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红 罗圆圆
摘要:湘西南,位于湖南、广西、贵州三省相交的地,是去往西部地区必须通过的地方,一直有西部咽喉的说法。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湘西南地区苗、瑶、回、侗、土家、壮等多个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加上交通较为闭塞,拥有丰富的湘西南地区民间艺术资源。这些民间艺术具有非常强烈的个性化特征,表现出独特而鲜活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我们将可产业化的民间艺术资源转化为文化竞争力和生产力,可以激活地区发展内生动力,优化、整合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让民间艺术资源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关键词:湘西南地区;民间艺术资源;产业化的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J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6-0129-02
一、引言
湘西南,即湖南西南部,处云贵高原之东侧,湖南省西南部地区位于湖南、广西、贵州三省相交的地方,是去往西部地区必须通过的地方,一直有西部咽喉的说法。这一地区根据行政可以分成邵阳、怀化、永州等15个县级市,辖区内管辖了两千多万人,种族以汉民族为主,其中共同生活着苗、土家族、侗族、白族等17个民族,各民族相处融洽和谐,是湖南最后的一块处女地。该区域历来交通较为闭塞,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党中央和国家政府为了提高这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减小人民生活水平不平衡的问题,从2010年开始着手调整该地区的产业结构,特制定了“国家十二五规划暨武陵山区扶贫开发”的总布署,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二、湘西南地区民间艺术资源概况
湘西南地区苗、瑶、回、侗、土家、壮等多个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也由于这一地区地理风景好,人民朴素,又在一起相互交流了漫长岁月,使得这一地区诞生了优秀的数量庞大的文化遗产,地方民间特色艺术、民俗特色文化遗产内容丰富、项目繁多。
湘西南地区目前拥有的国家级非遗17项,其中传统音乐3项,传统舞蹈2项,传统戏剧4项,传统美术3项,传统技艺2项,曲艺2项,民俗l项。拥有省级非遗36项,其中民间文学3项,传统乐曲3项,传统民族舞5项,传统民间戏剧2项,传统体育竞技与游艺2项,传统绘画4项,传统技能艺术5项,曲艺l项,民俗11项。(数据统计截止到2019年12月)
三、独特而鲜活的湘西南地区民间艺术资源
湘西南地区的不同民族的人民在历史长河的冲刷下,沉淀中,一边吸取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一边在这一基础上重新铸造出更多的文艺成果,这些成果对于研究湘西南不同民族的社会,经济,意识形态,文俗,信仰和历史以及在每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心理活动都有鲜明生动形象的反映,具有非同寻常的价值。湘西南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非常强烈的个性化特征,表现出独特而鲜活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
(一)历史价值
湘西南民族传统文化历史信息丰富。无论是瑶族民歌、侗族芦笙,还是苗族歌鏊,都会涉及到本民族的历史和英雄。其追述历史的过程,具有以下两大特征:一是着重于对本民族历史的追述;二是关注远古、远祖。这些对了解少数民族的远古历史,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二)文化价值
连山叠岭的武陵山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湘西南原住民与外界的交流,促使这里形成了独特而神秘的地域文化。这种文化具有明显的追根溯源、感宗念祖的特点,如侗族傩戏等,这里的表演类文化遗产也都具有写实而简朴的生活化特征,如侗戏等。
(三)科学价值
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千百年来,侗族、土家族苗族群众创造发明了许多科技含量高的生产技艺、生活技巧,从而使得这里的文化具有了某种独特的科学研究价值。如侗锦织造技艺、滩头手工抄纸技艺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可以进行深入的发掘、研究、保护与合理利用。
(四)艺术价值
在艺术表达上,湘西南本土艺术多具有明显的原始性特征与生活化传统,对于研究各种艺术的起源提供了重要参考。如侗族傩戏,所代表的都是戏剧艺术与舞蹈艺术的原始形态,从这里可以窥视到远古戏剧艺术、舞蹈艺术的影子。此外,侗錦织造技艺、沅洲石雕、滩头木版年画等都是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生活化、实用化特征。
(五)社会价值
湘西南地区的各民族都具有强烈的宗族意识和族群意识。而这些附着有强烈凝聚力的意识形态的形成,显然又与他们的历史息息相关。各种传统节日,各种传统仪式仪礼,甚至包括日常生活中的风俗,苗族四月八姑娘节等都会成为人们调整人际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增强民族认同的重要手段。保护好这些传统节日与仪式,不仅可以保留下一份难得的族群记忆,还可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六)经济价值
绝大多数的民间艺术项目都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如滩头竹纸制作技艺、侗锦织造技艺、滩头木版年画、花瑶挑花等制造产品。充分了解地方文化的产业化优势,能帮助民间艺术影响范围扩大,使得这一民间艺术的经济价值在文化资本的提高下升华到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和文化资本的高度,把地方文化充分认识和研究,能梳理出其中的经济价值和转变机制、转变方式,一定可以将地方文化的影响范围变得更广泛,使各族人民能借助自身的良好资源条件,在将来的文化经济竞争中获得等多的机会,得到更多的资源。①
四、湖南省西南部地区地方艺术资源产业化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民间艺术资源产业化可以有效的促进地区区域经济发展
民间文化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地方民俗艺术出现了岌岌可危的险境,很大部分地方民俗艺术找不到继承者,那些精妙绝伦的作品也快看不到了。一部分民俗艺术抵挡不住利益趋向世俗化,渐渐违背初心。地方民俗文化艺术要凤凰涅槃,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之路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充分认识地方民俗艺术的经济效益,能很大程度上促进一个地区新的经济发展点。中国的地方民俗文化艺术,像珍珠般散落于各民族和各地区。中国农村更是民间艺术的主要分布区,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新的目标:“生产进一步发展、生活更加富裕、乡风越来越文明、村容变得整洁、管理一定民主”。农民是民间艺术许多形式的继承发扬者,很多地方民俗文化艺术的本体就是农民本身,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良性的鲜活的传承,地方民俗文化艺术的保护,就是对这一地方民俗文化再生一种形式,如果计划合理,能将可产业化的民间艺术资源转化为文化竞争力和生产力,激活地区发展内生动力,优化、整合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让民间艺术资源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民间艺术资源产业化可以加强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扩大民族传统文化的优势,整合民族文化优势资源,使民族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产业支柱
以中国苗族妇女传统服装的市场化为例,它的开发既发扬了传统苗族妇女的服装文化,还体现了极大的经济价值。不同年龄段的苗族妇女,比如中老年妇女和青少年妇女穿着不同风格色彩的苗装进行走秀,在舞台上释放苗族服装的魅力,然后将苗族特色鲜明、能体现民俗的苗族服饰(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制成产品销售,市场占有率极高,利润巨大。这种思路在推动苗族文化而向社会的同时,既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又能在不改变传统工艺、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获得经济效益。
也就是说,我们一方而要对地方民俗文化原生态的维持,一方而要充分发挥它的经济价值,由经济来推动保护的思路十分重要。将既能展现地方民俗文化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的,且市场极为良好的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进行产业化的调整,从科学的品牌定位、营销方式、合理的规划方而孕育出优秀的文化品牌,将文化优势中的经济优势充分开发出来,实现对于民俗文化经济效益的挖掘。
(三)民间艺术资源产业化有利于民间艺术的传承保护,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因为,要使民间文化艺术自我发展,必须从产业化入手,让文化和经济相互交织,产生经济效益,再推动文化的挖掘、继承、发展、保护、创新。当人民受到了民俗文化带来的经济效益红利后,才能促使地方财政更好的拨出款项加大对于民间文化的保护发展力度,给傳承发扬民间艺术的人创造出更适宜的条件和机会,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能加专注的发展这一特色产业文化。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发现不管是真实存在的文化遗产还是虚拟的意识文化遗产,在确定她们不会遗失的情况下,进行市场化的运作能最大程度地开发和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日本、韩国将习俗节日等蕴含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的资源纳入了旅游业,吸引了大批游客,获得了十分丰厚的经济效益。瑞士、芬兰、英国等国在看到这些独树一帜的民族文化背后蕴含着巨额经济收入后也创造了极佳的保护传承条件,使得本国的民族文化能在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中交相辉映,既维持文化多样性,又获得了文化资本,充分将本国的文化资源优势发挥了出来,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②
把民间艺术文化的经济效益拔高到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的高度,对内涵深刻的民俗艺术进行开发和研究,梳理出其中的经济价值和转变机制、转变方式,一定能使民间艺术的资源进一步扩大,让中华民族利用自己的民族优势,在将来的“文化引领经济”时代中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本。而对文化产业的革命,文化不光是间接的对社会产生影响,而是能直接作用于社会实践当中,转化为更先进的生产力。
★基金项目:2019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湘西地区民间艺术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9A269):2018年度湖南省妇女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依托民间艺术产业促进湘西南地区农村女性就业、脱贫的路径方法研究》(项目编号:18YB16)。
注释:
①欧阳舒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思路与经济价值[J].科学与财富,2012(10).
②程惠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J].经济观察报,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