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健 罗春蕾
摘 要:中国古代铜镜的发展历程有三个高峰,分别是:战国镜、汉镜和唐镜,其中汉镜承前启后,品种繁杂,是铜镜研究的重中之重。本文以汉代社会意识和汉镜纹饰图案为切入点,主要分析了汉代社会意识形态与当时铜镜纹饰图案是一种相与为一的关系。笔者将从汉代社会意识主流、汉镜纹饰的发展历程、汉代社会意识对汉镜纹饰图案的影响以及汉镜纹饰图案对当时社会意识的作用这四大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社会意识;汉镜纹饰;相互关系
一、 汉代社会意识主流
汉代的社会意识是对孔子思想的创造性诠释。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教化”的思想,儒家和法家也都从不同程度上肯定了教化在传播思想、规范民众日常生活方面起到的突出作用;然而,汉代又逐渐发展和完善了以孝悌为核心的教化观,为汉王朝传播了注重礼制的政治思想,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得汉代正统思想的“和合”观念深入人们的思维意识和日常生活。“和合观”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种重要文化存在,其作用在汉代依然显著,一以贯之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依赖自然的生态观、三纲五常的道德观,使得人们不得不尊崇神明、敬畏自然、严守礼制。
二、 汉镜纹饰的发展历程
汉镜纹饰在中国古代铜镜纹饰的发展史上是承前启后的,除了继续延用战国镜的纹饰外,还有新的发展。这时的铜镜主要以圆形、薄体、平边、圆钮,装饰以程式化为特点。在不同的时期又有不同的风格,它的发展可大体分为西汉、王莽、东汉这三个时期。
(一)西汉时期的铜镜纹饰以花纹装饰为主,辅以铭文,严格按照对称的装饰形式
西汉初期铜镜纹饰继承了战国时期盛行的云雷纹地的蟠螭纹,有些花纹中出现了规矩纹和四叶纹;镜铭开始出现,多为“长相思,毋相忘,常富贵,乐未央”等吉语。西汉中叶(汉武帝前后),铜镜的形制及花纹发生显著变化,地纹逐渐消失,三弦纹桥形纽经过伏兽纽、蛙纽及连峰状纽后,普遍变成半球状圆纽;花纹严格对称于镜面中心,或匀称分为四区;铭文增多;当时除了流行简化蟠螭纹镜外,还流行星云纹镜和草叶纹镜。西汉后期(汉宣帝开始),出现了四乳四螭镜、印有“见日之光,天下大明”一圈铭文的日光镜和有“内清质以昭明,光象夫日月”铭文的昭明镜,均是以铭文作为主要装饰。
(二)王莽时期的铜镜纹饰以规矩的程式化为主要特点,出现了以神兽、动物为代表的铭文
王莽为炫耀其政绩,曾制作了一批华美而精巧的作品:规矩镜。因镜纹有规则的“TLV”形装饰形式和常伴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些所谓的四神图案,所以有些专家们也称其为TLV镜和规矩四神镜。这类铜镜的装饰程式相当标准,一直流行至东汉前期,花纹中的“TLV”形,一般是在铜镜内区的四面,对称排列于主花纹中,起着穿插作用,其钮座旁常有十二辰铭文,有的铭文还出现了纪年;外区常有“青龙白虎掌四方,朱雀玄武顺阴阳”等铭文,另多装饰由卷云纹、卷草纹或鸟兽纹以及几何纹组成的带状图案;最外缘区,有全素的,有做简单联弧纹的,也有加饰绳纹、锯齿纹花边的纹饰。虽然其镜背装饰布局严谨,但机械呆板,有时也会给人一种千篇一律的感觉。
(三)东汉时期的铜镜纹饰,新出现了浅浮雕人物花鸟和历史题材的图案,对铜镜纹饰的演变具有较高的成就和新的发展
这一时期镜面微凸,便于照出面形的全形,比较符合科学原理,镜面布局也更为活泼,区域划分简单。东汉初期,日光镜、昭明镜、规矩镜及鸟兽纹带镜继续存在,连弧云雷纹镜出现。东汉中后期,蝙蝠形柿蒂纹镜、夔凤镜、兽首镜及双兽镜为主要流行的铜镜,其纹饰通常带有“长宜高官”“长宜子孙”“位至三公”等一些吉祥语作为铭文。值得一提的是,从东汉中期起,出现了浮雕式花纹的方格环状乳神兽镜和画像镜。
神兽镜多表现神仙禽兽的题材,主要以东王公、西王母等神像和龙、虎等兽形为主纹;画像镜是以浅浮雕形式表现人物、鸟兽、花草等图案,与当时画像石、画像砖的作风趋于一致,除了表现神、兽形象外,还有车马、歌舞、历史人物及传说故事等浮雕图像。神兽镜和画像镜的出现,也标志着铜镜纹饰的新发展。
三、 汉代社会意识对汉镜纹饰图案的影响
(一)汉代人的普遍信仰和心态影响汉镜纹饰图案的演变
汉代以前,我们的祖先在对天地万物进行观察和思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他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太阳在中间,四周有苍穹。这一宇宙思想对汉代人的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影响着汉代人的造物观和审美意识。例如,TLV镜的外形大多为正圆,钮座为正方,“外圆内方”象征着中国古代宇宙观的“天圆地方”,这充分表明了汉代人的普遍信仰对汉镜纹饰图案演变的影响。
“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在汉代人的心里根深蒂固,这一观念在先秦时期就有出现,其内涵是古人对自然的依赖和对神仙的崇拜。他们认为人在做,天在看,如果违背了自然,惹怒了天神,就會得到应有的报应,因此在农耕时代的他们只能以祭拜神明来保佑庄稼风调雨顺。汉代人把这一心理期待表现在对铜镜纹饰中动、植物的刻画和具有吉祥意义的神兽纹饰的出现方面。例如,四乳神兽镜,其间饰神兽、羽人、青龙、白虎等神兽,真实反映了汉代人对神仙的信仰和崇拜。
(二)汉代人的特定心理期待影响汉镜纹饰图案的演变
汉代还是把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作为主要的政治制度,这就需要子孙绵延才能体现家族的威望,追求家族的繁荣。因此,这时候的女子,尤其是贵族妇女,都有一种希望自己多子多孙的心理期待,这种期待的表现之一就是汉代铜镜中出现的关于“多子多孙”的内容图案。例如,九子镜就是汉代女子渴望自己为家族绵延子嗣的心理期待和美好祝愿。
物质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愉悦是汉代人共同追求的生活目标,汉代人不仅喜欢与有钱的人结交,也喜好与有权、有地位的官场之人来往,甚至在嫁娶对象的选择上,也要讲求门当户对。因此汉代的人将追求富贵的铭文印刻在铜镜上,希望通过这些具有神秘力量的文字,可以帮助他们实现梦想。例如,印有“长宜高官”的吉祥语的铜镜,正是表达了当时人们对“贵”的渴望。与此同时,这些文字也深刻地昭示着隐藏在铜镜背后的汉代人的价值观念。
(三)汉代人的宗教意识影响汉镜纹饰图案的演变
汉代人“求仙问道”的思想盛极一时,他们认为,人的肉体死去后,人的灵魂通过墓葬达到的地域,是一个超脱现实的新世界:神仙世界。汉铜镜上出现的羽人、神兽,很多都不是真实存在的,但他们又有着非同寻常的能力,他们认为借助这些神物的指引就可以在死后达到神仙之地。例如,重列式神像镜,反映出汉代人追求死后能够到达天堂,成为神仙的强烈愿望和宗教意识。
四、 汉镜纹饰图案对当时社会意识的作用
(一)汉镜纹饰图案对当时社会意识的宣传作用
早在先秦时期,青铜器的地位便逐渐由礼器朝着世俗日用的方向发展,直至汉代,青铜器已经开始作为日用品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虽然陶瓷业的发展使得青铜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受到影响,但制铜工艺并未衰退,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出色表现,使得铜镜制造工艺获得重大发展,出现了新的高峰。汉镜纹饰中深刻融入了汉代社会“天圆地方”“天人感应”的宇宙观和“长宜高官”“位至三公”这类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以及宗教意识中对死后安逸世界的美好愿望等意识形态。然而,日用铜镜中这些社会意识的存在也体现和宣传着汉代人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
(二)汉镜纹饰图案对当时社会意识的“同一化”作用
汉镜纹饰图案是当时社会政治、文化领域中意识形态的客观反映,是一种不成文但却反映了事实和规律,并得到一致认同且又必须遵守的,象征着“准则”的图案。例如汉代镜铭中有这样一句吉祥语:“日有喜,宜酒食,长贵富,乐无事”。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汉代人在生活中的态度和日常。每天都以铜镜来提醒和劝诫着自己,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人们对当时社会意识的认同感,使得他们都能不约而同地遵从这一思想观念。同时,这也可以达到一种社会思想意识同一性的统治目的。
(三)汉镜纹饰图案对当时人们思想的慰藉作用
追求和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又去探索和发现死后的彼岸世界,这是汉代人对生命的珍视和向往。汉镜纹饰图案既反映出汉代人真实的思想意识和生活状况,也表現了汉代人对极乐世界,亦或是虚拟世界的假想,对求仙问道的崇拜与追求。但无论真实与否,都对当时人们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慰藉作用,就像一种信仰的指引,使得他们都怀有坚强面对生活困难的决心。
五、 总结
通过从汉代社会意识对汉镜纹饰图案的影响以及汉镜纹饰图案对当时社会意识的作用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我们能够发现,汉代社会意识与汉镜纹饰图案是一种相与为一的关系,即汉代的社会意识对汉镜纹饰图案的演变产生了影响,汉镜纹饰的图案又反作用于当时的社会意识。与此同时,我们也知道了汉代人对待当下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对未来世界充满美好期待的时代精神。其实,这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现世的人生观与看待来世的态度,也同样值得思考。
参考文献:
[1]薛永年.中国美术简史(新修订本)[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6.
[2]刘梅梅.陕西出土汉代铜镜纹饰及其文化内涵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7.
[3]李莱,曹姜雪.汉镜、汉隶的美学内涵探析[J].美与时代,2018.
[4]王子今.汉代社会意识中的“和合”观[J].社会科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