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磐安镇磐安小学 芦茂林
新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中除了要关注学生语文知识积累,关注语文思维能力提升之外,还要能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到语文课堂中,在习得知识的同时获得学习习惯的养成,促使其各方面能力得以成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课堂中,唤醒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提升其语文综合素质能力,可以立足学生视角,创新多种方式促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热情,让他们获得知识、能力与情感的双重提升。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材中文质兼美的选文往往会让教师以“割裂式”的方式进行碎片化教学,这种知识的呈现方式往往会使小学阶段的学生越学越累。素质教育倡导教师专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指导学生在学习中真正从知识发生的内在规律出发,将孤立的语文知识要素连接在一起,通过整合语文知识,发掘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建构,能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关注语文教材文本,认真研读教材找到文本体现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针对性地实施语文课堂教学。
以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文的整体分析为例,该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家国情怀”,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古诗三首》和《延安,我把你追寻》应当按照古诗和现代诗的规律去教学,真正实现和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是两篇记叙精读文章,阅读链接文章及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栏目。
在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教师要能够把握课文中每件事的主要内容,体现叙事写人类文本的特点,关注事件之间的联系,有效实现语文要素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教师可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把握语文要素:哪三件事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国家大义?文本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事件分别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的?他们之间的主次性是怎样的关系?这样,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前整合单元要素,研读教材内容,仅仅抓住需要让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开展有序教学,就能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好的学习习惯能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的过程中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有效形成。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爱问善问、独立思考、良好的书写等多个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语文知识的深入探究,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创新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教师要能够培养学生预习的好习惯。针对阅读文本教学,教师可以给班级的学生设计导学案,布置预习作业,引导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掌握生字词,阅读文章把握文本大意,批注阅读梳理疑惑问题,也可以将班级的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由小组长牵头,组员互相监督在课下完成作业的同时温故和预习新知课文内容,这样在课堂上就能有针对性地学习了。其次,教师要能够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学习习惯。课堂中,很多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单一枯燥的教学形式更会让学生感到乏味,出现走神的情况。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创新教学形式,如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问题启导方式、合作探究讨论形式等引导学生积极投入语文课堂中认真听讲,而充分彰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无疑能使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事半功倍。最后,教师还要能够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培养学生坚持课外阅读的习惯,这就需要教师联合家长力量共同施教,帮助学生在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掌握语文知识,实现语文核心素养发展。
当下的班级集体授课制中,教师往往采用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对班级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性考虑不足,导致学生的个性及全面发展受到阻碍。而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学生之间的个性特点也存在差异,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也存在不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针对性地实施教学,同时着重关注班级里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开展因材施教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自身的“最近发展区”内实现进步。
针对班级的学困生,教师要能够实施针对性的个别指导,通过发现他们的特长优势选择合适的方式引导他们积极投入语文课堂教学中。如班里的小优粗心大意,对于语文识记内容不愿意下功夫,教师挖掘到小优乐于探究钻研的优点,发现小优的口才了得,但一到语文习作上便又无话可说。
小琳的作文水平较高,但基础知识不牢固导致经常出现各种错别字。针对这些学生的个体差异情况,教师可以联系其他任课教师与家长共同制定相关的个性化指导方案,通过多方合力催促让小优意识到语文学习贵在积累,且帮助她将口语交际转化到书面表达层面,帮助小琳从基础入手,让她明白万丈高楼需要打好地基才不至于摇摇欲坠,在不同方面发力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提升语文成绩。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素质教育理念背景下学生进步发展的必然追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充分认识到有效教学对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和学生能力进步发展的积极影响,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教学实际情况从不同方面着手创新教学形式,实现语文教学课堂的有效性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