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超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不断学习已不是学生的专利,互联网时代的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主动拥抱信息技术,并在自己的网络教学实践中,提高运用信息技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定义——技术支撑学习。
所谓“混合式教学法”通俗而言就是,把传统面对面教学和网络教学两者优势结合,借助互动性强的网络学习平台,构建大量在线学习资料,供学员自主学习。混合式教学法虽说是以“学”为主要属性,但其核心环节及思维方式却处处体现“教”的真谛,而教的目的本质就是让学员更好的学会,可以说两者辩证统一。因此,混合式教学法完全可以作为老师备课教学过程中逆向设计教学方式、检验教学效果的科学思路。
1 教学内容的扁平化加工
在“雨课堂”网络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备课准备时要结合线上线下教学优势,将教学内容扁平化加工,使每个知识点的传播更适合网络教学模式。此方法起点是选取一个知识点并对其进行加工,宏观上讲这个加工就是将复杂的高段位知识不断拆解形成更加简单的子知识点,微观就是将知识的表述成为更加贴近自身理解的“大白话”语言。但不管是哪一种,加工都是促进理解的基础和前提。对于老师而言这种加工就是将教学内容进行扁平化处理,顾名思义就是利用老师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对某一知识点进行合理的拆分,拆分成若干个子要素或子模块,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模块可以独立进行讲解,而非单纯追求拆解的数量,过于零碎既构不成体系,又增加了大脑总体的工作量。如某个较有难度的知识点A,在教学者的加工下可以被拆分成若干个相对简单的知识点B、C,显然学员对B、C的理解接受度会好于A,最终通过B、C的搭建又可以较好地还原A,或者说在B、C的基础上,理解A变得较为容易,这样A就被扁平化的处理为了B、C的同时,A的难度也被降低。回归网络教学模式,其核心要求也是对知识的再加工,因为检验学习成果的标准就是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向任何人讲述清楚某一个知识点,哪怕对方是五六岁的孩子。因此,将陌生的知识转变成自己能理解的方式本质就是知识的一种扁平化处理,降低难度就是提升学与教的关键。
以《新闻学与传播学导论》课程为例,其中较为重点的内容有的传播模式研究,包括拉斯韦尔模式和申农-韦弗模式,是学习各类传播模式的起始点。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可将每种传播模式的传播过程进行拆分讲解,描述各个过程中的传播要素,再以生活中具体的传播活动为例,扁平化处理传播模式研究,降低其难度。在线上教学过程中,用拆分的小知识点实时与学员保持互动。
2 教学结构的系统化梳理
“混合式教学法”对教学的第二个逆向应用是要教师实现对所教授内容的系统化关联与梳理,简单而言就是将未知与已有的知识点联通。所谓的知识点,一方面是扁平化的子模块直接的结构性联系,另一方面是指未扁平化处理的若干知识点之间的学科系统性联系。众所周知,对某个知识点的掌握并不能代表对本门学科的理解,如果说对知识点的扁平化处理解决了高效讲授知识点的问题,那么对所教授内容的系统化关联与梳理就是要实现由点到面的“飞跃”。 我们在学习备课的过程中都会发现由关键性的一两个核心知识点入手,往往能梳理和形成出一条或一面本门学科的系统性脉络,如果我们运用得当,将会极大地提升我们对这门学科的认识水平,不同知识点之间都可形成支持和佐证作用,我们的面打开的维度越广我们对学科的认知就越详细与深入,知识点间塑造的系统性也就越强,而越多的“面”又能帮助我们去高效理解独立的“点”,最終形成在知识获取过程中的良性循环。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在备课教学过程中必须格外注意本门学科内甚至不同学科间结构的系统化梳理。以《新闻学与传播学导论》为例,新闻学的相关知识点与传播学的相关知识点,可以在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层面形成对新闻传播的综合研究。这样系统性的梳理,一方面学员在线上自学过程中思路更加清晰的同时,通过自身的探究不断降低了学习门槛,也会大大的提升了学习的动力;另一方面,老师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可以更好地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构建学科模型,更加有的放矢的设计教学计划。
3 教学效果的即时化反馈
“混合式教学法”重要的一个步骤是,线上教学能够及时的进行查漏补缺,通过讲解发现自己不能解释明白的地方及时求解,再阅读、问老师、请教知道的人等等,直到自己不存在任何的疑问。可见,及时的查漏补缺构成了检验学习者是否充分掌握知识的重要环节。因此,以教的视角逆向思考,我们就应当着重且及时地反馈学员接受知识的情况,也就是对教学效果有一个及时系统的认识,这种反馈,可以让老师宏观层面获知所授课班级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从而调整授课节奏与及进度。微观上则可以让老师进一步了解某一知识点的学员接受程度,进而对具体表达方式,授课技巧做出细节性的调整。
总而言之,及时有效地获得学员对所授课内容的反馈对老师宏观掌控教学信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同样需要注意的是,获取信息的方式与时间尤为重要,真实有效地获取信息,要避免学员做“老好人”报喜不报忧,这就需要老师一方面能够和学员维持一个较好的亦师亦友关系,让学员敢说、愿意说;另一方面在没有足够的学员反馈也能够单方面通过观察分析出所需要的信息。最后,获取反馈信息的时间需要特别注意,这个时间同样一方面是要及时采取反馈机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另一方面则是要严格控制反馈的时间,不能长时间占用课后时间更不能过多占用授课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