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迎春 朱慧芳
廊坊卫生职业学院 河北 廊坊065001
儿科学是以儿童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临床医学二级学科,不仅要求儿科医生熟练掌握理论知识,还要求其具有分析解决问题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求老师重点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儿科教学不利于培养实用型临床儿科医生,老师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在某些方面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1]。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我院儿科教研室老师根据现下流行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转换新的教学模式,将微课与思维导图结合进行教学,以此引导学生的主动思维。本研究主要分析微课结合思维导图在儿科先天性心脏病教学中的教学效果,现将研究过程进行如下报道。
1.1 课前准备 根据儿科学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出先天性心脏病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从中选择学生不易理解,内容比较抽象的知识点制作成微课,经儿科教研室老师研究讨论决定,将胎儿的血液循环特点及出生后的改变、先天性心脏病定义和分类、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法洛四联症的临床表现这五个知识点制作成集视频、动画、图片、文字等于一体的微课,每段视频控制在10 min以内。将录制和剪辑完成的微课推送到学习通平台,课前发布学习任务,同学们通过微课进行预习,在预习过程中,同学们提出问题,可以发送到讨论区,让其他同学和老师一起交流解答,也可以通过查阅图书、文献等自己解决。
课前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利用Mind Master软件制作思维导图,将先天性心脏病的内容进行总结概括。
1.2 课中实施 上课过程,将传统教学模式与思维导图进行结合。老师利用思维导图贯穿整个讲课过程。没有制作成微课的知识点老师利用PPT进行讲解。微课涉及到的知识点,首先选择一两名同学利用课前制作的PPT、思维导图、板书等进行讲解,然后同学们提出问题,互相讨论,老师给予适当引导,最后老师进行总结。
1.3 课后巩固 课后在学习通上发布练习题进行巩固,并且要求同学们绘制思维导图,发送到学习通上,老师对练习题和思维导图进行批阅,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同学们可以随时随地利用学习通上的微课和思维导图进行复习。
2.1 微课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的教学效果良好 通过课前观看微课、提出问题,课中讲解微课、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学生讲解过程中,同学们收获了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信心。
微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利用课余时间加强知识的学习,把难以理解和记忆的知识反复学习,提高了同学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思维导图的应用丰富了课堂教学 一方面教师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备课,通过制作思维导图整理知识点、梳理教学思路,使讲课过程更加顺畅[2],另一方面上课过程中老师利用思维导图向学生讲授知识,把先天性心脏的所有知识点进行联系和比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知识点,课后学生制作思维导图对知识进行整理和记忆,同时发散学生思维,有利于学生建立临床思维。
先天性心脏病涉及知识广泛,要求学生掌握胎儿出生前后血液循环特点,心脏解剖结构,血液动力学以及影像学等知识[3]。知识点多、容易混淆,而且抽象、晦涩难懂,老师很难利用课上有限的时间把知识点讲透,学生也很难完全吸收,而且传统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气氛沉闷,影响学生学习兴趣。
微课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难题。微课将抽象难懂、刻板无趣的知识点通过动画、视频动态地呈现出来,短小精悍,同学们能够集中精力观看。知识点通过微课变得立体生动、形象有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利于学生记忆。把微课放置到学习通平台,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学习,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老师还可借助学习通上的微课来设置复习,引导学生回顾内容具有相关性的知识的复习,强化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微课以知识点为单位,将知识体系进行拆分,虽然具有灵活性,但是丧失了系统性,某些学生无法找到知识点的联系,反而影响了学习效果,而思维导图正好弥补了这个缺点。
思维导图可以把零散的知识点连接起来,使学生形成完成的知识体系。学生通过制作思维导整理学习思路,归纳总结、巩固记忆相关知识,从而进行自主学习和有效复习,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拓展学习的广度和深度[4]。
综上所述,微课结合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在先天性心脏病的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混合式教学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习效率,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医学理论知识储备,而且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