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典型精神 遵循报道规律

2020-07-14 08:43闫文化
新闻世界 2020年7期
关键词:主流媒体

闫文化

【摘    要】正面典型报道是主流媒体引导社会舆论,弘扬正能量,传递真善美常用的一种报道方式。本文针对目前正面典型报道中好的报道方法以及存在的短板进行梳理思考,并对做好正面典型报道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主流媒体;典型报道;报道规律

在2013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了“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的要求,强调正面典型报道要把视角更多地对准普通群众,把服务群众同教育群众引导群众结合起来,以群众中的正面典型来影响、提升广大人民的思想境界。

那么,当前如何做好典型报道,发挥典型人物引领社会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的积极作用呢?笔者认为,一是要把握好正面典型挖掘,二是避免走入典型报道的误区。

一、如何挖掘正面典型特点

(一)巧用鲜活语言,展现生动细节

典型报道对象确定后,要想把典型报道好,需要从一些细微之处来展现典型的特点,包括人物语言、肢体语言等。把这些细节处理好,有助于表现典型的“个性”。同时,在报道中要带着情感去接触典型、了解典型,寻找典型的闪光点。这样才能把典型的感人故事讲好,把典型的精神传播好,达到激励人、感染人、教育人的效果。《石宗宏:为了心中的那片绿水青山》这篇典型报道的主角是淮北市杜集区北山村退休教师。他获得过中国好人、安徽省道德模范称号。2000年退休后,他放下粉笔拿起铁锹,甘愿做北山“愚公”,立誓要让家乡的荒山披上绿装。19年的时间内植树造林400多亩,种植果木树5000多棵,松柏树木2万多棵。记者在采访石宗宏时,就力求抓住细节来展现人物。“半山腰的松柏林里,他一手拄着自制的拐杖,一手揽着肩上挎着的工具包,头戴竹质帽子,走路时左腿有点跛。”简单几笔,勾勒出了人物形象。在人物语言上,他老伴的一句话“老头子倔得很,天天泡在山上,谁劝都没有用”和村杂果协会成员石开阔对他的评价“他就是大山的儿子,刮风下雨都要上山”,透过这些质朴的言语,可感受到石宗宏咬定荒山不放松的执着和韧劲。从他腿上和膝盖上留下的处处伤疤,从他家院子角落里成堆上山造林时穿坏的鞋子,一堆用坏的铁锹、铁镐和用钝的钢凿这些器具,都可以感受到石宗宏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艰辛。这些细节及语言的应用,无不向人倾诉着石宗宏植树造林背后的感人故事。看着满山翠绿和山脚下硕果累累的經果林,石宗宏就简单的一句话:“十九年的坚守,荒芜一片的老妈山全披上了绿装,再苦再累都值!。”

(二)抓住典型关键点,寻找时代共鸣点

抓住典型的关键点,寻找时代共鸣点。典型报道可多些“原声回放”,从不同角度展示典型人物特点,立足时代写典型、挖掘其中蕴含的丰富时代内涵,发挥舆论引导的积极作用。2020年1月,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疫情在湖北武汉暴发,短时间内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疗队驰援武汉。有着31年军龄,2014年参加过发生在利比里亚的埃博拉疫情阻击战,2018年跟随和平方舟医院船执行过“和谐使命”任务的陈静,面对武汉疫情肆虐,她毫不犹豫再次冲到了疫情防控一线。她带着团队接手火神山医院重症病房后,就全身心地投入到抗击疫情的战斗中,许多受病毒折磨的重症患者被她们团队救了回来。2020年3月1日《人民日报》头版以《冲锋在一线 用心到极致》为题,报道了火神山医院重症病房一科护士长陈静。文中写道:“她个头不高,看上去还有几分柔弱,但双眸炯炯有神,十分干练。”简单几笔勾画,陈静的形象跃然纸上。她有多严厉?她有多唠叨?明天,谁跟我上?整篇报道短短600多字,通过3个问句引领全文,把陈静在疫情防控一线的认真、耐心和率先垂范的精神展现了出来。

(三)把握时代脉搏,展示典型精神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崇德向善、弘扬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成为时尚。2018年9月13日《新闻联播》《时代楷模》专栏对江苏省灌云县开山岛民兵哨所所长王继才进行了报道。1986年,年仅26岁的王继才奉命守卫开山岛,这里条件很差,没有淡水,喝水全靠收集雨水,没有电,照明靠煤油灯,与外界联系只有靠一部手摇电话。这样的条件,之前几任所长都吓跑了,最长只坚守13天。可王继才和妻子王仕花在这里一守就是32年。32年来,升旗、巡岛、写日志、守护航标等工作成为夫妻俩的全部。2018年7月,王继才在执勤中突发疾病去世。这篇报道播出后,王继才和王仕花夫妻俩甘于寂寞守边疆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特别是王继才用坚毅的品质、专业的技能,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爱国、什么是奉献精神。石宗宏、陈静还有王继才,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正是诚信、敬业、友善、爱国等优秀品格,这些正面典型的推出,向大众传递的是满满的正能量。

二、正面典型报道应避免走入误区

(一)避免模式化报道典型

做典型报道不能用模式化的语言来报道具有差异化的典型人物。每一个正面典型的树立,都有自己的时代背景,所以报道正面典型要紧扣时代背景。确立报道对象后,要结合每一个正面典型各自不同的成长环境,深入挖掘,才能采写出高质量的报道。如果采取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采访,绝做不出一篇有影响力的典型报道。要做好典型报道,需要记者沉得下去,充分发挥感官功能,全方位接触采访对象,分享他的喜悦、倾听他的烦恼,当他愿意说出掏心窝子话的时候,典型报道就成功了一半。有人说,做典型报道只要提炼好人物语言就行了,但笔者认为这样可能会进入模式化报道的误区。仅靠提炼人物语言,说几句冠冕堂皇的话,是不能够准确把握典型的个性的。要把正面典型富有个性特点的语言提炼出反映时代特征的主题,把握这个原则才能有效避免千人一面的报道模式,从而把一个个典型报道写活,写出灵魂,更好地表现典型的精神和思想风貌。

(二)避免刻画“完美”典型

做典型报道,其实就是为典型画像。近年来,新闻媒体推出了很多典型报道,其中有不少报道被改成了微视频、微电影,这些报道发布后,凭借客观的、贴近生活的挖掘,正面典型的感召力、影响力达到应有的传播效果。但也有些报道,典型被刻画得太过“完美”,这样的报道,正面典型的示范作用自然会大打折扣。客观地讲,典型人物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他们也具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他们自身也存在着自然人不可避免的“缺点”或“弱点”。有人认为,写典型人物的缺点,会有损典型的形象,事实上,瑕不掩瑜,客观地展示典型人物的缺点,不仅不会影响正面典型的形象,反而会让受众更能接受一个有点不足,但真实、可亲、可信的典型人物。记者不回避社会实践中的矛盾,不隐瞒人物的弱点乃至缺点,这样的报道更能引起人们共鸣。[1]总之,正面典型报道反映的人和事必须符合事物的内在规律,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违背这个规律,就会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

(三)避免刻意拔高典型

在報道正面典型时,有人主张在处理某些情节或细节上,可以“稍加虚构”或“合理想象”。在这一想法的支配下,可能会有些作者为了达到宣传效果而有意无意地拔高人物。典型被拔得太高,就脱离了他生活的土地,就弄巧成拙了。典型人物报道中能否加入虚构与想象的成分呢?著名记者穆青说过:“一篇人物通讯,哪怕只有微小的一点虚构和想象,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所以,正面典型报道还是实在些好。

三、正面典型报道有“道”可循

做正面典型报道,不难;做高质量的典型报道,很难。除了要避免“标签化”“同质化”外,更多的是要去潜心挖掘正面典型的精神世界,发现正面典型的细节特点。其实,做好典型报道也是有“道”可循的。

(一)沉下身心抓“活鱼”

记者能够在作品中真实地写出人物的思想和个性,生动地展示其性格和心理,一定程度呈现社会背景和环境的宽度,就会提升典型人物报道的水平。[2]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当年,著名记者穆青为了写好焦裕禄,不是靠资料,不是凭道听途说,他深入河南省兰考县基层,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这才写出《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样的传世名篇。作为当代媒体人,我们应学习老一代记者的优良传统,沉下身心、脚粘泥土,到广大群众中寻找鲜活素材,这样才能挖掘出典型背后的感人故事,写出高质量的典型报道。

(二)精雕细琢铸精品

采写典型人物,仅靠一次采访是很难挖掘到鲜活素材的,只有潜下心来与受访者像朋友一样深入交谈,让受访者放下顾虑、敞开心扉,记者才能真正走进受访者的内心,才能写出有看头的典型报道。《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追记优秀共产党员、复旦大学教授钟杨》这篇报道是人民日报率先挖掘的人物典型,为写好这篇通讯,记者张烁历时半个多月,沿着钟杨的足迹从长江中下游平原到青藏高原,行程逾万公里,辗转上海、成都、拉萨、北京,克服胸闷、胃痉挛等高原反应,采访60余人,获得了大量第一手的资料和独家素材,形成文字材料40余万字。2018年3月26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和9版刊发了这篇精心打磨的9723字的高质量的人物通讯。报道刊发后好评如潮,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结合新媒体传播,全网点击量超过4500万次、点赞9.4万次。钟杨的妻子称赞作品让她“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钟杨,一个有血有肉的钟杨”。

总之,主流媒体应发挥主力军的作用,积极发现、挖掘正面典型,做好、做实正面典型报道工作,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让主流媒体真正实现“汇”能量、“贯”基层、“聚”民心、“融”媒体、“通”未来,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的阵地。

注释:

[1][2]陈伟军.人物的报道策略与文学技法[J].新闻与写作,2018(09).

(作者:淮北市传媒中心时政新闻部记者)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主流媒体
新媒体语境下主流媒体的正能量传播研究
浅析电视重大主题报道的创新
主流媒体回应网络谣言引导舆论策略思考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探讨主流媒体的改革
做好涉恐报道:媒体如何设置议程
主流媒体互联网思维的现状与实现路径探讨
打造医院里的“主流媒体”
主流媒体如何在“反转新闻”中当好定音鼓
我国主流媒体品牌融合趋势和方向刍议
主流媒体网站内容建设的三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