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以电影《寄生虫》为例,探讨电影作品中非语言符号的应用与功能。非语言符号可分为两大类,即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和听觉性非语言符号。在电影作品中,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同等重要,互相合力,共同作用。非语言符号可以补充语言符号的缺点和不足,代替语言符号传播信息,强调和突出语言符号传递的内容。研究电影作品中非语言符号的应用与功能,可以更好的剖析电影作品的意义与内涵,进而促进电影作品的制作与传播。
关键词:寄生虫;非语言符号;功能与效果
电影作品作为符号与意义的载体,通常涵盖多种传播符号,相互作用,优化感官、实现意义的最大化。本文主要以韩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寄生虫》为例,探讨电影作品中非语言符号的应用现象与功能表达,以期实现电影作品的优化传播。
按照分类法,非语言符号可分为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和听觉性非语言符号。本文将依照非语言符号的二分法,从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和听觉性非语言符号的分类上出发来讨论剖析。
1 非语言符号与电影应用分析
美国人类学家伯德惠斯特尔指出:“在两个人传播的场合中,有75%的社会含义是通过非语言符号传递的。”可见,在当前媒介信息的传播过程中,非语言符号所占的比重不容忽视。电影《寄生虫》以其荒诞的叙事文本反射社会矛盾,荣获奥斯卡多项大奖,其背后离不开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合力作用。
1.1视觉性非语言符号的应用
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又可分为动态性非语言符号和静态性非语言符号。
1.1.1 动态性非语言符号
1)光线对比凸显贫富差异化。
《寄生虫》中,整部影片的色彩基调分明,导演创造性地运用暖色调和冷色调来凸显悬殊的贫富差异,无形中给影片增加了一丝耐人寻味的意味。影片在表现金基宇一家和保姆夫妇时,几乎所有的场景都使用暗绿色的光线来有意刻画,昏暗的地下室、潮湿的地面以及狭小的生存空间等等,这种暗绿色的色调给人一种阴暗、腐烂的视觉气息。而在表现朴社长一家时,所有的光线都给人一种明亮、愉快的感觉,宽敞的房子、广阔的草坪以及豪华的轿车,作为富人阶级的代表,朴社长一家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金钱抹平了一切,好似没有任何烦恼和忧虑。导演运用色彩和光线来增强这种贫富的差异化,韩国的富人阶层生活优越,而底层阶层却像“蟑螂”“蝇子”一般生活在狭小、幽暗、见不得光的地下室当中,这种“对照式”的表现手法进一步升华了影片的主题。
2)声画关系凸显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
影片《寄生虫》中,导演在表现基宇一家设计雯光的场景时,利用交叉剪辑的方式把基宇和父亲在地下室练习构陷的场景和金基泽与朴社长夫人对话的场景组接在一起,整个片段轻松而又滑稽,以此来凸显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不仅存在上流阶层和底层阶级之间,更存在于底层阶级内部。
1.1.2 静态的视觉性非语言符号
1)服饰和姿态符号。
在电影《寄生虫》当中,导演在体现基宇一家和朴社长一家时,为了凸显出阶级地位,在人物的着装和行为举止上有显著的分别。基宇一家在失业前,一家人的穿着都以黑灰为主,且质感破旧,邋遢无疑。相比之下,朴社长一家人的衣着用品皆是进口制造,光鲜艳丽,凸显身份的尊贵。然而在基宇一家“寄生”朴社长家中时,一家人的衣着和行为举止显然发生了变化,服饰色彩明亮,着装得体,就连对待流浪汉的态度也从一度忍让变成正面冲突。这种服饰和姿态的改变暗示基宇一家跻身上流社会的幻想看似实现,存在两个阶级之间的差距从表面上趋于平等。
2)象征符号。
导演在影片中大量使用“符号”来表现基宇一家的身份属性,如石头、气味、蟑螂等都是他们底层身份的象征。
(1)石头的隐喻。电影《寄生虫》当中,多次出现了石头的隐喻。第一次基宇的玩伴敏赫送来石头,石头寓意好运,预示着他们一家即将时来运转,实现“寄生”上流社会的幻想;第二次大雨淹没了地下室,基宇抱着石头迟迟不肯松手,“石头一直黏着自己”,暗示基宇想要攀附上流阶层的欲望;第三次基宇想要拿着石头去杀死雯光夫妇维护自身的地位,自己却被石头砸中,险些丧生,欲望落空;第四次基宇将石头放回到河中,预示他放下了自身的欲望,回歸常态化的生活。
(2)气味的隐喻。影片中最重要的一个隐喻便是“气味”,基宇一家和保姆夫妇身上都散发着这种气味,而这种独特的气味便是穷人身份的象征,也正是这种气味,成了杀死朴社长的导火索。这种“气味”成了横跨在富人阶层和底层群体之间的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预示着穷人永远无法打破自己的身份限制,顺利地跻身上流社会。
(3)蟑螂的隐喻。影片的高潮部分,基宇一家落荒而逃的场景中,导演明明表现的是人,而传达给观众的镜头语言却像是蟑螂在四散而逃。蟑螂本身就是一种寄生虫,导演把底层群体隐喻成见不得光的蟑螂,生活在狭小、幽暗的地下室中,只能依附于像朴社长这样的有钱人家才能维持基本的生活,通过蟑螂的隐喻来与影片的主题形成了明显的照应。
1.2 听觉性非语言符号的应用
1.2.1 类语言
类语言是人类发出的没有固定意义的声音,它是一种类似语言的符号如哭、笑、喘息、呻吟等。影片里,吴世勤在一片混乱中杀死了基婷,此时,画面里只听得见基婷和父亲的急促的喘息声和心跳声,以朴社长为代表的上流阶层四散而逃,没有人在乎这些底层群体的生死,导演这种无声的处理技巧,暗示基宇一家的“寄生”生活由此结束。此外,基宇在病房中被警察审问时,基宇一直呆呆地傻笑,好似神志不清,实则在暗暗悲痛自身的遭遇,选择用笑声来掩饰自己一家的悲凉处境。
1.2.2 配乐增强表意效果
音乐作为影片中听觉性语言的一种类型,在影片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导演在影片中使用了大量的背景乐,通过音乐的变换来增强了影片的表意效果。导演在刻画基宇一家构陷保姆雯光时,音乐节拍欢快而又紧张,预示着雯光终将被赶出豪宅,基宇一家将成为新的寄生者。在得知朴社长归来时,基宇一家逃跑场景的配乐更加强化了他们如同蟑螂般的命运,在明亮的空间中只能被打回原型,四散而逃。
1.2.3 音效还原现场感
电影是视听的结合,也是声画的结合。音效的使用,在某种意义上能够最大限度的还原现场的真实感。影片中,导演为了凸显韩国社会失业的大洪流现象,刻意将场地選择在了人员嘈杂的体育场里,洪水过后,那些住在半地下室和地下室中的底层群体失去了自己的居所,只能暂时拥挤在政府提供的避难所里,导演使用嘈杂的音效声真实地还原了现场的原貌,将底层群体的这种无助和心酸展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与朴社长为代表的上流阶层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一边正在避难所里等待救济,一边却在紧张地筹备生日宴会,这种差距是天然形成的,是无法抹平的。
2 非语言符号传播功能与效果分析
2.1 补充语言符号传播过程中的缺陷和不足
电影艺术本就是一种视听相结合的艺术,假设单靠语言符号来表意,显然有些缺陷,非语言符号的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表意的缺失,更好地规避语言符号的不足。影片中,基宇一家设计构陷雯光时,所使用的道具-毛桃和番茄汁便是对这场构陷最好的补充,单看毛桃和番茄汁本身并没有特殊的含义,但当它们被运用到基宇设计的骗局里,便成为最重要的环节,此时,它们所承载的意义便发生了巨大的变动,不再是单纯的物品,而是成为赶走雯光的重要证据,如果仅靠雯光就诊的照片和基宇一家人的诱导,没有引爆点很难博取朴社长夫人的信任,他们的计划也很难成功。在这个片段中,导演赋予了毛桃和番茄汁特殊的含义,以此来调和语言符号传达过程中的缺憾与弊端。
2.2 代替语言符号传递信息
电影作品中,非语言符号能够代替语言符号传递信息,以此来达到相同的表意效果。在影片《寄生虫》中,导演通过空间环境的有意刻画,来代替阶级之间存在的差异化。影片中出现的空间环境主要以房间为主,导演分别表现了三个不同的房间,别墅、半地下室和地下室,这三个房间代替了三种阶级身份,即以上流阶层为代表的朴社长,以穷人为代表的基宇一家和以底层阶层为代表的雯光夫妇。朴社长生活在豪华,明亮的别墅当中,金钱抹平了一切生活忧虑,失业的大潮流永远也波及不了他的地位,而相对基宇一家和雯光夫妇来说,他们生活在狭小、幽暗、潮湿的的半地下室和地下室中,只能依靠“寄生”来维持基本的生存。导演通过运用空间环境的差异化来代替阶级身份的变化,增强了影片的表意效果。
2.3 强调语言符号传播的内容
《寄生虫》中,导演通过对镜头的使用来凸显阶层之间的差距感。首先,影片开头导演运用固定化的长镜头来展现金基宇一家的生活环境,首先映入眼帘的前景是挂在窗户上的几双袜子,其次是窗户外的街景,这种固定化的长镜头有意无意地将基宇一家的生活环境(半地下室)表露无遗。随着镜头的慢慢下移,基宇一家人逐一登场,狭小、拥挤的地下室将基宇拘谨的家庭条件展现在观众眼前,暗暗地透露出底层群体的现实生活写照。其次,导演在影片的多处地方使用仰拍镜头和俯拍镜头,如基宇第一次去朴社长家应聘时,表现朴社长家时所用到的都是仰视镜头,而在表现基宇时给到的镜头却是俯视镜头,通过这种镜头的变换来强化基宇一家和朴社长一家的区别,从而强调这种差距是与生俱来的,是人为无法改变的。最后,影片的高潮部分,当得知朴社长一家野营归来时,“鸠占鹊巢”的基宇一家落荒而逃,导演运用俯视的全景镜头表现基宇一家的逃跑路线,同时还恰当地穿插着一些流水的特写镜头,暗示着富人阶层与穷人阶层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永远也无法跨越。
3 结语
电影《寄生虫》作为商业类型电影,实现了韩国电影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导演运用独特的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结合,将韩国社会矛盾切实地呈现在观众眼前,引发观众对底层群体的情感共鸣和自身认同,从而达了到批判社会现状的目的。本文经过对非语言符号运用现象与性能效果的剖析,更加强化了非语言符号在电影作品中的现实地位,将为当前非语言符号在电影作品中的应用提供可行之处。
参考文献
[1]丁婕,李万斌.论视觉非语言符号在影视创作中的作用[J].中国报业,2019(20).
[2]李睿.非语言符号在影视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及影响探究——以动画短片<包宝宝>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9.07.05.
[3][匈]巴拉兹.贝拉.电影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2.
[4]刘婷.影像叙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5.
作者简介
李敏(1992-),女,汉族,甘肃庆阳人,硕士,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研究方向:影视理论与文艺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