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良兵
四川省都江堰人民渠第一管理处 四川 成都 611930
在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工作中应用信息化技术,是我国工程建设实现信息化、顺应时代发展的重要标志,对于提升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效率有积极促进作用[1]。在实现水情自动化检测的过程中,不仅应该注重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还需有意识地将水情自动化管理系统与当地水利工程的实际情况及特点相结合,通过网络技术、数据采集等途径的应用,实现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与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
1.1 水利软件无法统一,管理难度大 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发现,一项水利工程所涉及到的管辖区域十分广泛,加上辖区内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不同的细分辖区之间在管理软件的选择上存在较大分歧[2]。这就给系统化管理工作带来较大难度。不同开发商的软件系统,无法在短时间内相互适配,也就容易在实际信息化管理进程中各自为政,在本辖区内可用,但到其他辖区失效的情况数见不鲜。这一现象不仅带来了水情自动化检测的管理难度,增大因软件不适配所带来的监测数据误差,同时也会造成软件开发成本、维护成本高的问题,影响水利工程信息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2 监测系统与水利情况变化脱节 水利工程往往是百年工程,目前有不少水利工程均为早期建立,辖区内的流域水资源相关数据并未完全并入到相应监测系统中。且长时间的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管辖地域内的水资源分布必然会发生变化,有支流会干涸,有主流会分出新的支流…但这些信息无法很好地统一归纳到现有的水情监测系统,导致水情监测结果与实际的水利情况相差较大,缺乏参考指导意义。
1.3 重投入轻维护的现象普遍存在 还有一点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于,多数水利工程的信息化建设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重投入轻维护、重建设轻管理的普遍现象。在水利信息化工程的项目建设初期,各方积极配合、共同促进工程项目的竣工验收,但在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后的系统维护、软件完善等长远工作上,相关工作人员明显缺乏投入的热情和支持,导致相关设备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检修维护[3],信息化建设无法与现有的水利工程管理制度得到良好匹配。此外,水情自动化检测系统的相关软件在交付使用后,设计施工方的售后服务也容易出现问题,对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软硬件问题无法及时有效予以解决,导致水情检测系统的运转受阻。
2.1 对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升级开发予以重视 监测系统的合格与否,是决定水利工程信息化过程中水情自动化检测结果的关键[4]。因此,在开发水情自动化监测的相关软件开发过程中,应由主管部门进行统一安排的项目招标,选择经验充足、操作符合规范的单位予以设计开发。设计开发过程中需严格遵从规范化要求,对信息化流程、希望实现的结果等有清晰了解,充分考虑到系统的稳定性、兼容性、实用性及安全性。同时还需注意,设计开发公司应留存不同设计开发阶段的文档资料,以确保在出现问题时能第一时间追根溯源,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2.2 多方抓手加强系统化管理运维 系统建设完成后,应该对相关管理工作人员进行思想培训,在日常工作中积极主动对系统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运维。
为进一步落实水情自动化监测的运维工作,上级领导部门可针对系统运作所涉及到的相关单位及工作人员实行落实责任制,对于各项操作流程、安全制度、日常运维日志的归档管理等工作,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保密制度。同时定期督促软件的设计开发人员每半年或每一年进行设备检修,并制定有效预防措施,避免突发性故障的发生。
2.3 制定切实可行的流程化管理规范 只有将水利管理信息化的水情自动化监测,与科学化管理密切关联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水利工程的信息化管理[5]。各级辖区部门及领导需对辖区内的水力资源全面管理,定期摸排水利情况变化,对需要重点关注的水情地段予以标识,重新优化规范水情自动化监测的业务处理流程。
此外,为进一步提高水利信息化管理效率,相关部门应设立专用的科研资金,联动各级辖区负责人及高校相关专业专家,在充分考虑到现有水利信息化、水情监测自动化的前提下,共同对水利管理信息进行分类、标准化编码,并尽快落实指导这一规范化编码在各级管理部门信息化规则中的应用。只有这样,才能由上至下完成对信息化规则的统一管理与设计应用,多方面提升水利管理信息化效率,进一步促进水情监测自动化效率的提升。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给我们的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效率得以显著提高,其中水情自动化检测是关键工作内容之一。做好水情自动化监测,对于水利管理的信息化、水利资源的高效利用,都有确切意义。在水情自动化检测的实现过程中,容易出现水利软件无法统一加大管理难度、监测系统与水利情况变化脱节、重投入轻维护的现象普遍存在等问题,影响水利管理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因此,要求相关人员从对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升级开发予以重视、多方抓手加强系统化管理运维、制定切实可行的流程化管理规范等途径着手,有效强化水情自动化建设工作,为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的信息化提供理论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