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未来走向

2020-07-14 13:24广州
现代企业 2020年9期
关键词:新冠疫情经济

□ 广州 虞 婧

2020年1月中旬, 新型冠状病毒以湖北武汉为中心爆发。国家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关闭离汉通道同时鼓励居民居家隔离,国务院各级各部都要求延迟复工复学的时间。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自指挥疫情防控工作,在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防控措施下,截止4月25日,中国的疫情已经基本控制住,本土病例实现零增长,要严格防范境外病例的输入。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我国的经济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各地推迟复工复产后各类大中小企业及个体户等无法经营。接下来,本文将从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着手,剖析一、二、三产业受到的影响并给出财政、货币、产业等方面的政策建议,最后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总体态势给出预估。

一、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新冠疫情爆发之后国内的经济学家就疫情对经济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论述并预估了GDP增长受影响的幅度。中国人民大学刘伟预估受疫情影响,今年国内GDP的增长幅度将不到6%;恒大经济研究院任泽平认为全面GDP增长幅度在5%-5.4% 之间。复旦大学张军粗略估计疫情对GDP的全年负面影响在0.5%-0.75% 之间。中国人民大学陈锡康预测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为5%左右。

1.第一产业。第一产业对我国GDP的贡献比例逐年减少,但它是我国经济平稳增长的基石。疫情对农业农村的经济影响是全面的,但影响程度相对较小。对四川、安徽、河南等农业大省来说,春节期间的各类家禽、蔬果本应当大规模销售,受疫情影响终端消费市场不良,餐饮业的农产品购买力下降。部分农户的蔬果家禽可能会因为不及时销售而腐烂变质,但是国家农业农村部、交通部要求严格贯彻“绿色通道”政策,有序安排农产品的运输销售。农作物耕作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里指出中共中央及时出台政策保证春耕的平稳有序进行。春耕应该会顺利的完成,且我国农业多年耕作经验下的自我修复能力相对较强。农业经济总体上会平稳推进,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运输会随着疫情的逐步好转也得到恢复。

2.第二产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力等第二产业作为三大产业的核心,它带动了第一产业的发展。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部分制造业都停工停产,春节假期过后是复工复产的时期,受疫情影响,国务院要求推迟复工,各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要求复工时间,截止到 2020年 3月 3日,百度地图利用大数据估计的复工指数达到 57%,并呈现指数上升态势。现在中国的疫情已实现基本控制,多日都无新增本土病例,但是全球开始爆发,目前疫情在美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等全球190多个国家地区蔓延。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无疑会因为全球疫情形势而影响GDP。但也有少部分企业呈现逆势上扬的态势,供不应求,即医疗卫生用品行业。口罩、医疗防护服、酒精消毒产品成为紧俏货,全民抢购,供不应求,多数企业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有秩序的进行加工生产。我国的医疗卫生用品在这次疫情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全球疫情爆发后,我国为世界其他国家捐赠了大量的卫生用品,出口到各个国家。除了卫生用品外,我国的医疗器械制造业也在此次疫情中得到发展,近年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医疗器械的市场规模逐年增大,疫情期间更是进入医疗器械制造业的黄金时期。

3.第三产业。2019年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为53.9%,跃居第一大产业。第三产业带来的经济增长量超过一二产业,2020年的疫情极大地影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首先,旅游行业受打击,春节期间本应是出游和探亲访友的时间,由于疫情的影响,春节期间各大旅游景点接客量几乎为0。2019年春节假期的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为4.15亿人次,旅游消费高达 5139 亿元。2020年春节期间旅游业的损失将难以通过年中其他时间弥补。其次,与旅游业相联系的交通运输和餐饮住宿业,航空、铁路、陆路、水路的交通管制和使得旅客发送量骤减,据交通运输部统计,2020年春运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发送旅客量均同比下降近50%。旅游业中断导致餐饮住宿行业也直接受影响,疫情导致许多春节的外出就餐活动取消,众多餐馆因没有生意被迫关门停业。少部分酒店被政府征用为集中隔离点,但也是杯水车薪,餐饮住宿行业整个第一季度的GDP收入几乎为0。再其次,春节档及平时周末的电影票房影响,2019年春节档票房58.59 亿,全年票房总收入为 642.66亿。2020年春节档的多部影片官宣撤档,电影票房直接受影响。结合上述几点分析可知,2020年的疫情直接受打击的产业就是第三产业,现在全球疫情还很严重,第三产业的损失还将持续。

二、应对疫情我们应采取的政策分析

1.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一是要增加财政支持力度,中共中央政治局在3月27日的会议中指出要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和实施力度。4月17日再次提出,要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发挥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作用,发行国债并适度提高财政赤字比例,增加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二是进一步减税降费,降低企业的成本。在“减税降费”的大背景之下,政策的可操作空间越来越小,但是政府可以利用财政杠杆降低税收,对一些中小企业和特定行业、人群推出降税政策。中小企业因为疫情面临劳动力不稳定成本、原材料成本、订单延迟成本、中美贸易竞争成本、疫情防控成本等多重压力,政府可以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减免力度。同时在担保费率、贷款偿还等方面对积极复工复产、不裁员、不降薪的小微企业,予以更大幅度的税收优惠。

2.稳健宽松的货币政策。2019年7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一是要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资金支持力度。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拓宽融资渠道,通过推动银行金融机构降低利率、鼓励贷款、完善续贷政策等方式保证小微企业有资金可用,缓解资金链紧张的问题以实现复工复产,降低失业率,渡过疫情期间。二是对防控疫情的相关行业开辟“绿色通道”。医疗卫生、医药制品、还有医疗器械等对疫情防控有利的企业可以提供专项贷款并给以利率优惠。三是提高商业银行信贷的投放意愿。目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也由高速转为中速增长阶段,疫情的打击进一步影响了经济速度,此刻应当鼓励银行信贷机构扩大市场贷款投放量,放松杠杆规则、取消过度管制,健全激励机制。四是充分利用国际经济组织和货币组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不可逆的趋势,新冠肺炎疫情是国际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全球每个国家都应携手应对。

3.“新基建”导向下的产业政策。2003年的非典与2020年新冠肺炎都是大的公共卫生危机,但是危机中往往潜藏机遇。非典诞生了腾讯、阿里等一系列互联网经济,电商走进人们的视线,线上购物、物流快递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催生的新兴产业。2020年的疫情同样会产生一些新的产业,国家要牢牢抓住这样的机遇。首先,疫情的发展引发社会劳动力的再分配,加快产业新陈代谢速度,淘汰一批不合适时代发展的落后产业,没有能力跟上经济转型步伐的企业和产业被丢弃,这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也帮助产业更新换代,朝着高质量的经济方向前进。其次,疫情推动了互联网经济的发展,通过互联网完成我们的日常学习、工作、生活。再其次,疫情直接推动了中国走“新基建”道路。我国新基建的七大领域如今已经确立,分别是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5G基站建设、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以及城际高速铁路城际轨道交通。以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已经不适合现今的中国,当前应当大力围绕新基建下的产业进行发展。聚焦科技创新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夯基础,实现经济质量提高。

三、中国经济总体向好态势不变

1.巨大的内需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消费最多的国家。北京大学的张辉教授强调,中国庞大的消费内需足以为经济长期增长提供不竭动力。2020年的全球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居民的消费支出造成了经济增长的短期下滑,但是从长远来看,随着疫情的结束,可能会出现消费的二次顶峰。央视新闻的报道显示北京、上海等多地在五一期间电商外卖平台消费猛增。

2.卓越的制造和贸易能力。目前中国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作为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工业分类中全部类型的国家,我国有着雄厚的工业基础及工业资源储备,强大的制造能力完全具备支持疫情过后社会供给需求;拥有卓越的贸易优势,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后,逐步加入世贸组织,建立上海合作组织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发展,我们已经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和贸易格局。疫情期间,我们为全球输送了大量的医用卫生物资,3月16日中国医药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与意大利政府民防部门达成了800万只口罩供货的协议,金额达1.06亿人民币。

3.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在此次疫情中的优势充分显现了出来,国家能集中所有力量,灵活、快速的调动政府和市场的资源解决困难。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健全完善,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相互发力能更好地摆脱经济困境。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创新结合,成为抗击疫情的两个主力军。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扬长避短,展现了制度的优势,动员了整个国家的力量发展经济。

猜你喜欢
新冠疫情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战疫情
新冠疫苗怎么打?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宁愿死于新冠,也要自由?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