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英
在基础教育学校,学生学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成才问题,而且能很好地推进素质教育,又利于我们造就祖国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随着农民思想的不断转变,使得农村许多家庭产生“读书无用论”的思想观点,在家庭的影响下,一些小学生厌学情绪产生。学生厌学,必将影响我国公民整体的素质,因此,遏制学生厌学情绪势在必行。
一、厌学的原因分析
1.社会大背景下的教育误区
随着商品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对经济的认识变得多元化,常常把能力的强弱跟能否找大钱相提并论,至于学识,无所谓高低。因为相比之下,那些有着博大精深的知识的知识分子每个月领着微薄的工资,过着清贫的日子,而常常看到一些学识浅薄、文明程度不高的人却很快富裕了。因此对教育的认识不再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不重要,混个学历,有没有知识还不是照样找钱。
2.家庭教育的缺失
农村家庭的孩子,家长常年在外打工的不在少数。没有父母在身边严格要求,学生在家靠祖父母、外祖父母照顾,而隔代的长辈通常都较溺爱孙子女,对学生的要求无论有无道理都有求必应,也不管孩子的思想行为是否需要教育,任由学生自由散漫。以至有的学生根本就不管自己学习的好坏,只要天天去学校,学没学到知识,老人们都会满足自己的要求。出门在外的家长虽然望子成龙,但管不到学生的生活起居,不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导致学生思想上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没有远大的志向和理想。而家长在家的孩子,由于家长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对教育的认识不足,对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口头上叮嘱,便去做自己的事,而不能具体落实到认真严格督促学生学习。小学生本来自制力就差,有的学生上课难以集中注意力,更难以完成学习任务。久而久之,学习成绩下降,从而导致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产生厌学情绪。
3.学校教育的仍以语文、数学为主的枯燥学习,使学生厌学
在现代教育评价体系的影响下,小学升中学虽然早已实施免试入学的体制,但小学升中学的压力并没有消逝。对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督导评估仍以学生的成绩为重要尺度,小学教师抓学生成绩依然不敢有半点的放松。因此,素质教育的教学观点仍没有被大多数的教师应用于具体的教学课堂上。有时一些常识科目被语文数学老师占用,学生应得到的全面的教育尽数被语文数学占据。小学生的作业量一直在减负热之中或之后都没能实质性的削减。有的学困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又被老师用增加作业量来惩罚。这种不注意学生主体本位的教学方法,当然让学生厌烦,进而厌学。
个别教师的师德还需进一步加强。有的老师不爱自己的教育事业,不爱学生,见到学生就烦。对学困生没有耐心,动不动就嘲讽、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师生之间的关系搞得很紧张,完全没有师生情。“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试想,如果不爱学生的老师如何去亲近自己的学生,如何让学生爱老师,爱课堂,从而爱学习呢?
二、就如果转化学生厌学的情绪,我有以下一些膚浅的认识,和大家共同探讨
1.唤醒学生自我向上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厌学的学生普遍学习成绩比较差,学习上不如意,家长的责备,同学的讥笑,老师的批评,这些对于他来说是一种繁重的负担,所以谈不上喜欢学习。所以,如果老师对学生“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在课堂上提出一些浅显易懂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在他们回答时多鼓励,答对了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有成就感,即使答错了也能不厌其烦地听,让学生明白自己能通过努力跟上其他同学。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老师多与学生沟通亲近,用关爱的目光言传身教,让学生在充满爱与关怀的氛围里学习,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坚定克服困难的信念,鼓励学生有勇气克服困难,努力学习。
2.调动教师自我进修学习的积极性,运用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丰富课堂教学,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三人行,必有我师”,农村教师的结构,年老的精力有限,在教育教学方法或对新知识理论的理解上,有些跟不上现代教育的步伐。而年轻的老师经验有限,需要不断在工作中磨炼、学习,以形成自己特有的教育教学方法。这就注定了农村教师必须在业余时间多学习教育理论,并充实到自己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一个满腹经纶的老师,在讲解知识的时候总是会让学生像偶像一样敬仰,从而产生向师性,自觉地爱上学习。
3.学校与社会、家长密切配合,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的长处,这种心理对于厌学的学生尤其突出。事实上每一个厌学的学生都有自已独特的地方,也有自身有优点,由于学习方面的原因,长期得不到展示,他们的心理就感觉很压抑,于是更加厌学。因此,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社会、在家庭,如果给他们一个展示自己特长的舞台,比如“小制作”“诗歌朗诵”“体育比赛”等等,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慢慢消除厌学的情绪,融入快乐的学习中。
农村学生厌学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但并不是不能挽救。只要我们找到正确的方法,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相信一定能改善农村学生厌学的现状,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祖国培养更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