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教育背景下ICT专业群“双主体、三融合”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2020-07-14 00:37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体系职业高职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

高职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实践教学,它肩负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的重任。可以说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的区域特点、行业特性等本质特征是通过实践教学体系来体现。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1],在此背景下,研究如何将“类型教育”的本质特征融入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体系更具时代性、体现“类型教育”的特点,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刻不容缓。

一、类型教育背景下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必要性辨析

实践教学是与实践相关的各种教学活动,它与理论教学相对应[2]。广义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所有与实践相关的教学活动以及配套软硬件资源。狭义的实践教学体系则指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以及学时安排等。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其理论教学承担着传授基本知识、原理、概念的任务,学生实践技能、职业综合技能、创新创业技能的培养则由实践教学来承担。《方案》中规定实践教学学时不得少于总学时的一半。可见,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科学与否、是否结合当地区域经济产业特色、是否符合国家教育发展趋势,决定了该实践教学体系发挥培育优质人才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力。

《方案》开宗明义地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1]。2020年1月教育部正式批准第二批6所高职院校升级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打通了职业教育的上升通道,完善了职业教育的体系建设,从此职业教育不再是普通教育的附属,其“类型”特征更加明显。我国近代职业教育创始人、理论家黄炎培先生认为职业教育“必须联合教育界和职业界”。2019年全国高职扩招百万,生源类型已经不再局限于应届中职、高中毕业生,而是广泛包含了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不同类型。这些再次体现了类型教育的重要特色:更加关注培育人的职业技能、劳动技能、就业创业技能。概括言之,即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出发点培育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发挥职业院校职业培训的重要功能。

教育是为国家经济建设发展服务,高职教育更是针对区域经济发展,为本地区生产、建设培养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培养规格是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ICT(信息技术产业)是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也是湖北省重点发展产业,《方案》指出要建设高水平专业群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我国学者对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鉴于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时代发展变迁,到如今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仍是教育界的热点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樊晶2016年提出的“1236”实践教学体系,王玉林、张向波等探索的从基础平台到专业平台到工程平台的“三平台、一训练、两能力”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大量学者的不懈努力,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基本形成。但同时我们不难发现,关于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较少。从2002年起中国知网上就出现了对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也出现了较多的关于专业群建设的研究,这些前期的研究都为当时的经济发展、教育进步提出了值得借鉴的思想和经验。但将整个ICT专业群中各相关专业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实践教学体系的却寥寥无几。当前类型教育这一时代特征也对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提出了新的要求。以ICT专业群为研究对象,探索构建具备时代性、前瞻性、科学性的实践教学体系符合国家、地区发展战略,对于进一步完善高职教育体系、建设高水平专业群、发展现代化职业教育、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双主体、三融合”内涵释义

“主体”是指事物的主要部分[3],哲学释义为对客体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姜大源教授认为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三大特征是:跨界、整合和重构[4]。为了将类型教育的特征充分融入高职实践教学之中,采取校企“双主体”共治、共赢的治理结构是有效途径。主体之一是学校相关学院,具体责任在于ICT专业群整体建设规划,群内各专业课程设置等方面资源协调;主体之二是合作企业,这并不单指一个企业或几个企业,作为与专业群合作的企业是指ICT产业链中的系列生态企业。具体责任在于与学校共同规划专业群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落实各项实习、实训、就业工作,将ICT产业中最新技术引入实践教学等。

“融合”之一是教育与职业的融合。在教学中有机结合教育特性和职业属性是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表征之一[5]。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习得的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和程序性知识(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在掌握了概念、原理等陈述性知识基础上,通过大量正向、反向练习和反馈,陈述性知识可转化为程序性知识[6]。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我们首先要遵循的是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规律,结合建构主义理论、有意义学习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来做出科学、合理的整体设计,向学生传授专业、系统、较为完整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根据类型教育的“职业性”特征,将ICT产业中的先进技术、规范操作和典型案例融入实践教学体系之中,着重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解决实际工作问题能力,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能力。

“融合”之二是教学与培训功能的融合。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设置系列实验、实习、实训、工程勘察等互动完成教学功能,培养学生基本实践能力。同时也应注意到《方案》中明确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要求,结合2019年高职的百万扩招对象包含不同类型生源的情况,可以看出高职教育的生源越来越呈现多样化特点。根据Gordon Willard Allport 等人提出的特质理论,人格的特质是多种多样的,那么我们告知教育就应针对不同特质的生源特色,提供满足个人发展的广阔通道,而不同渠道、不同生源的一个共同诉求是个人职业的发展、就业的通畅。因此实践教学体系还肩负着另一重任:职业培训。利用校内优质师资和ICT产业生态链优质资源面向校内外学生、社会人员提供职业培训,实现职业院校社会服务功能。

“融合”之三是专业教育与思政元素的融合。教书育人本就蕴含两层含义,一是传授专业知识,二是传递为人处世经验。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将思政工作贯穿教育全过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通过安排专业课教师、思政教师集体备课碰撞思想火花,将中华传统文化、爱国主义、工匠精神等人文知识有机融入教学体系,针对ICT产业特点,选取中美贸易战中“华为精神”、大国工匠事例等积极、正面的案例作为“课前5分钟小讲堂”有机生动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教学之中,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双主体、三融合”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策略

贝塔朗菲的系统论认为,系统是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具有一定功能的整体。因具备整体性、关联性、目的性等重要逻辑特征,高职的实践教学体系可当作一个系统来研究。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作为一个系统,由四个子系统组成,由校企双元多方构成的保障子系统作为支撑,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承担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以及反馈评价;采用“共享、分立、融合”的思路构建实践课程子系统,将基本实验、实训操作、企业生产工艺等有机融入,增加“1+X”证书、世界技能大赛、创新创业等内容;反馈评价子系统与课程子系统、目标子系统联动,根据实施效果动态调整策略;由课程、保障、反馈评价子系统共同支撑起目标子系统,以实现设置科学、层层递进的教育与培训并重的整体目标,如图1所示。

图1 “双主体、三融合”实践教学体系总构架图

(一)以层层递进的目标体系为核心

目标子系统作为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决定了后续课程子系统的内容选取、方法情境设计以及评价反馈子系统的运行。它具有导向性、激励性的作用。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F.S.Bloom,1956)认为教学目标是分领域、分层次的。类型教育对实践教学体系提出了新的标准,既要体现教育教学规律的教育性,同时又要结合产业生产需求具备职业性,在满足学校教学功能的同时为社会提供培训服务,将中国传统文化、工匠精神等融入教学之中,见表1所示。在这一新的标准和要求下,实践教学体系目标应具有多元价值取向。

1.以思想品德合格为首要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湖北省高校工委印发《“五个思政”改革示范点实施方案》,将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爱国主义、大国工匠等先进事例有机融入教学内容,开发专业实践课程育人功能。

2.以基本技能过硬为主要目标

掌握ICT行业相关专业基本知识、技能为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目标。ICT(信息技术产业)是国家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涉及通信、信息安全与管理、云计算等新兴专业。专业群内各专业基础相近、技术相通、各有侧重。为了提高资源利用率、整合校企各方力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主要目标是:通过系列实践训练,学生能够掌握ICT领域内的实验技能、专业软件应用技能、生产工艺技能(见表2),以便于后续高级技能的习得以及未来适应ICT行业内职业的流动。

表1 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表2 ICT行业职业岗位所需基本技能

3.以工程实践能力扎实为根本目标

ICT是国家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未来很长一段时间ICT人才是国内外紧缺资源。ICT行业主要涉及云计算、存储、路由交换、安全等领域,偏向于工程实践应用,基于此,在掌握了ICT专业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实践教学体系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学生ICT专业工程实践能力,按照目标等级细化如表3所示。

4.以创新创业能力突破为重要目标

按照人类认知发展的方向,在掌握基本认知知识、技能后个人能力会得到迁移和提升,在ICT领域,掌握基本技能、具备工程施工、设计等实践能力后,可继续将已习得的知识、技能去解决ICT工作领域相关问题,或在某一技术领域创新发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这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最高目标。

表3 ICT领域工程实践基本技能

(二)以内外有机衔接的课程体系为载体

目标体系的确立为课程体系的构建指明了方向,同时课程体系构建实施的效果也关系到目标的实现。基于ICT专业群中各专业都偏重于工程实践,实践课程体系采用基于“OBE”成果导向教育作为构建策略。成果导向教育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是美国学者斯帕蒂(Willian Spandy)提出的一种教育方法,所有的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应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成果为存在价值,这里的学习成果应明确地清晰地展示学习[7],不能以心理活动等抽象状态来描述。基于OBE理论,我们要明确两个问题,一是ICT专业群实践课程体系的学习成果包括哪些内容?学习成果的定义是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逻辑起点,将对后续成果的实现开发产生根本性影响。根据行业需求及高职人才培养特点,我们将ICT专业群实践学习成果定义为“具备ICT行业工程一线基本实践能力,能够在ICT领域胜任工程施工、监理、设计等工作”。即学生在系列实践学习结束后参加华为ICT学院“云计算、安全、路由交换”职业资格等级认证取得中级(HCIP)以上证书或参加教育部“1+X”系列认证取得中级以上证书。需明确的第二个问题是,如何根据学习成果,反向确定符合学习成果实现的系列关键要素。根据学习成果指向可将课程体系分为“知识普及、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四个模块,采用Y型结构的方式编排系列课程,如图2所示。

为了更有效地执行“专业与职业岗位、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无缝链接,课程体系中每个教学模块的实践教学内容均设置在学校、企业两个场所进行。认知普及阶段,在学校通过专业介绍,优秀毕业生回校交流等方式,向学生介绍ICT专业群的发展历程、产业链分布、专业发展趋势、技术要点等。同时带领学生去华为、烽火等国内知名的ICT企业参观展厅,了解企业文化。基本技能训练阶段安排专业群的基本实验课、实训课。例如计算机网络基础、LINUX系统基础等。同时安排企业认知实习,包括企业生产线参观、工艺流程学习等。专业技能训练阶段分专业进行专项训练,将华为HCIA-Routing&Swithing、HCIA-Security、HCIA-Cloud Computing、认证内容以及教育部“1+X证书”云计算中心运维服务、5G基站建设与服务、网络安全运维认证的初级内容引入专业教学实践,同时安排学生进入合作企业开展生产类的跟岗实习,目的是熟悉企业生产工艺,掌握生产性岗位的操作技能。综合训练阶段主要教学内容为华为认证HCIP系列内容以及“1+X”证书中级认证内容。将创新创业培训引入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为企业提供新方法、新创意,并参加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意大赛。带领学生参与企业工程类实践项目,包括网络综合布线、网络施工、云平台运维、系统安全管理等内容。

图2 ICT专业群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三) 以双元多方的保障体系为支撑

目标体系的最终实现和课程体系的顺利实施有赖于建立一个双元多方的保障体系。借鉴管理学中的关键绩效指标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的思想确立保障体系的构建思路:首先根据实践体系的目标子系统的四层发展目标确定教学工作重点,明确重点工作的关键指标,从而根据关键指标确定保障责任人,进而构建由学校、企业“双主体”共同实现的包括“师资队伍保障、实践课程教学方法创新保障、校内实验实训基地保障、校外实训基地保障、创新创业基地保障”五位一体的多方保障体系,如图3所示。

1.建立校企双方融合、教学、实践并重的师资团队

针对部分新近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的问题,安排年轻教师每年定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培养教师“工程师”的素质;针对企业师傅教学理论薄弱的问题,定期为其培训,并组织校内外教师共同备课,培养工程师“教师”素质。

图3 双元多方保障体系

2.不断创新实践课程教学方法

传统的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师的补充,一般是在教师讲授完相关原理、概念后才进行,这样的弊端在于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无法对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实施分层教学。结合ICT专业群面向职业岗位特点以及高职学生生源不同带来的学习基础差异,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法和基于网络资源的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翻转课堂主要针对实践体系初期验证性试验部分,一改传统的先教再学的做法,将与课程相关的理论基础、原理概念等课前布置给学生自学,将更多的课堂时间保留出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PBL是问题导向教学法,它更适用于工程类实践训练,通过设置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使教师和学生处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更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意识。设置的问题需紧密结合工作实际,表面看起来可能杂乱无章,实际需要教师将工程案例的关键要点作教学处理,按最近发展区理论,将问题由易至难地一项一项抛出,学生在收到问题后借助网络资源查找资料、小组讨论、设计方案,到课堂上实际验证、实践自己的设计。PBL教学法能转换师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建立ICT专业群校内融合共享实验实训基地

ICT专业群技术基础相近,工作岗位相互贯通,本着“共享、分立、互选”的原则,在师资、实训、教学资源库等方面进行资源整合,既满足实践训练需求,又能突出各专业技术特色,做到资源充分利用与科学集群的统一,见图4。

图4 ICT专业群校内融合共享实训基地

4.建立基于产业链的综合校外实训基地

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实习、实训需求,与ICT产业链众多生态企业合作,建立涵盖参观、生产性实践基地、工程性实践基地等综合性校外实训基地。

5.建立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训基地

校内建立名师工作室、学生工作室,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进行社会调查、科技推广、开展技术服务等。

(四) 以专业与思政元素的融合为保障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将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8]。课程是高职教育教学的载体,在授课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是必然途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将专业知识传授、专业技能培养与新时代价值观相结合,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爱国主义情怀有重大意义,通过课程时间中“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全面提高大学生明事理、辨是非的能力。[9]

四、实施效果及结语

本实践教学体系在笔者所在学校实施三年以来,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不断增强,ICT专业群涌现出一批高质量发展成果:专业群被评为华为网院“优秀合作伙伴”;中国信科集团烽火通信有限公司向专业群捐赠价值187万元光通信现网设备;专业群承接来自亚非拉38名外籍专家的培训任务;专业群中云计算专业获批教育部第二批“1+X”证书试点;获批承办第46界世界技能大赛“云计算”赛项湖北省选拔赛;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被评选为国家骨干专业;专业学子连续三年获全国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一、二等奖,获第45界世界技能大赛湖北省选拔赛一等奖第一名。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颁布实施,2019年高职百万扩招生源学生入学,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特征也逐渐明显,“类型教育”的实质在于教育与职业的融合、教学与培训的融合以及专业与思政的融合。为了能够更好实现高职教育服务地区经济,在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中基于贝塔朗菲的系统论将实践教学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构建层层递进的目标体系以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层次多方位性;基于“OBE”成果导向教育作为构建策略构建内外有机衔接的课程体系以实现ICT人才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有效提升;基于关键绩效指标KPI策略构建双元多方的保障体系以实现五位一体全方位支撑、确保实践教学效果的实现;同时将思政元素引入专业教学,以实现正确的政治引领。综上所述,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融入“类型教育”的观点和做法是顺应时代潮流、开创高职教育新局面的重要举措,值得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

猜你喜欢
体系职业高职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