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视角下高职技能竞赛选手心理训练策略探析

2020-07-13 07:18杨丽丽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工匠竞赛指导老师

杨丽丽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自2008 年以来,职业技能大赛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逐步形成了“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全国有大赛”的竞赛格局。这十几年间,技能竞赛影响力不断扩大,不仅引导职业教育的变革和创新,重新定位教育理念和学生成才观念,还提升了学生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心理素质等。[1]

在全球化时代和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下,党十九大报告结合时代发展提出了“工匠精神”的基本要求,这是我国由制造大国转变成制造强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也是职业教育培养需要。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更是工匠精益求精、专注坚持、不断追求的心理品质。[2]“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技能竞赛选手培养中是现代职业教育实践的重要部分。

一、工匠精神视角解读:在技能竞赛训练中需要心理训练

(一)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心理内涵

“工匠精神”是外化于行和内化于心的结合。外化于行,表现在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行动中。[3]内化于心,表现在工匠追求“专注”“持久”“严谨”“精益求精”“坚毅”“敬业”等心理品质过程中。[2]

从心理学角度剖析新时代工匠精神的要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认知。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价值取向,是对职业的信念。只有对自己职业的高度认同才是工匠精神的基础,才能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在工作中“精益求精”。二是情绪。工匠精神是一种在职业过程中产生的情感倾向。只有对自己的职业有着“敬业”态度,才能在工作中“专注”“投入”,内心体验强烈的使命感、自豪感。三是意志。工匠精神是一种为了达到目的克服困难的行动。只有设立好自己的职业目标,才会排除干扰,在工作中“持久”“坚毅”“耐心”。

(二)高职技能竞赛选手的常见心理困扰

竞赛选手从校级选拔赛开始到集中训练再到市赛、省赛、国赛,这个过程可分为训练和比赛两个部分。训练时会受到作息时间、人际关系、学习内容、学习环境、训练强度等影响;在比赛时会受到成绩要求、竞赛难度、现场环境、团队合作等影响。这些影响会让竞赛选手出现心理困扰,影响比赛成绩。

1.认知问题

竞赛选手的认知、观念、意识、注意等出现了偏差。一是消极看待竞赛。担心比赛过程中设备故障、抽到不擅长的题目、不能正常发挥以及比赛后觉得辜负了队友和老师,消极的心理暗示让自己没有自信。二是动机不当。一些选手动机过强,一定要拿到好成绩证明自己,对比赛结果期望高,让自己心理压力大,如果遇到队友失误或其他客观影响,更会一直埋怨,容易造成发挥失常;而另一些选手动机不足,觉得自己是为老师而参加比赛,自己对竞赛兴趣不大,有些赛项是跨专业的,学习兴趣不大,只是应付老师。三是注意力易分散。竞赛场上陌生的场地,陌生的对手,陌生的裁判,对手操作速度快或者裁判较长时间驻足旁观都会产生干扰,导致注意分散,不能高效完成竞赛项目。

2.情绪问题

竞赛选手对竞赛产生不适的态度体验。一是过度紧张。比赛即将来临,让选手“寝食难安”,嘴上说着“没关系”身体却“冒冷汗”,过分的关注比赛结果、关注对手的表现、关注老师的看法,会让选手过度紧张、焦虑。二是赛前冷漠。由于长期枯燥的训练,并且成绩得不到提高,会让选手产生情绪低谷,不再关注比赛,机械的训练,在比赛时候很难进入状态。三是感到恐惧。比赛即将到来,开始对比赛产生害怕,害怕自己在比赛过程中不会做或做错或做不好而出丑,出现临阵退缩,不想参加比赛的念头。

3.意志问题

训练时间长,训练强度大,训练内容枯燥,让学生出现怕苦、畏难、退缩的现象,不愿坚持,想放弃。

二、工匠精神视角分析:技能竞赛中心理训练的现实问题

心理训练是一种心理干预方法,通过运用心理学专业的手段或方法,有意识有目的地对竞赛选手进行心理状态调节的过程,进而提升选手的心理素质。通过科学的心理训练,选手有效地调整心理状态,发挥出最佳的技能水平,并且在长期训练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坚强意志,促进选手身心健康发展。[4]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在技能竞赛中存在心理训练的现实问题。

(一)心理训练在高职技能竞赛中存在失位现象

大多数高职院校都重视技能竞赛,会成立技能竞赛指导小组,安排2-3 名专业教师进行指导。但是由于缺乏对心理训练的了解,竞赛指导小组会忽视心理训练在技能竞赛训练时的重要性。他们普遍的认为“心理训练”只是简单的谈话谈心,适度的放松,并且觉得心理素质的锻炼是在一次一次的“模拟赛”中培养的,“题海战术”“熟能生巧”更有效地培养心理能力。这些院校在技能竞赛的整个过程中,不安排心理训练,更不会有系统的心理训练方案以及评价体系。

(二)心理训练在高职技能竞赛中存在缺位现象

部分高职院校了解心理训练在技能竞赛中作用,但是出现两种常见情况:一是当问题出现时才重视心理训练,例如当学生出现比赛倦怠、自信心不足等心理问题时,才会安排心理中心的老师进行心理训练;二是没有系统的与竞赛内容关联度高的心理训练方案,仅仅希望通过一两次的放松训练或者心理咨询(团体咨询、个体咨询都有)达到“一劳永逸”的状态,让学生保持长久的比赛动力。这些院校会在技能竞赛过程中进行心理训练,但是心理训练参与时间跨度短,训练形式单一并且与技能竞赛内容关联度低,并且没有及时的访谈和调整心理训练方案。

(三)心理训练在高职技能竞赛中存在越位现象

技能竞赛的训练一般会提前1-3个月开始,学生大多数时间是和专业指导老师在一起训练。在竞赛训练的过程中,专业指导老师不仅需要指导专业技能,还承担着“心理老师”的角色,当学生在训练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要帮忙进行疏导。但是专业指导老师基本只能做一些经验交流和谈话谈心。这样不仅加重专业指导老师的任务,而且由于专业指导老师心理训练不专业,不系统,使得训练效果不明显。

三、工匠精神视角解决:技能竞赛需要科学系统的心理训练策略

(一)从工匠精神的“持久”方面来制定心理训练策略

1.构建科学技能竞赛体系

将工匠精神的培养理念融入技能竞赛活动中,营造“人人争做技能高手”的良好学习氛围,并保证参加技能竞赛选手在校的权益,例如如何平衡训练与正常学业的时间分配、竞赛费用如何支付等,排除后顾之忧,需要从学校层面制定《学生技能竞赛管理办法》《学生技能竞赛经费管理和奖励办法》,主要解决竞赛项目的培训、学生成绩认定、经费管理、评优和学分的奖励以及组织机构的工作职责等。同时,将心理训练纳入《学生技能竞赛管理办法》的竞赛项目的培训要求中,在制度的层面保证不出现“失位现象”。科学的、规范的管理,为竞赛提供了保障,减少因竞赛体系不全或管理不顺等带来的对竞赛选手的心理干扰。

2.完善竞赛指导老师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建立竞赛指导老师队伍,是由院系领导牵头,专业指导老师、心理老师、辅导员共同组成。心理老师主要负责竞赛选手的心理训练,应该向专业指导老师了解赛项的知识、学生的训练时的心理状态,积极听取专业指导老师的建议和意见后制定、实施心理训练。专业指导老师是学生竞赛团队的技术指导者,同时也是管理者,协助心理老师做好心理训练,并且积极参加学生心理训练,了解学生并共同学习心理训练方法,应用到竞赛训练中或竞赛时。辅导员是后勤保障,配合专业指导老师、心理老师协助竞赛选手做好平时的学习生活安排,例如训练期间上课或晚归的请假手续、评优评先指导、争取班里同学的对他们的精神支持等。让选手不论在竞赛训练中还是竞赛结束后,都有良好的人际环境,他们才能积极乐观地面对学习生活,增强心理调节能力。

3.制定有效的心理训练总方案

建立有效的心理训练总方案,包含心理训练指导书的制定、心理训练效果的评价。根据技能竞赛的训练与比赛两个阶段而产生共性心理问题以及个性心理问题制定心理训练方案,并将训练指导书程式化,让训练思路清晰。同时,加入心理训练效果评价。此评价分为短期评价和长期评价,短期评价是在每一次或者每一个阶段的心理训练后进行评价;长期评价是在竞赛结束后进行评价,这样可以对团体心理训练、个体心理训练的内容、次数进行调整指导,进而完善心理训练总方案。

(二)从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方面制定心理训练策略

1.制定以结果为导向的训练目标和以技能为导向的竞赛目标,激发竞赛动机

有目标就会有动力,正确而又小的目标可以激发、引导和组织人的活动。在设置目标时,区分训练目标和竞赛目标。

训练目标以结果为导向。一是根据比赛时时间限制、分数排名、进行设置技术要点等,以结果为导向便可以量化;二是根据前苏联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设置“跳一跳”能“够得着”的目标,这样能消除选手“得过且过”的消极心态,并且保持“努力会见效果”的自信。

竞赛目标以技能为导向。竞赛时,选手会因为环境或自身因素,非常紧张和焦虑。以技术为导向设立竞赛目标,会让选手只关注自己操作是否规范、是否精准,而不是关注对手、结果,从而降低因紧张发挥失常的概率。

2.制定有详细的心理训练内容

制定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内容,不仅可以让选手更好的取得竞赛成绩,并且可以长远有效地培养选手的心理品质以及让选手掌握助人自助的心理技能,具体见表1。

表1 竞赛选手心理训练内容

四、结束语

高职技能竞赛是一个综合性赛事,对于选手来说,不仅是技能水平的展示,更是未来工匠们心理素质的比拼。心理训练已经成为选手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竞赛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技能竞赛心理训练的研究中,积极探索学生的心理规律,总结成功经验,不断的完善方案,促进学生成长、成人、成才,培养合格的工匠。

猜你喜欢
工匠竞赛指导老师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我看竞赛
创新思维竞赛(3)
工匠赞
就差半分
“我爱海洋”知识竞赛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