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通道设计的探索

2020-07-13 09:28阎鹏
建筑与装饰 2020年13期
关键词:居住小区

阎鹏

摘 要 中冶·39大街项目的规划条件中要求该项目用地内需设置一条城市公共通道,此条件为该项目的设计增加了诸多难题。本文阐述了此公共通道的设计过程及内容,包括其设计原则及运用的相关技术措施,为以后类似工程提供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 公共通道;居住小区;空间场景

1项目背景

中冶·39大街项目位于武汉市青山区,规划用地面积5909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38852.86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36368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02484.86平方米。项目中包括5栋超高层住宅、3栋高层住宅及幼儿园、商业等配套设施。

该项目规划设计条件中明确,该项目用地内部控制一条12米宽南北向公共通道,具体线型可结合方案适当调整。规划设计条件中给出的公共通道位置(图1中黄色区域)将地块“粗暴”地分为东西两个地块,完全没有考虑此通道对建筑布局、居住环境、地块内部交通组织等方面的影响。在如今追求极致的开发效益和开发品质的市场环境下,完全依照规划设计条件中的要求设置此公共通道,无疑对该项目的开发建设有着诸多负面影响。所以在该项目的规划设计之初,如何设计此公共通道就成为该项目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2公共通道的设计原则

中冶·39大街项目中的公共通道连接基地北侧规划道路和南侧旅大街,路幅宽12米,等级为城市支路。从该公共通道的自身特点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作为一条等级为城市支路的公共通道,当其穿越一个居住小区时,其对该小区的空间形态、环境品质、交通组织等方面有着不可避免的破坏,为降低这样的破坏,在设计该公共通道时,我们制定了如下设计原则:

2.1 减少对规划布局的影响

在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中,除了要考虑空间形式、空间秩序等设计原则外,建筑退界、消防间距、日照条件等数据对建筑单体的布置也有重要影响。所以在此项目的设计过程中,我们总结的设计方法是:在不考虑此公共通道的情况下先进行规划设计,再以该公共通道经过的建筑单体最少为原则,从新设计此通道的路径,以保证受到此通道影响的建筑单体数量最少[1]。

2.2 减少对居住环境的影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打造生态舒适的居住环境也成为设计的主要目标。该项目中,由于设置公共通道,无疑增加了小区中临街建筑的数量,使得小区内有更多的建筑受到来自城市交通的干扰。

2.3 降低安全隐患

规划条件中要求设置的城市公共通道,将整个地块生硬地切分成东西两个地块,而这样的切分与整个项目的开发思路产生了巨大的矛盾。该项目作为建设规模高达三十多万平方米的住宅社区,其中含有功能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和环境优美的公共活动场地,而且这些配套资源是服务于整个社区的全部居民。由于公共通道将小区分为东西两个区域,两个区域的居民想要享用这些服务配套时,则需要穿越一条城市道路,这样不仅给小区内部的道路设置和物业管理带来巨大的难题,更加大了安全风险[2]。

3最优路径和立体交通

根据制定的原则,从平面和竖向两个维度思考,我们提出了针对此公共通道设计的解决方案—最优路径和立体交通。

所谓的“最优路径”是在平面的维度思考,通过多方案比较,在总图上划定一条对规划布局影响最小的城市道路。根据规划条件的要求,此公共通道必须连接基地北侧规划道路和南侧旅大街。与南侧旅大街的连接点位于基地的东南角,与北侧规划道路的连接点位于基地中间位置。此外,公共通道贴临基地边缘布置,影响的建筑数量也最少。而与北侧道路的连接点是在建筑单体位置落定后再确定了,避免了对规划布局的制约[3]。

“立体交通”是将公共通道设计为下沉式道路,从地下穿过该小区。公共通道的设置给该项目的开发建设带来了诸多难题,其根源之一就是公共通道将小区一分为二,割断了小区东西两部分之间的联系。而“立体交通”的概念,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难题。该项目建设两层地下车库,公共通道的标高位于地下一层,仅将地下一层车库分为两个区域,而地下二层车库全部连通。这样,场地和地下二层东西方向的交通联系依然存在,与南北走向的公共通道在空间上巧妙的错开,形成了一个复杂而有序的立体交通体系。下沉式的公共通道不仅巧妙地解决了设计原则中提到的物管、安全、交通流线等问题,也将车辆给小区带来的噪声、尾气等环境污染降到最低。

4“借力而行”的车行系统

公共通道本是该项目的一个负面条件,但经过反复研究论证而设计的下沉式道路,不仅解决了其诸多弊端,我们在整个项目的规划中更要对其加以利用。

本项目以超高层住宅为主,其机动车配置数量巨大,而且地下车库出入口以及公共停车位的机动车出入口设置相对复杂,对项目周边城市道路造成了巨大的交通压力。公共通道作为市政支路,衔接基地南北的市政次干道,当其采用下沉式设计时,在衔接不同车行流线系统以及出入口的设置上,获得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本项目综合考虑了地下车库与公共通道的竖向标高,设计将主要的地下车库出入口直接与公共通道联通(如图2),住宅区的机动车通过公共通道可直接进入地下车库,大大减小了对南北两侧城市次干道的压力,也使得公共通道成为该项目与城市交通连接的纽带。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公共通道成为从市政交通到住宅区内部交通的缓冲过渡区,也从一定层面弱化了公共通道穿越基地带来的强烈违和感。

5空间场景的营造

对于公共通道的设计,我们不仅是解决其功能问题,更是将其作为一个文化载体而设计。结合下沉式通道特有的空间形态,设计中将其打造成一条时空长廊、一个人文历史的展台。

青山區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和独特的武钢文化,在公共通道的设计中也依托特别的下沉式空间打造了独特的展示场所。在通道两侧的维护墙体上,以青铜浮雕的形式,展示了青山区在时代变迁中的发展,展示了武钢的传统与历史。以浮雕装饰作为美化的方式,不仅能缓解驾驶者穿越下沉式通道过程中产生的疲劳感与懈怠感,也增加了一些趣味性。而选择文化主题打造这条公共通道,也是想用文化溯源的方式呼应了整个项目对当地文化以及历史传承所应担负的社会责任。

除了装饰场景的营造,下沉式通道还设计了自然采光口。相比于人工照明,自然采光更易于消解下沉式通道中封闭压抑的空间感觉。而且此方式更加节能环保,与整个项目绿色生态的主题相呼应。

6结束语

本项目公共通道的设计,以其城市公共属性作为思考的出发点,充分考虑了交通、环境、人文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并结合当地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运用绿色建筑和海绵城市的先进设计理念,打造了一个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本项目运用设计的手段,将不利的影响因素尽可能地弱化,并在此基础之上,尽可能地创造更优质的使用体验以及更经济合理的管理、维护系统。

参考文献

[1] 宋云,俞孔坚.构建城市雨水管理系统的景观规划途径—以威海市为例[J].城市问题,2007(8):64-69.

[2] 郭欣.浅谈建筑设计与建筑规划之间的联系[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07(9):21.

[3] 陈浮,陈海燕.城市人居环境与满意度评价研究[J].城市规划,2000(7):25-26.

猜你喜欢
居住小区
居住小区更新改造规划设计
浅谈现代居住小区园林绿化景观设计
城市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思考与分析
大同市居住小区植物配植问题与对策研究
寒冷地区居住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浅析
居住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内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