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佳苗 王俊景
4月15日,武汉雷神山医院“关门大吉”,但新冠肺炎疫情带给我们的思考仍在延续。
每一座城市,不管当前的医疗水平如何,当重大疫情暴发时,都可能遇到传染病医院救治能力不足的问题。在这个时候,传染病应急备用医院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不由得让我们思考:是否每座城市都需要常备一座“小汤山”医院?
17年前,全民抗击非典的经历给社会管理和城市发展留下了深刻印记。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以北京小汤山医院模式为代表的疫情防控应急措施被再度启用。在武汉,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仅用十几天时间就拔地而起,其他城市也纷纷建造了类似的应急设施。综合来看,备而急用、备而常用和备而专用,是目前国内传染病应急医院的主要用途类型。
——备而急用:小汤山医院模式。
2003年4月,在北京市昌平区中心10公里以外的小汤山镇东北部,小汤山非典定点病房区只用了7天7夜便建成。
2003年6月,最后一批非典患者康复出院。当时北京市决定:暂时不拆除小汤山医院,将其作为北京市预防非典疫情反弹的收治基地,继续保留一段时间。
对于上述决策,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流行病首席科学家曾光在2010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做好先期规划,包括民用、医用设施配齐计划。如果北京市出现大规模疫情,情况比较危急,而其他地方又处理不了,就能转移过去。”“‘小汤山不是北京市唯一的选择,我们还有别的医疗机构。但它是一个选项,‘小汤山能不动就尽量不动,不能让北京市失去这个选择的机会。”
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天真的来临了。
2020年3月16日,为做好新冠肺炎疫情的境外输入人员疫情防控工作,北京小汤山医院重新披甲上阵。由于2003年收治非典患者的临时建筑已于2010年拆除,这次是在原址上新建病区。
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原急诊科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医科大学心肺复苏研究院院长王立祥认为,“小汤山”这类应急医院,主要是为应对一些临时出现或者突发的疫情而紧急建设,属于临时性、战时性的应急医院。
——备而常用:“平战结合”模式。
“平戰结合”模式,即平时按综合医院运转、有重大突发疫情时转为传染病专科医院。
2003年非典过后,广东省卫生厅出台的《传染病收治体系建设指导意见》提出,用一年半的时间,完善覆盖全省城乡、可应对重大疫情的传染病收治体系。
2004年,广东省政府将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确定为全省唯一的省级应急后备医院。从此,广东省的应急医疗队以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为依托,在平时作为一般性公益医院运营,一旦发生公共卫生事件,则立即承担应急救援任务。
同为一线城市的深圳,则采取“现有医院+‘小汤山医院”的模式,在原有传染病专科医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扩建场地上,采取北京小汤山医院装配式建筑技术,用20天时间快速完成了二期工程建设。
其他一些城市也采取了类似做法,比如广东省中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在篮球场等空地位置分两期扩建了“小汤山医院”;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在港区医院原址扩建了“小汤山医院”,疫情后也将按照“平战结合”模式运作。
——备而专用:“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模式。
2003年非典过后,上海为进一步提高传染病医院的救治能力,将上海市传染病医院整体搬迁至金山区,创立了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这是一家以传染病科为主、其他科为支撑的综合性医院,也是全国拥有负压床位最多的医院。
相比一般传染病医院,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还集合了科研、防预、治疗和教学等多种功能,可以应对一般的传染病流行暴发,在规划时预留的扩建场地可以在需要时紧急扩建。因此,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不仅可以保障绝大部分疫情期间的患者集中隔离救治,也可以在重大疫情期间给重症患者提供非常好的救治条件。
相比之下,西方国家在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一般较少使用全面动员、强制隔离手段。部分原因是这些国家认为,加强日常防疫检疫已经足够;另一方面是这些国家也认为,已经制定相对完备的应对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的应急预案,如果遇到突发状况,按部就班处理即可。
然而,新冠肺炎疫情情况特殊,正如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所说:“这张考卷题目超纲了,并且没有标准答案。”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借鉴中国经验,以更好应对疫情。被誉为“生命之舱”的方舱医院,成为各国效仿的主要方式。
首先,应急医院的选址很讲究,要尽量避开城市人口稠密区,医院与居民区相隔200米以上。以北京小汤山医院为例:一方面,医院需要远离市区的大片空地;另一方面,空地附近最好具备指挥办公的成熟设施。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小汤山正好符合这两个条件——小汤山有一个拥有200多张床位的国家级疗养院,而旁边恰好有一大片空地,是疗养院预留的发展用地,可以用来建传染病医院。
其次,传染病应急医院不同于普通医院,排水、排污、排气设施有极为严格的要求,需独立规划设计。为防止污染气体溢出,病房须为专用负压病房,以保证病房气体统一收集排放。综合医院传染病隔离病区设置在医院的下风向位置,与普通病区保持50米以上间距,并确保传染病区的自然通风。
最后,病区必须设有专门的医护通道,病人走病人的,医生走医生的,同一建筑内病人和医护人员不走一个门;而药品、食物、衣物等物品的传递,都要通过双层玻璃的专用窗口,不能直接接触。
传染病医院收治的病人通常分为两类:“确诊”和“疑似”,需要分开治疗。因此,小汤山医院从设计上就划分了东区(疑似非典)和西区(确诊非典)两个病区,中间有一条马路隔开,每个区都规划有六排复合轻钢板材板房,这些板房可以像搭积木一样迅速组装起来。
除此之外,医院还需要建设大量的配套设施:氧气站、焚烧炉、化粪池、太平间、消毒系统、呼叫系统、吸引系统、氧气管线系统、污水处理系统、生活供应中心、液化气供应站、雨罩、甬路等。
由此可见,传染病应急医院的救治效率和安全性,注定要高出综合性医院太多太多。这种医院是一座城市在紧急状态下战胜病毒的核心支撑。
王立祥认为,我国一线城市以及一些二线城市建立应急医院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大城市人群密集,城市的内外部环境很复杂,潜藏着一些重大隐患,一旦疫情暴发,会影响到广大公众的身心健康。比如重大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或者职业中毒等紧急情况,这时候就需要常备的应急医院。
首先,应急医院便于集中收治。集中收治是重大疫情防控的有效手段。建设应急医院,集中收治患者,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能够有效控制疫情局面。
其次,空间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全国各地的应急传染病医院,都对不同区域的隔离划分提出严格要求。以火神山医院为例,不仅医疗区与生活区分开,还设置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及医护人员专用通道和病人专用通道,严格避免交叉感染。
最后,除特殊时期,“小汤山”们可另作他用。以南京版“小汤山”——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为例,它于2013年开工,2015年建成。在设计之初,它便是按照国际一流传染病综合医院的目标打造,是传染病专科医院。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南京版“小汤山”得到充分使用,第一时间响应疫情。而在平时,医院也没有浪费资源,作为社区医院,为附近村庄提供服务。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资源浪费,也为周围社区的日常医疗提供了便利,可谓一箭双雕。
然而,常备一座“小汤山”需要大量的资源支撑:土地空间、医疗物资、药品储备乃至运营资金,这些都是巨大的消耗。因此有人建议,与常备一座“小汤山”相比,方艙医院可能是更好的选择——不仅具备专业的医疗条件和医疗水平,而且更加灵活多变。会展区、体育馆……几乎能在任何一个空旷的地方迅速建起一座方舱医院。这样的好处是,它可以根据疫情发展情况,灵活选择医院搭建地点,方便患者就近诊治。
王立祥认为,虽然应急医院从基本属性上有共性,但每个城市也有其不同的地域、环境以及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所以,城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准备、制定个性化的应急设施。
无论采取何种模式,面对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力求做到有备无患,才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
(转自新华网思客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