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江县小尖山顺层复合型滑坡变形破坏特征及成因机理分析

2020-07-14 01:45:02羊永夫李生乾
工程技术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前缘斜坡泥岩

羊永夫,解 超,李生乾

(贵州省有色金属和核工业地质勘查局地质勘测设计院,贵州 贵阳 550001)

2018年9月13日,德江县角口村小尖山S303省道东侧处发生滑坡地质灾害,滑坡造成9栋房屋倒塌,S303省道严重变形破坏,交通受阻,未造成人员伤亡。通过现场对滑坡详细调绘和分析,该滑坡为顺层牵引-推移复合型岩土体混合滑坡。滑坡沿岩层层面的平面滑动破坏是顺层边坡发生最多、规模很大的一种破坏模式,根据其顺层滑移的力学机制将平面破坏分为滑移-拉裂型和水力驱动型两种类型[1]。滑坡的破坏类型多种多样,一般按滑坡的受力状态可分为牵引式滑坡和推移式滑坡[2]。牵引式滑坡的坡脚是重要的阻滑段,形成前缘渐变式牵引变形控制-中后部逐步变形失稳的变形破坏模式;推移式滑坡的后缘大量加载,具有由滑坡后缘向前缘传递的特征[3];复合式滑坡是推移式和牵引式滑坡的组合,具有牵引式滑坡和推移式滑坡的特点[4]。缓倾顺层复合介质边坡中天然岩层分界面作为软弱面,往往构成边坡岩体滑移失稳的潜滑面,而水力作用是此类边坡滑移失稳的主要诱因[5]。文章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对其变形破坏特征和成因机理进行分析,为该类型滑坡影响区划定和治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1 滑坡地质环境条件

1.1 地形地貌

滑坡区位于角口河左岸,山脊走向近北东,滑坡位于左岸缓坡处,斜坡最低点为角口河,海拔高程417m,最高点为斜坡的顶部,海拔高程595m,相对高差178m。斜坡整体坡度呈上陡下缓,上部495~595m高程为相对陡坡,坡度为18~22°,下部417~495m高程为相对缓坡,坡度为10~15°;坡前至河流为交口河一级阶地,地势平坦,耕地多,阶地高程434~417m,沿河长200m,宽80~100m。左侧滑坡区外发育小山脊,右侧发育小冲沟,其延伸方向与斜坡坡向基本一致。

1.2 地层岩性

滑坡区地层为第四系滑坡堆积层(Q4dl+el)和志留系中上统韩家店组(S2-3hn)。第四系滑坡堆积层(Q4dl+el)分布于整个滑坡区,堆积成分整体上为粉土、块碎石土,原生层状结构仍保留较完整的的泥岩、砂岩孤石块体。志留系中上统韩家店组(S2-3hn)为薄层紫红色、暗紫色泥岩与灰绿色块状-中厚层长石砂岩或岩屑砂岩不等厚韵律互层,夹一层20~30cm黄绿色泥页岩,在滑坡区主要岩性为薄层泥岩夹中厚层砂岩,具有软硬互层特征。

1.3 地质构造

滑坡区无大型断层和褶皱,属单斜构造区,岩层相对稳定。滑坡前缘左侧民房屋后出露基岩产状为275°∠25°,滑坡前缘右侧出露基岩产状为303°∠20°;滑坡中部左侧开挖道路临空面出露基岩产状为302°∠22°,滑坡中部右侧开挖道路临空面出露基岩产状为300°∠24°;滑坡后缘滑面出露基岩产状为300°∠20°。调查统计,主要有两组节理:节理①,335-350°∠75-83°,节理面平缓或稍起伏,闭合,间距为0.5~0.7m,迹线长度>1m;节理②,10-30°∠71~80°,节理面平缓或稍起伏,闭合-微拉张状,间距为1.5m,迹线长度为2~5m。

1.4 水文地质条件

滑坡区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类。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分布于粉质黏土的滑坡堆积松散层中,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季节变化基岩裂隙水储存在泥岩、砂岩中。志留系中上部韩家店组(S2-3hn)砂岩构造裂隙和风化裂隙,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松散堆积层孔隙水补给,经基岩裂隙径流排入胶口河。基岩中砂岩的渗透性好于泥岩,为相对渗透层,泥岩为隔水层。调查过程中,在滑坡中部开挖临空面内坡上,可见砂岩的渗水现象。

2 滑坡变形特征

2.1 滑坡基本形态

滑坡体长540m,前缘宽约160m,中部宽约210m,左边突出约40m,后缘宽约90m,平面形态呈长舌状,面积为8.2×104m2。前缘高程430m,后缘高程580m,纵向由前向后陡坡地形,中部标高486~495m处公路路基切坡开挖,形成高度为9~10m临空面,坡度为70~80°,开挖后形成宽度为8~12m的平台。

2.2 滑坡变形破坏特征

根据各部位滑动破坏特征的不同,纵向上可将滑坡分为中-后部牵引破坏区(Ⅰ)和前部推移阻滑隆起区(Ⅱ)(见图1、图2),中-后部牵引破坏区又分为牵引拉裂破坏区(Ⅰ-2)和牵引整体滑移区(Ⅰ-1)。

(1)牵引拉裂破坏区(Ⅰ-2)位于滑坡后部,滑坡前缘呈弧形,后缘呈弧形闭合,顶部窄、底部宽,顶部宽80m、底部宽150m。前边界上为牵引拉伸断裂形成的椅状拉裂带,左牵引形成的典型拉张位错断裂,沿斜坡呈台阶状,发育下挫裂缝走向为30~70°,顺坡台阶状,后缘最大挫距为32m,连接滑坡左右两侧边界。滑坡滑动方向为300°。

图1 滑坡变形破坏特征平面图

图2 滑坡A-A’剖面图

(2)牵引整体滑移区(Ⅰ-1)平面形态近似直角边梯形,上部宽150m,下部宽200m,牵引整体滑移区的后边界以弧形拉裂槽为标志,坡面整体未见贯通滑坡的张拉裂缝,仅发育宽10~30cm宽的张拉裂缝,长10~30m,未贯通左右边界。中部整体滑移区滑体左侧边界为滑坡左边界剪切带,边界处的土体破碎,内侧高外侧低,可见剪切挤压痕迹,上下错距70cm,表示滑坡在此处受到挤压伴有剪切。中部整体滑移区右侧边界为滑坡右边界剪切带,边界处的土体破碎,外侧高内侧低,并且张开2~8m,右边界外侧土体可见擦痕,表示滑坡在此处受到剪切伴有张拉。滑坡左侧边界挤压,右侧边界张拉,显示滑坡向下滑动向左转向,滑坡中部整体滑移区除边界外无明显变形破坏,该区以整体滑动为主。

(3)前部阻滑隆起区(Ⅱ)平面形状近似等腰梯形,顶部宽约130m,下部宽约160m,S303省道处可见滑坡明显隆起抬升,可作为阻滑隆起区的后边缘。滑坡主轴线前方房屋倒塌处为主方向阻滑弯曲区,该区房屋受推挤倾倒破坏,地表隆起,形成纵向张性裂缝。

3 滑坡形成过程和机理分析

3.1 影响因素

影响滑坡形成的主要因素可分为斜坡形态、岩土结构、人类工程活动和降雨条件,其中斜坡形态和岩土结构是滑坡形成的基本物质条件,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是滑坡形成的外部诱因。

(1)斜坡形态。滑坡区位于角口河左岸,山脊走势近东北,斜坡剖面形态为上陡下缓。上部相对陡坡坡度为18~22°,下部417~495m相对缓坡坡度为10~15°,斜坡前缘至河边为角口河的一级阶地,地势平坦。

(2)岩土结构。滑体物质由第四系(Q4dl+el)残破积层和志留系中上统韩家店组(S2-3hn)泥岩和块状-中厚层长石砂岩或岩屑砂岩互层组成。下伏基岩为顺倾软硬互层,硬层透水性强,滑床物质为志留系中上统韩家店组泥岩,具有较强的隔水性。地表水岩裂隙渗入岩土接触面饱和,使滑带土软化,进一步降低其抗剪强度,使得软硬层面为剪切应力集中区。

(3)降雨条件。滑坡前1个月,滑坡区降雨量明显增加。前1周有5d小雨-中雨,总降雨量为60.2mm(见表1),导致地下水位逐渐上升。

表1 滑坡发生前1周降雨

(4)人类工程活动。滑坡发生前,中部标高486~495m处公路路基切坡开挖,形成高度为9~10m的临空面,坡度为70~80°,开挖后形成宽度为8~12m的平台。加之开挖边坡时,对整个斜坡稳定的行有较大影响,使斜坡上部出现张拉应力集中带,出现张拉裂缝。

不利的坡体结构和岩土性质为滑坡失稳提供了基础条件;前缘的道路切坡开挖,将潜在滑坡暴露,且降低了斜坡前缘的阻滑力,是滑坡发生的一个重要诱因;降雨条件是滑坡失稳的另一个外部诱因。该滑坡是在不利基础条件上,由于不合理的人工开挖和降雨条件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3.2 滑坡变形机理分析

该滑坡为大型岩土体混合滑坡,滑体物质由第四系残破积层和下伏泥岩、砂岩组成,坡体结构为外倾软硬互层,蠕变方向为顺坡向,且滑面临空,导致滑面以上硬质岩中相对松弛,渗透性增强,坡体中后部出现拉张裂隙。强降雨沿裂隙集中渗入坡体下部,在滑动面形成浮力和动水压力,软化滑动面,形成牵引滑动。上部滑体滑出挤压前缘,最终发成牵引-推移式滑坡。由此,将该类滑坡形成演化过程划分为如下3个阶段:斜坡蠕滑变形阶段、裂隙扩张阶段、斜坡整体失稳阶段(见图3)。

(1)斜坡蠕滑变形阶段。斜坡在河沟下切过程中,表层岩体蠕变,产生新的结构面和结构面扩张,岩体松弛;分化作用导致岩体工程性质下降,表层岩体变形破坏。软硬岩层差异性风化过程、卸荷回弹和力学性质差异,软硬层面之间逐渐形成潜在破坏面。

(2)裂隙扩张阶段。滑坡中部道路施工开挖,产生临空面,锁骨段破坏,滑面露出,使斜坡上部出现张拉应力集中带,在降雨条件下,地下水在斜坡体中积累,斜坡下部开始发生蠕变变形。

(3)斜坡整体失稳阶段。斜坡失稳前降雨量达到60.2mm,持续降雨和良好的地表水汇水条件,导致雨水迅速入渗,并向坡体前部流动形成动水压力。斜坡地下水位逐渐升高,中下部出现静压水,滑带土吸水软化膨胀,并在滑带处形成的浮托力及对滑带软化使得抗滑力降低。在雨水荷载、动水压力、浮托力和滑带软化共同作用下,斜坡的变形增加,导致中上坡体产生拉裂缝,地表水更容易进入坡体,进而造成下滑力迅速增大,抗滑力急剧降低,滑面形成,造成斜坡整体失稳滑动。

图3 滑坡变形过程演示图

4 结论

通过对该滑坡调查、变形破坏特征和形成过程机理分析,得到如下几点结论:(1)德江县小尖山滑坡平面形态呈“舌状”,体积约1.23×106m3,为大型岩土体混合滑坡。(2)滑坡发生后,根据其变形破坏特征、空间上的联系及组合特征,并据此将滑坡分成3个主要变形区,后缘拉裂形成宽大的拉裂槽,变形裂缝强发育,形成的典型张拉下错裂缝,呈顺坡台阶状;中部整体滑动,整体未见贯通滑坡的张拉裂缝,侧缘形成剪切带;前缘形成鼓胀隆起堆积,鼓胀区房屋倒塌,S303省道错位破坏,形成鼓胀裂缝。整个滑坡破坏模式可分为两个阶段,即中后部牵引滑动阶段,前部推移滑动阶段。(3)影响滑坡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斜坡形态特征、岩土体结构特征、人类工程活动和降雨条件等。滑坡形成是在不利基础条件上,由于不合理的人工开挖和降雨条件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猜你喜欢
前缘斜坡泥岩
一种飞机尾翼前缘除冰套安装方式
风化泥岩地质断层水疏排工艺探讨
信仰的“斜坡”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3:50
梦是长长的斜坡(外一首)
天津诗人(2017年2期)2017-11-29 01:24:12
高孔低渗泥岩渗流-损伤耦合模型与数值模拟
南方文学(2016年4期)2016-06-12 19:54:37
深水沉积研究进展及前缘问题
前缘
小说月刊(2015年2期)2015-04-23 08:49:47
无轨斜坡道在大红山铁矿中的应用
基于模型正演的深层砂泥岩薄互层地震分辨率研究
断块油气田(2014年5期)2014-03-11 15:3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