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芸芳
摘 要:浸润式教学最早是在西方语言学习中广泛运用的方法,后引入中国,较多用于第二语言的学习,但运用过程中存在着无法广泛推广、持久运用的困境,本文试从此角度寻求原因及解决途径。
关键词:浸润式教学;推广;发展;困境
基金项目:该文系江西省教育厅高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JXJG-17-46-2)“《中国现当代文学选》浸润式教学的运用研究”课题组研究成果之一。
当今时代依赖信息技术和理论开发的新型教学方式不断涌现,如翻转课堂、慕课等,而在这些新型教学方式中浸润式教学是引入中国数年时间的一种方式,在运用中由于缺乏时间积淀,使之多用于语言类课程学习,而很少用于文学类课程。文学类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既掌握文学知识,具备分析作品能力,又使学生提高人文素质,结合这一目标来分析一下浸润式教学在文学课程推广发展的困境。
1 浸润式教学推广发展现状
浸润式教学在高等院校中并不盛行,高等院校课程的教学方法历来存在方法单一陈旧,“讲风蔚然成风”现象,对新的教学方法缺乏大胆尝试和创新,使许多有效的教学方法无法得到推广,包括浸润式教学,无法推广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对于许多学生或教师来说,传统教学方法深入人心,已经是教师的教学习惯、学生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教学活动时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传授更多知识,这种相对固化的思维模式使师生更青睐于能增加教学知识数量提升的新型信息化教学,即以网络、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短时间内把知识传输给学生,学生也在这条高速传输带上接收了大量知识,这就是数量增加,而质量提升往往被忽视,传输带上的知识被学生“抱”回去后有没有消化吸收,这是教学课堂中较少兼及的。
其次,浸润式教学作为新型教学方式运用到教学中,不仅是对传统教学的挑战,更是对学生学习的挑战。学生做为年轻群体虽然对新型教学方式会有好奇心,能够接受其在课堂上的运用,但并不意味学生和教师能在课堂上灵活配合。从以上两点看,教师和学生对浸润式教学的不适应、未习惯,固存的传统教学思维是浸润式教学在高校难于推广的原因之一。而浸润式教学方法在中小学课堂中的推广使用,是其发展的乐观一面,不可否认,中小学学生较之大学生更具可塑性,更易接受新型教学方式,没有被传统教学思维禁锢,所以推广新型教学方式更便利,但其困境同样存在,并未在所有课程广泛推广。既使在语文、英语、音乐等课程中有使用,却未推广至所有课程及大多数学校,其原因来自教师实操中,教师要将浸润式教学方式的作用充分发挥,需要在课前展开比传统教学方法更多的教学准备工作包括更深入了解教材,从中挖掘浸润式教学中知识切入点,学生已掌握知识的情况,课堂中浸润运用的设计,学生反馈查看方式等等,这将大大增加教师工作量,所以浸润式教学会加大教师的备课压力,课堂教学压力,增加教师工作量,因而许多教师并不愿普及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再次,无论是浸润式教学在高校课程中推广,还是在中小学课程中推广,其核心是浸润式教学的核心——学生学习时的“环境”,即学生理解知识点的体验环境,教师如何把这个环境在课堂中建构好是关键,毕竟,课堂上能运用的资源有限,只有教材和多媒体,所以教师以教材为基础,灵活运用其中的知识点和课堂资料,去创设好让学生浸润的环境是一个难点,如英语课堂中有这么两句话,a句是She is drawing well.b句是She draws well.如果没有环境的创设,学生会认为两句意思一样,都是表示“他画画很不错”,但若教师在备课时找到浸润式教学的创设点,那就可在讲解此处时设定学生的自我感受情境,学生A讲a句,学生B讲b句,再PK到底是哪个画画是真的好?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就很清楚辨析,a句是表示“她现在画得不错”,是暂时性的好,b句则表示“她一贯画得好”,是长期的稳定的好,所以PK后发现b句中的“她”画画优秀。再如文学欣赏课,学习沈从文《边城》,教师寻找浸润式教学的创设点可以是翠翠和爷爷的对话,因为他们的对话在文中出现多次,且能表现人物性格和人物所处的古朴湘西,让学生分角色读对话,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对话中关键词,并在课件中展示湘西古朴原始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沉浸于小说描写的环境中,感悟翠翠的命运变迁,翠翠与傩送的关系,湘西村落的独特美。所以在备课时教师抓住浸润教学的创设点是关键,因实际中很多教师教学方式不明确,总游离于传统教学和新型教学之间,既使明确了教学方式,也无法结合所教课程,灵活运用教材找准每堂课的浸润教学创设点,造成浸润教学方式运用针对性不强,降低浸润教学方式作用,久而久之也就不愿使用这一方式。
2 如何摆脱困境的思考
浸润式教学法不失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重视学习行为过程和个性化发展,通过教学过程中环境的作用,影响学生学习行为,提升学生学习质量,这种过程驱动型教学关注学习行为,重视学生学习个性,真正实现个性化学习和因材施教。如何才能让这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摆脱困境,发挥其效果,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以人为本,突显立体式教学。浸润式教学在推进过程中,要突出鲜明的以人为本的特色,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在设置教学环节时,以学生接受并能吸收知识为出发点,设计能给学生知识体验的教学环节,尽可能使教学知识点贴近学生生活,或融入学生生活,增加学生参与教学频率和感受知识点的环境。有人曾把浸润式教学比作是“鱼肉”,“鱼肉”使教学这条“鱼骨”有了魂魄,融合成一条动静皆宜的活鱼,而教师就是赋予“鱼”生命的能手,通过教师的教学创设和实施,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的存在,摸到知识这条鱼的鳞片,感受到它的生命气息。教师以浸润式教学为指导,不断打磨加工整个教学过程,消除不同课时的知识隔阂,甚至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堡垒,实现知识的融汇贯通,让知识突显立体的形态。
其次,重点运用强烈启发性。已有的教学实践认为,强烈启发性是浸润式教学区别于其它教学的显著特征,这是以“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为根本锻造出的一把“钥匙”,浸润式教学希望通过这把钥匙达到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目的,教师用启发式提问在课堂创设有探究意味和思考空间的教学情境,长久沉浸于这样的环境中就能锻炼学生思考能力,养成思考习惯,激发对未知的兴趣,这样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刚开始教师和学生都可能不习惯,但贵在坚持,时间久了,这种教学环境就会成为带来教学良好效果的因素,如分析《阿Q正传》,可以把活动浸润教学和情感浸润教学结合,教师让学生根据作品内容布置表演任务,选几名学生把作品排成一段小品,在教学前进行表演,既能活跃课堂氣氛,又能让全班同学在观看中理解人物形。再从阿Q的语言、思想、心理活动描写洞悉阿Q的精神,如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挑选出这些句子,让学生从句中表现的精神胜利法对阿Q、社会的影响,并进一步找出“现实中阿Q”的案例,营造和文章主题紧密联系的氛围,在情感上让学生意识到阿Q身上的劣根性,这种劣根性对社会产生的弊端,让学生思考社会需要的积极情感。所以教师在浸润式教学中要坚持不懈地运用启发性提问,启发性讲解。
再次,教师技能的提高是适应浸润式教学的基础。因为教师是浸润式教学的施动者,教师应转变观念,认识到教学是瞬息万变的“进化”过程。要克服“教学方法变化带来教学压力”的思想,努力提升自己,多参加各种形式的师资培训,向有成功经验的专家、前辈学习,亲身参与到浸润式教学的实践,不断丰富教学形式。
3 结语
浸润式教学通过教师创设相应情境,使学生能深入感知教学内容,体会教学内涵,它的发展不应该只是在一个人或一部分人的课堂,或者只是在某门课程中简单使用,而应使学生和教师在互动式的“浸润”中相互学习、交流,沟通,真正领会立体化知识,并且能够在教学中持之以恒地运用,从不习惯使用到运用自如,以教书育人的初心对待它,它终究可以走出困境,发挥良效。
参考文献
[1]黄厚江.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2]徐海燕.浸润式教学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萍乡学院学报,2018(05).
[3]罗月念.浸润式教学在高中语文中的应用策略探析[J].科学导报,20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