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 景 冰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被习近平总书记喻为党和国家的“顶梁柱”和“压舱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做强做大做优国有资本,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对国有企业改革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
1.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是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的需要。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头戏”,也是我国经济转型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国有企业如何改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国有企业功能定位,这是新时代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逻辑出发点,也是国有企业有序推进改革的基本前提。如果对国有企业一刀切、一概而论、不加区分地推行改革,将会使改革措施缺乏针对性,实施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并科学分类,有利于根据不同类型企业特点有针对性地推进改革,将改革引向深入。
2.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是做强做大国有资本的需要。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国有企业肩负着多重责任和使命,许多企业“盈利性使命”和“公益性使命”并存,一些应由政府履行或通过购买服务履行的职责仍由企业承担,一些应由企业自主决策的重大事项仍由政府审批,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市场化体制机制的发展和完善,导致了一些国有企业机制僵化、缺少活力、大而不强。对国有企业进行功能界定与分类,有利于明确不同企业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形成差异化发展路径,增强企业活力与发展动力,有利于进一步明确国有资本投向,优化国有资本配置,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放大国有资本功能。
3.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是提升国企治理水平的需要。加强和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我国宏观政治体制落实到微观公司治理的有效方式,是完善管资本为主国资监管体制的重要前提,是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也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一项重要目标。国有企业能否治理好,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那么如何提升国企治理水平,首要的就是准确界定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坚定不移地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提高国企治理效能。
实践证明,虽然我国国资国企改革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部分国有企业还大而不强,利润率还不够高,负债率偏高,呈现“虚胖”,部分公益类国有企业还存在诸如以下问题。
1.脱离主业谋求多元发展。一些公益类国有企业对自身的功能定位不明确,在制定公司长远发展规划上脱离了主业。客观上是为减轻企业生存压力谋求健康持续发展,主观上是为了追求经营业绩盲目跟风采取多元化发展战略,严重偏离主业,没有考虑企业自身实际,未经过充分论证就进入市场饱和的竞争性领域和行业,导致投资容易收益难,严重的会出现不同程度地亏损和国有资产流失。
2.公司治理水平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个人决策代替集体研究讨论现象存在。“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执行不严格。党委会研究讨论重大问题前置程序落实不到位。经理层职能作用发挥不明显。主要原因是个别企业尚未建立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董事会、党委会、经理层权责边界不清晰。有的企业“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缺失,还有的虽然基本建立了“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但是决策主体、决策范围不明确,决策程序不规范、决策机制不完善。有些国有企业二三级子公司党的治理未进章程。
3.管理层级多运转效率不高。主要表现是总部机构臃肿,部门职责边界不清、重叠,企业管理层级多,部门内设科、下设分子公司较多,公司运转效率低下,在工作中推诿扯皮不担当现象时有发生。主要原因是公益类国有企业的前身多为事业单位改制,在管理模式上更类似于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事业单位,总部机关化、职级行政化现象仍普遍存在,以行政管理代替企业管理,或多或少地存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从决策到管理、管理到执行的程序复杂、半径大、链条长,出现信息阻隔。
4.人浮于事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在传统老国企里,一方面,部门内设岗位责任分工不明确,机构人员冗余,只进不出,企业用人成本居高不下,人均生产总值偏低,形成不对称的局面。另一方面,在用人机制上还不够灵活,论资排辈的思想仍普遍存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才培养,挫伤了人员积极性、留不住人,导致后备干部储备不足,在关键岗位上青黄不接。有的企业虽然推进改革,建立了三项制度和“三项机制”,但是在制度的执行和落地上缺乏动力和魄力,企业内部考核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走形式、走过场,考核结果的运用上流于形式。
1.聚焦主责主业,明确企业功能定位。公益类国有企业要根据承担的专项任务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大国有资本投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突出主业,严格限定主业范围,加强主业管理,重点在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方面作出更大贡献,退出非主业领域,避免不恰当的进入非公益性行业。因企制宜制定好公司长远发展规划,扎实履行好政府赋予的职责,承担好专项任务。明确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的主攻方向和发展路径,推动国有资本向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优势企业集中,向企业主业集中。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和项目成功经验,推行ppp合作模式,扩大筹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形成由国有资本控制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2.聚焦分权制衡,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按照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和《公司法》要求,修订公司章程,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有效划分企业各治理主体权责边界,充分发挥党委(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切实落实和维护董事会依法行使重大决策、选人用人、薪酬分配等权力,保障经营层经营自主权,加快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根据公司业务性质、业务规模、发展阶段等具体情况制订公司的重大事项具体标准,并列出“三重一大”事项清单,推进决策事项清单化,尽可能避免重复决策,防止党委会、董事会过多研究过细事项,影响决策效用。建立“三重一大”事项台账,涵盖决策事项登记表、决策会议记录或纪要,安排专人负责管理,做到一事一登记。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制,确保依法依规履职。
3.聚焦机构优化,完善组织运行体系。按照企业实际情况、管控类型和业务需要,规范总部组织架构,做到精兵简政、精干高效。优化管控模式,厘清总部与下属企业的权责边界,确定总部“管什么、怎么管”,具体做到“管少、管好、管住”。合理设置组织机构,把企业总部职能重心下沉,严格控制总部部门数量,完善机构、岗位设置、优化职能,探索推行“扁平化”“大部门制”“项目制”管理。对标行业先进企业,规范内设机构和职位名称,建立更加市场化的名称体系。
4.聚焦制度建设,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推进规章制度清单化,做好“立、改、废、释”,解决制度针对性、操作性不强、执行难等问题。加强激励约束,实施差异化薪酬管理,明确不同类型企业领导人员的薪酬标准和中长期激励模式。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契约化管理和职业经理人制度,发挥企业家精神。坚持党管干部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后备干部队伍库,加大培训、交流、轮岗、挂职力度,通过“以干代训”“师带徒”等方式,不断提高干部职工队伍的素质和履职能力。深入推进薪酬和绩效考核改革,健全以岗位价值为主、以绩效贡献为依据的薪酬管理体系。加大考核结果的应用力度,实现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畅通职务与职称晋升双通道,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依托中省各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企业品牌文化建设,提炼企业精神和核心价值观,提升企业知名度和影响力。
5.聚焦提质增效,实现管理转型升级。对标世界一流企业,打造创新型企业,实现管控模式数字化转型,用新的、现代的管理手段来治理企业,按照管理制度化、制度表单化、表单信息化的方向,集成共享各类信息,提升工作效率。通过再造管理流程,提升运营效率,提高经营效益。以信息化推进管理现代化,实现公司体制机制的运行创新。以办公、计量支付、电子结算和财务报销系统为载体,建立数字档案系统,搭载便捷高效的综合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平台,不断优化审批和报销流程。推进公务用车改革,完善安保、后勤外包办法,实现后勤服务的社会化,不断提升公司管理水平。
6.聚焦凝心聚力,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坚持党的建设与国有企业改革同步谋划、党的组织及工作机构同步设置,实现体制对接、机制对接、制度对接、工作对接,确保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得到体现和加强。夯实基层党建基础,推进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建立长效的学习教育培训机制,打造学习型党组织。创新党建工作载体,搭建党员活动平台,结合企业实际,开展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党员积分制、党员突击队等主题党建活动,推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打造服务型和创新型党组织。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建立党委主体责任清单和纪委监督责任清单,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加强廉政警示教育,建设廉洁文化,层层传导压力,深入推进廉政风险防控,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