段对话;⑤偶尔,告诉学生下节课要讲的内容——并要求他们准备问题来问你,而不是由你来向他们传递信息;⑥在讲解中途引入“休息时间”,在这一段时间内学生可以问你问题。
案例:《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时,先让同学们自己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自己发现的问题,同时,老师在巡视时回答学生的提问。有一位同学非常细心地发现了一个问题,老师适时地鼓励他站起来跟全班同学分享。他在读课文时发现第三段里的“种”出现了很多次,但每次的读音都不尽相同,最容易产生疑问的是“当祖父下种”,这里是读三声还是四声,应该怎么区分。后来他们小组联系上下文语境,从动作上区分出来,下种是把菜种放进土里面,所以是读三声,而种小白菜是动作,所以是读四声。老师通过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给予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和自主权,使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并运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就是课堂提问的终极目标。
四、提问时表述清晰,使学生抓住重点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对话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提问的方式和问题的措辞。学生们优秀完善的回答离不开表述清晰、措辞合理、重点突出的问题。
案例:《鱼游到了纸上》:在课堂导入之后,我提出了一个贯穿全文的主问题:“找出描写聋哑青年的句子,探寻他成功的秘诀。特别注意哪些词语特别能体现聋啞青年的精神。”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课文,很快就抓住了关键词“老是”“呆呆地”“从来”“游”“静静地画画”“还在”“忘记”,从中体会到了聋哑青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不懈的精神,更重要的还有全神贯注忘我投入画画的精神。通过我提出的主问题的引导,使同学们在读课文的同时抓住关键词,不仅理清了全文的脉络,而且理解了文中主人公的精神,明晰了中心思想和文章想要传达的正能量,可谓一举多得。
五、提问的角度要新颖
在小学中高段语文课堂中,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问题角度的选择要新颖,要注意用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目的是使学生开动脑筋,提高注意力,由此实现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