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中美比较及其借鉴意义

2020-07-13 11:54:16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师资知识产权人才

朱 力 影

(南京理工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4)

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竞争愈演愈烈,经济实力的较量逐渐从资本竞争过渡为技术竞争,其本质实际上就是知识产权实力的竞争,而一个国家知识产权实力的强弱取决于该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水平的优劣。美国是最早建立知识产权的国家之一,200多年以前就已有雏形,在知识产权教育领域较我国有较多优势,探究欧美大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优秀经验对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长足发展意义重大。

一、中美两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区别

中美两国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各有侧重、各有千秋。我国知识产权教育较为年轻,在具有自身国情特色的同时,深受发达国家的影响。纵观两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重点找出双方在培养对象、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以及师资力量四个方面的区别,为后续分析问题以及提出对策打下基础。

1.培养对象方面。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已形成从本科至研究生(包括博士研究生)的完整框架。自1993年北京大学成立知识产权学院后,目前我国已有3所高校设有知识产权系,32所高校建立了知识产权学院。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体系大致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知识产权本科、知识产权副修双学位、知识产权第二学士学位、知识产权硕士、法律硕士、知识产权博士。[1]

美国知识产权学历教育起点并不是从本科开始的,而是起始于研究生阶段。申请获得知识产权学历教育的学生必须首先具有一个本科学历(非法学专业),并通过严格的考试才可取得入学资格,进而获得学制三年的知识产权教育。此培养模式俗称J.D.或LL.M,生源较为广阔,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面较为宽厚。

2.培养目标方面。我国知识产权本质上更接近于素质教育,而非职业教育。本科阶段的知

识产权教育主要培养既通晓知识产权理论基础又兼具知识产权实务能力的人才,研究生阶段的知识产权教育主要培养理论研究型的知识产权人才。

美国知识产权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育知识产权应用型人才,所以教学目标与学生职业生涯直接对接,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能确保学生毕业后在职业领域可以成功上手,不需要过渡期。从本质上看,美国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是一种本科后的学历教育,所以属于职业教育而非素质教育。如2018年USNEWS美国大学知识产权专业排名第12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提供的知识产权诉讼、谈判和争端解决、交易律师等商业类课程有效地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2]

3.课程设置方面。我国目前88所高校设有知识产权专业,知识产权教学较多在法学院进行,课程设置不仅包括法学课程,还涵盖了经管类、科技类、理工类知识,内容文理交融,纷繁复杂,综合性较强。如华南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本科专业学生在系统学习法学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上,还需要学习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科技法等知识产权专业课程。此外,还需选修相关理工科、经济和管理类课程。[3]

美国没有设置单独的知识产权学院,也较少在经济管理学院或理工科类学院设置知识产权教学项目。知识产权学历教育往往被列入法学院或者法援中心的工作清单,所以美国知识产权课程设置以法学类为主,涵盖选修课与必修课两类,除了民法、刑法、国际知识产权法等必修课程外,以选修课程为主。选修课根据各个学校特色,紧跟美国发展潮流进行设置。在华盛顿大学,知识产权法学硕士可以选择攻读13门选修课,其中商业与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与交易等6门课程形成了偏向于知识产权商业与交易的方向特色。

4.师资力量方面。我国知识产权师资经过多年的培养和积累,已经形成了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二者紧密结合的结构。师资队伍中,多数教师具有法学背景或者管理学背景、理工类背景,且以没有知识产权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居多。

美国知识产权教师队伍以兼职为主、访问教师及专职教师为辅。1/3的知识产权课程都是由律师、实务专家等兼职教师承担,课程授课比较灵活。在纽约大学法学院里,知识产权全职教师和兼职教师比例为12∶25,涉及理论性较强的专题会邀请擅长此类法学理论的专职教授讲课,而遇到实务性较强的内容时,则会邀请实务界专家来课堂授课,针对性较强。[4]

5.教学方式方面。美国的法律制度隶属于英美法系,为适应与匹配该法律传统,美国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更着重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锻炼,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问题教学法与判例教学法。鼓励学生课前阅读大量资料,课上通过抛出问题引导学生在实践互动中学会分析、推理和总结,提倡学生具有批判精神,并不追求知识的系统传授。斯凯西楚大学设计的22门知识产权课程中,有8门涉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占比1/3。如高级写作等必修课程、高级版权法律研讨会、知识产权法律与政策高级写作研讨会等选修课程,主要就是训练知识产权法学硕士的写作、起草、分析或研究的高级技能。

中国隶属大陆法系,为与该法律传统相适应,加之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我国知识产权教学多采用传统的讲授教学法,并辅之案例教学法。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授课水平直接决定了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

二、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短板

我国知识产权教育起步较晚,距今只有40多年历史,但发展迅猛,目前也取得了喜人成绩,为社会输送了一批优秀的知识产权人才,并且在知识产权教育的模式、目的、内容等方面获得了较为系统的经验。但面对当前诸如中美贸易摩擦等紧张的现实形势,我国知识产权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远远不够,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还有较多方面要加以完善。

1.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虽然我国目前已探索形成了从本科(包括知识产权本科、知识产权二学位、知识产权副修双学位)到研究生(包括知识产权硕士、法律硕士、知识产权博士)的全序列人才培养模式[5],但整体来看,在实际操作中,我国还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关注度不高,过于偏重理论型人才的培养,重理论轻实践。北京大学是最早建立知识产权学院的高校,但是在21门课程中只有1门《专利文献分析与检索》选修课是针对学生的实践训练能力(表1)。[6]而美国知识产权学历教育人才多数有其他专业特长或实际工作经验,所以实际操作能力更强。我国知识产权教育培养的学生往往具备较高的知识产权理论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实际应用能力较弱,从而导致高校教育与人才培养无法适应社会需求,出现知识产权毕业生就业不理想,企业招不到合适的知识产权人才的怪象。[7]

表1 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课程设置

2.师资结构与培养目标存在差距。我国形成了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的师资结构。教师中以具有法学学历背景的人居多,辅之经管类、理工类教师,但此类教师团队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知识产权应用型人才需求的现状。师资专业单一,往往只具备某门专业的学科背景,缺少通晓法学、经济管理、科学技术的复合型教师。缺乏将知识产权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的操作经验,也已经成为教师在知识产权领域进一步发展的阻碍因素之一。除此以外,我国知识产权师资不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较为匮乏,且师资力量分布极不均衡,名牌大学或重点法学院往往拥有较高水平的知识产权教学师资。如:中原工学院知识产权学院仅有9名知识产权专职教师,其中副教授5名,讲师4名[8];而华东政法大学共有17名专职教师,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8名,讲师4名。除此以外,我国缺乏对知识产权师资的培训机制,导致师资与知识产权实务部门的沟通交流缺乏。[9]

3.知识产权普及教育不够充分。唯有当社会各界对知识产权足够重视,知识产权理念获得社会各方的普遍共识,知识产权人才才会有充分发展的广阔平台。而这不仅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和法制完善的程度,知识产权的普及教育也在其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0]我国的知识产权教育仅仅能定义为通才教育,而非精英教育。很多学校都未开设知识产权类课程或仅开设过一两门知识产权法的通识课程,很多学生走出校门时对知识产权还是一无所知。知识产权教育的不普及导致社会对知识产权认识不充分,从而制约了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与发展。

4.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由于知识产权专业在我国还没有被纳入一级学科,所以目前并没有形成对知识产权专业培养的统一规划,各高校是参照法学院的培养方式,以法律专业教育为主,适当加入了部分知识产权管理类课程。如南京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就融合了机械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方向的课程,辅之以法学类课程。我国的知识产权课程设置模式五花八门,并没有突出知识产权学科的特色和优势,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不景气,缺乏竞争力。

5.教学渠道较为匮乏。这里所指的教学渠道是指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我国知识产权教学目前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辅之案例讨论法。课堂中,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主体,教师将自己的所获所感通过讲解课件形式传达给学生,学生被动接收知识,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激发,不利于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加上知识产权专业基础研究的软硬件资源均极为匮乏,鲜有独立的教学实验室、模拟审判庭、专利检索中心等软硬件设施,导致学习知识产权专业的氛围不浓厚。

三、对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建议

美国等发达国家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领域的成果经验表明,现代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应走国际化、高端化、复合化、应用化的道路。在对我国知识产权教育有了较为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以下推进和完善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措施:

1.明确培养目标,实施分类培养。不同于美国,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分为本科和研究生两个阶段。知识产权人才通常区分为学术型人才和实务型人才,分别对应研究型与实干型的知识产权岗位,因此应当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方案因材施教,在有所侧重的基础上分类培养。我国目前培养出来的知识产权专业学生往往理论知识较为充分,但实践能力较差,所以在分类培养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实务型人才的锤炼,以提高学生就业的市场竞争力。

2.补充师资营养,组建跨学科团队。优秀师资的缺乏是阻碍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发展的瓶颈。我国应加快引进和培养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教育人才,将既精通法学、经济学专业,又通晓管理学、工学专业的新型复合型教师人才资源整合到师资队伍中来,并通过培训有效提高教育师资的能力和教学水平,加快对文理兼容的跨学科教学团队的创建。[11]可以向美国看齐,从社会借力,邀请政府管理部门、实践部门、律师协会的管理专家来课堂教学,形成专兼职教师紧密配合、各取所长的师资队伍,从而达到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拓宽知识视野的目的。

3.改进课程设置,优化教学方式。借鉴美国的优秀经验,可以根据不同类别的人才探索不同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对理论型导向的知识产权人才,应强化基础课程的设置,夯实基础;对实务型导向的学生,应多增加如数据挖掘、专利文献检索、专利文书撰写等实践课程的比重。教学方法上,应改进知识课程授课模式,注重探索融入判例法、问题法、诊所法、情景教学、学术讲坛、即兴演讲等多元化教学方式,挖掘课程深度、拓宽教学广度。[12]

4.注重启蒙教育与普及教育。知识产权在中国缺少传统文化观念的支持,很多公民对知识产权了解甚少或一无所知。我国的知识产权教育应当参考学习美国的教学经验,在中小学设置知识产权相关课程,启动中小学知识产权启蒙教育,从小树立知识产权意识;通过在各大高校中开设知识产权通识教育选修课、必修课、实践课的方式普及成年人的知识产权教育。

5.加强硬件建设,夯实学科基础。学科基础设施的保障水平直接影响着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由于知识产权教育在我国的起步较晚,所以学科的基础硬件设施较为落后,现已严重制约知识产权学科专业的进步。很多高校没有独立的知识产权学院,更没有专门的模拟法庭、实验室、检索分析中心等场地。为适应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发展目标,高校应加大投资力度,针对性探索知识产权专业的教学实验室、模拟审判庭、文献检索中心、案例判析室等硬件资源建设。同时搭建知识产权教学科研、师资培训、实习实践的平台中心,营造浓厚的知识产权学术氛围。

6.推进国际交流,鼓励跨国合作。我国高校之间应加强合作与交流,特别是加强与已经设置独立知识产权学院的高校进行交流。此外,还要注重与国外高校保持合作与交流,学习国外先进的知识产权发展模式和管理经验,改善我国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高校应鼓励教师和学生出国访学交流,积极参与知识产权跨国研究项目,为师生国际交流搭建平台,让师生切身体验国外高校先进的知识产权教育,从而为培养高层次国际化知识产权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猜你喜欢
师资知识产权人才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重庆五大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关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几点思考
知识产权(2016年5期)2016-12-01 06:58:32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中国火炬(2015年8期)2015-07-25 10:45:50
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发展及创新思考
知识产权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