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浪平
2008年,我来到西畴县莲花塘乡香坪山村祭祖,堂哥林庆赠送给我一张祖父林开武的老照片。
林开武,字建侯,号南松老人,祖籍福建福州,生于清咸丰11年(1861年)8月11日,自幼刻苦自学,勤习武功,路见不平,勇猛过人,在当地遐迩闻名。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慈禧挟光绪逃往西安,召勤王之师。时滇翰林陈荣昌为驻省办团练,闻林开武大名,遂致书开化府知府招之。10月,林开武被委为偏将,随师北上。慈禧闻滇有人在其大难之时至陕勤王,立即召见,见林开武威勇之相,很是喜欢,又知其出身名门,遂留于左右。1901年10月,林开武随跸护驾,1902年1月抵京,封二品带刀侍卫,赐黄袍马褂。随后,擢升为江浙水陆两路军统帅,驻军黄浦,辖青浦、嘉定、淞江、常熟、无锡、宜兴军务。任上,林开武查访民情、惩贪罚污、散谷给钱,各县绅耆士庶及官兵给林开武送来“济世良辅”“去莠安良”“官兵手足”等数十面缎绣软匾,以彰其德。当时,清庭腐败,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林开武手握江浙水陆两路军重兵,却不受袁世凯的诱惑,终于1910年奉调云南,正值云南“重九”起义成功,滇政已改,林被委任为开化边防统领,驻防文山地区。民国4年(1915年),林开武追随蔡锷,参加了云南护国起义,任第二军第五支队支队长。民国6年(1917年),广州军政府成立,林开武被孙中山聘为广州军政府高等顾问,赴广州就职。尔后,孙中山被军阀排挤辞去军政府大元帅之职,林开武无意仕途,回故乡香坪山隐居。民国11年(1922年),林开武又复出任麻栗坡督办,任职期间,勤于政务,清廉自守,重视教育。官居年余,又以年老体衰为由辞去职务回香坪山归隐,随后被云南省政府聘为高等顾问直至1946年归世,终年86岁。
堂哥赠送给我的这张照片拍摄于20世纪30年代末,是当时在昆明求学的六大爹林非回香坪山所拍,也是祖父林开武留下的唯一的照片。林开武故居“香坪山馆”已有百年历史,现在已随岁月消逝。当年,故居虽破败并处于倾倒之中,但依然可见往日气派、风华和人丁兴旺的景象。现年95岁的父亲林炳恒依然记得,他40多岁那年回香坪山,在香坪山馆大门正中的窗上,还可依稀分辨出“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诗句,算是该故居唯一留下的与林开武有关的文字。在故居右边的耳房上过去曾盖着碉楼,是他用来防御土匪、盗贼而建的。从碉楼上可以俯瞰山下,民国时山下就是通往文山的道路,凡路经此地的人必会上山拜会林开武。据说,抗战时期,国民党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关麟征上山拜访,为林开武的抗日游击大队送去枪支弹药。林开武宰杀了一头香猪招待,说好要把一头猪吃完才准其下山。香坪山景色迷人,让关麟征流连忘返,决定小住几日。林开武与关麟征漫步相见沟,为滇南抗战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被关麟征悉数采纳,如团结利用本地区各民族武装力量,依地势地貌天然屏障层层设防,对驻越日军积极主动袭挠等等,让日本鬼子硬是找不到一丝缝隙,只好龟缩境外,不敢轻举妄动。除文山地区几座县城遭遇轰炸外,日本鬼子没有能力踏越中国领土半步,他们占领云南,威胁重庆,切断中国抗战后援的图谋彻底破灭。
当年,回乡隐居的林开武率领家人来到香坪山,在一片乱石旮旯里,伐木建屋,垦荒种地,即使在归隐之后,仍亲率家人及雇工,披荆斩棘,勤劳苦干,开辟荒山,在香坪山种植了八角、香樟、杉木、松木、桐树等多种林木和珍贵药材三七。当年,香坪山每年都有数千斤三七出地,林开武种植的三七,全部交给肖光汉在昆明的开化三七庄出售。现在林开武故居前的场地上,仍矗立着一棵林开武当年亲手栽下的大杉树,这棵杉树主干最粗处1.9米,高34米,已成为香坪山“杉王”。香坪山风景区满目苍翠,林木茂密,景观甚多,最著名的是珍稀植物园和鸡冠山省级森林公园。据香坪山林场的同志介绍:1958年,人民大会堂云南厅建设时的主要建材,就有林开武等亲手种植的香坪山的杉木,林开武和香坪山人辛勤植树造林的功劳,永垂青史,不可磨灭。
林开武以乐善好施、热心公益、扶贫济困闻名乡里,在其故地西畴县,现在仍可听到许多关于他的传说。民国期间,西畴遇上两次大旱,民众外逃求生,林开武和家人于山下道路熬粥施舍,对前来投奔的亲友,总是散钱给粮,勿使空回;对躲兵灾之亲友,安排劳动,上下保密;乡民疾病,林家常备药品,有求者必送之;对受灾之乡邻,资助钱粮农具,借给耕牛,助其度过荒年。林开武总是为首相邀桑梓热心公益者,筹集资金,修桥补路,方便商旅行人;他倡导捐款于小锡板创建了一所完小,又于香坪山自办小学,礼聘名师执教,对远道求学者提供食宿方便,并常勉励教师、学生,学校在当地名噪一时,桃李盈门。
香坪山馆后山为林开武归隐后率领家人开荒种植的八角、杉木、松木等树木以及其从江南各地收集、引种的各种名贵茶花。至今,这些茶花仍生长旺盛,成为了香坪山风景区一处见物忆人的特殊景点。林开武特别喜欢茶花,他在外为官时,不惜以重金购买茶花品种,就连回乡隐居时,也不忘记把这些珍贵品种带回家乡香坪山种植,可见他对茶花何等的偏爱。特别是在杭州为官期间,林开武收集到了许多珍贵的茶花品种。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深受百姓爱戴,许多茶花品种均为杭州当地百姓相送。林开武是一个爱民如子的好官,在西畴县的县志人物篇林开武传记里写道:“林在苏、浙为宦期间,所辖青浦、嘉定等县绅士庶及各营官兵共送‘去莠安良‘官兵手足‘蔀屋腾欢等三十二幅缎绣软匾。”可惜,这些缎绣软匾因为其他原因已遗失在历史深处,唯有这些茶花树在香坪山上扎下了根。也许,当年,他在隐退之时,固执地把这些茶花移栽回家乡,除了自己所爱外,心里更多是想记住杭州百姓的恩情。
据林开武后裔林炳恒、林箐等介绍,当年林开武带回香坪山培育种植的茶花有数10种之多,最有名的茶花品种如“恨天高”,至今仍生长在香坪山原林氏宅院旧址。林开武生逢中国动乱时期,亲历和参与了中国历史上几次重大的变革和转折。在他的家乡,西畴县美丽的香坪山上,这些饱含着传奇色彩的茶花记录了一切,留给后人追忆的空间。
民国时期张邦翰来到香坪山,被香坪山美景所震撼,他给林开武写了一首七律诗,诗中生动地描绘了当年香坪山的奇丽景色:
香山脚下水波波,两岸桃花夹小河;
皓月三更穿窗户,斜阳一抹照松坡。
春风摆动随帘卷,晓翠浮来任树拖;
万绿丛中露画栋,行人立马望之多。
坐落于林开武故居后山的林开武墓是香坪山一景,为其后人重修。高大的墓碑,镌刻着他的生平事迹。墓地后山的八角林,叙说着当年的往事,如今已成为香坪山的一道风景线。这片挺拔俊秀的八角林,古老而苍翠,尽管有的树干早已是千疮百孔,但它的根须仍然坚定地扎入大地,虽经历了近百年的风风雨雨,依然苍劲挺立,硕果累累。香坪山人自豪地說:“古有林开武,今有杨善洲。”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从这片八角林中,人们可以联想到“西畴精神”是有传承的,我们仿佛看见了当年林开武艰苦创业、勤劳奋斗的形象,看到了老一辈西畴人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这是“西畴精神”最直接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