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2020-07-14 08:27许洪璐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0年2期

许洪璐

摘要:我国于2001年起稿《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这使人们意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弘扬特色民族文化的必要性。本文将根据国际组织与相关专家学者提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与措施,围绕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概念、成果以及现状展开阐述。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保护;现状

中图分类号:Gl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6-0142-01

一、引言

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了名为非物质遗产处的机构。我国于2006年12月加入《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并在2001年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概念

(一)保护的整体意义

中华文明具有纯粹的民族精神以及纯净的民族文化,依据历史的沉淀,拥有着大量的文化财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核心的活态文化遗产。

笔者根据刘魁立提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整体性原则;普文芳、魏美仙提出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及传承人意义;艾橘红对文化生态旅游的社区参与生态旅游村的比较研究中,发现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着严峻的物质化功利倾向,行政干预过强现象与传承人保护力度不够等。越来越缺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本真性、整体性与传承性。尤其在社会经济资本的逐渐蓬发,人们不断的将旅游产业开发,渐渐的忘记了保护非遗文化的根本目的。

(二)保护措施的递进

为了防止在非遗保护上出现更多的芜劣行为,早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中提出了关于保护的流程措施: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承传。我国根据流程措施,也做出了相对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在国内相关专家学者的理论报告与实践检验中发现我国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持有可持续发展的态度。越来越强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同利益与共同命运。目前正在不断的将保护力度扩大,发展我国特有的保护方式如:流播迁转、朝野共享、多元杂糅、包罗广泛性。坚持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指令来增强群众集体对本民族的认同感。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成果與现状

(一)保护的成果

我国在大力弘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进行了多项成果展,主要以:博物馆展出、传承人研习、非遗项目、鼓励地方仪式活动等内容进行实践。2019年是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成为缔约国的第15周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于2019年6月8日在广东省广州市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截至于2019年6月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共开设5354家博物馆;设立的生态保护实验区21个;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企业或单位100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习培训计划》(研培计划)开展670余期;覆盖110余所高校;全国共参与9.7万人次;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的传承人共计3068人。2019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10门种类;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有3154个;国家级项目1372项;子项目3154项。2019年12月,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共40项;其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占32项;总数位列世界第一。

笔者根据数据统计看出,我国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成果颇为丰硕,保护态度严谨、认真,这样的可观景象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人类与文化遗产的共同命运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全球的拓建,保护的方法内容也在持续的更新。我国十九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纲领中提出了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主以坚持正确义利观、树立共同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和而不同的文明交流,构筑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尊崇自然,始终坚持世界和平为宗旨的理念。对于此理念,国内的众多学者认为对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到指导性作用。

目前国内还以“非遗+扶贫”这样的联合政策推动民族地区发展,设立了2310家非遗+扶贫的就业工坊;开展了5600期技能培训;培训人员达到17.67万人次;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06个;这样的新政策带动22.02万人脱贫;起到实质性效果。在笔者看来中国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正处于上升趋势。

四、结语

笔者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更加清晰。目前,我国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处于上升阶段,并且不断的增强保护力度与添加保护方法。笔者认为非遗文化保护任重而道远,我们要通过不断的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与回答问题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的精神文明与精神文化。

参考文献:

[1]刘魁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整体性原则[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4(04).

[2]普文芳,魏美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及传承人意义[J].学术探索,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