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颖珊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广东 广州511400
恰到好处的建设管理能使球队整体水平得到大幅提高,梯队建设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仅是在培训机构中应用,在中国羽毛球队中也同样适用此种方法。完整的梯队建设,目的是确保中国羽毛球队能够在国际羽坛长期保证强大,从而避免“青黄不接”的断层现象再次发生。而在业余的羽毛球培训机构使用此种方法则是为了提高羽毛球水平。同时,梯队建设的关键在于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选择身体素质好的学员在实行此建设中取得的成效也会越高,随着培养体制的积累和完善,梯队建设的规模也会扩大,从而形成一种训练体系来全面注重培养羽毛球队的水平。
梯队建设不仅对于球队有一定的帮助,对于学员本身也有相应的指导作用。通过梯队建设训练可以使学员的思想意识及身体素质提高,使学员的基础扎实稳固,在比赛时不惊慌,做到沉着冷静,根据不同对手使用不同技战术进行对抗。同时,梯队建设还有助于学员保持对羽毛球的热情,有利于长期培养,更甚者还可以形成球队的核心骨干,在对学员愈挫愈勇的精神中得到诠释。
当学员人数超出场地分配范围时,可以将学员分组,每组实行不同的训练计划,轮流使用场地,使场地得到合理运用。也可以根据学员的不同特点加强不同项目的训练。没有使用场地的学员可以安排在体能、力量、步伐等方面进行加强,通过制定每组训练的数量来交换使用场地,以增强学员各方面的技术水平以及自身的身体素质。
“鲶鱼效应”其所蕴含的道理即为,在固定不变的环境中,通过竞争者的中途介入,增加群体的活力,实现被对手激活的目的。在梯队建设中,由于每个阶层的学员人数多,学员与学员之间会产生相应的竞争,形成“龟兔赛跑”的局面。每个阶层总有优秀的学员,稍差的学员则会不断向优秀的学员靠近,而若优秀的学员掉以轻心输给了稍差但刻苦的学员,这时优秀的学员就会重新提高振作起来,提高平时训练的质量,稍差的学员则会增长自信更加努力训练。通过不断的竞争,使球队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并通过一级一级的阶层角逐,不断向最高阶层输送人才,以此提高整个梯队的质量。
这三个阶层的年龄差异较大,学员的思想以及理解能力差异也较大,因此从这三个阶层来划分可以更好的体现出梯队建设的重要性。
3.1 小学——运用言传身教方法培养兴趣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及思考能力较弱,所以在培养小学生大都采用言传身教的方法,亲自指导会让其接受的更快,掌握得更快。同时,对小学生的培养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产生积极参与羽毛球训练的强烈动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并在积极参与羽毛球运动的过程中获得快乐、愉悦的心理体验,较好地增强学生的羽毛球运动技能、合作交流和竞争意识。在此培养中,主要让学员掌握简单的击球技术以及正确的姿势,让学员能够自主配合步伐打到球,使学员了解羽毛球的比赛规则。
3.2 青少年——运用竞赛法提高技术水平 青少年具备一定的理解和思考能力,所以在培养青少年大都使用纠正的方法。先让其自主思考理解,再从学员的错误中加以纠正,由于青少年大都处于青春期及叛逆期,难免会有反驳的情况发生,因此在纠正的同时也要实行相应的惩罚。根据调查,在12~14岁这个阶层中有37%的学员学习动机是因为兴趣爱好,31%是为了锻炼身体,28%是为了升学,4%是为了向专业发展。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在这个阶层中再划分为两类,一类为娱乐,而另一类为竞赛,并根据其目的的不同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从竞赛类中输送优秀学员到高校阶层,使梯队建设更为完善,质量上也有所保证。在训练方法上,则可以增加技术以及体能力量的强度,队内更多的进行比赛,使技战术得到发挥和应用,学员对球路的理解也会得到升华。
3.3 高校——运用循环训练法训练 高校的学员在经过此种建设管理下,拥有一定竞赛能力,所以在培养高校大都采取实战的方法,让高校学员在实战中的到各方面的理解和提高。同时,在技战术运用错误时指点迷津,让学员更清晰了解技战术运用的合理性以及在不同战况下学会如何运用适当的技战术,从而提高场上的应变能力。在平时训练中,多数采取“循环训练法”,是指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个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顺序、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此种训练法可以有效的激发运动员训练情绪、累积负荷“痕迹”、交替刺激不同体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羽毛球专项素质,以及学生羽毛球技术的明显提高。
在梯队建设的过程中,应以实际情况作为行动指南,仔细分析,权衡利弊,针对不同阶层制定计划,若阶层中的差异大,则应及时做出调整,根据个人情况做出改变。若要将梯队建设发展为体系,需要长久的坚持和努力,经过实践和时间的考验以及坚持不懈的精神将此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