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研学旅行的社区青少年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

2020-12-17 16:35
关键词:研学供给旅行

陈 海 岩

(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2)

青少年教育是社区教育的重中之重,良好的社区环境和高质量的社区教育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成才。2016年8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社区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1]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全社会要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在青少年成长成才过程中,社区教育既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也是立德树人回归社会和回归生活的重要途径。从目前国内情况来看,社区教育主要围绕青少年展开,青少年教育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着社区教育效果的优劣。然而,受诸多因素影响,当前多数社区青少年教育供给水平不高,难以满足青少年的高层次需求。从研学旅行入手推动社区青少年教育供给侧改革,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当前社区青少年教育亟需供给侧改革

目前国内对社区教育的定义主要有两种,一是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解释:在社区中,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开展旨在提高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成员的全面发展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2]二是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的解释:在一定区域内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以区域内的全体成员为基本教育对象,不分年龄、性别所开展的,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导的各种教育活动。[3]两类定义实际上大同小异,即社区教育应以满足社区成员提高个人素质、生活质量及促进社会发展为宗旨,其关键词为资源、成员和发展。资源的利用程度、社区成员的参与度与获得感、对社会发展的促进程度等是了解社区青少年教育供给质量的重要依据。

然而,根据笔者2012-2013年挂职中部省份H市T区团委书记的经历,辅之以笔者2016-2018年对该省W市(省会城市)J区和W区的10个社区、Q县(农业大县)10个社区、H市

(工业较发达城市)40个社区负责青少年维权工作的人员以及H市6名县级团委书记的访谈,结合文本分析和活动现场观察,发现多数社区青少年教育状况不容乐观。(1)2012-2013年,笔者作为高校青年教师受湖北团省委派遣赴H市T区团委挂职,分管社区青少年工作;2016-2018年,笔者主持湖北团省委发起的湖北省关爱困境未成年人“希望伴飞计划”H市关爱城乡孤儿、事实孤儿类及关爱残疾未成年人类项目;2017-2019年,笔者兼任湖北省Q县某民办中学副校长职务,在此期间,笔者利用项目和工作之便对社区教育工作进行调研,详见湖北省共青团等相关网页。放眼全国,这些地区的情况通常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可以说,社区青少年教育供给目前普遍存在着质量不高、活力不足、能力不强、渠道不畅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与发展规划、人员素质、资源投入和整合以及运行体系等因素有直接关系。

1.发展规划不科学掣肘了供给质量。发展规划事关全局。科学的发展规划能对保障社区青少年教育供给质量产生长期性和根本性作用,反之则对工作的方向、目标、思路等造成直接影响,最终产生低质量供给,无法满足青少年的多元化需求。从现状来看,社区青少年教育发展规划中依据不足、目标短视、方式落后和主体单一等问题最为突出。

首先,规划依据相对缺乏,目标较为短视。全面详实的青少年个人资料是制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然而,多数社区只对辖区青少年的性别、年龄、学校等信息建档立库,对他们的爱好、兴趣和性格特征很少进行调查;部分社区工作人员由于事务繁忙,缺乏对时代变化和流行文化的敏锐感受,对青少年心理特征缺乏深入了解,未能掌握他们的真实需求。依据不足、问题指向模糊,目标规划就难以明确,重点也难以突出,难点更难以突破,遑论推动项目精品化。就目标本身来看,多数社区工作人员规划能力有所欠缺,加上岗位经常流动,他们通常将年度计划当作发展规划,将短期目标混同于长期目标,既不考虑目标的短、中、长期等阶段性差异,也很少对目标的层次和类型进行综合比较,从品牌创建的角度对工作进行长期谋划更是罕见。

其次,规划方式相对落后,主体较为单一。在规划方式上,很多社区既未成立规划专家团队对发展趋向进行预测,也不重视与其他部门共同协商、听取上级部门意见,亦未充分征求本社区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的建议。可以说,这种纰漏在规划的提议、论证和实施等环节中随处可见。高质量的规划多出自众人之手,是集思广益、民主参与的结果,但就主体而言,规划制定者中的行政领导或工作专干人数比例过重,辖区家长、中小学生和其他居民占比微乎其微,多数需求方的知情权和建议权在规划中被长期漠视。由于规划的内容多基于少数人的喜好,他们倾向沿用往年材料而很少做出适时性、创新性改进,由此,活动的主题愈发陈旧、内容愈发单调、形式愈发单一,在这种情况下,提高供给质量自然成为奢望。

2.人员综合素养偏低抑制了供给活力。事实证明,社区青少年教育功能的实际发挥效果和教育供给水平通常与社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有关。要释放供给活力,就无法回避工作人员综合素养这一因素。

从客观角度来看,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普遍偏低,供给源动力不足。目前社区工作人员的招录、培训、晋升和薪酬体系还不够完善,从事青少年工作的人员通常兼职远多于专职,名为“专干”实为“万金油”。同时,针对这些人员的专职培训尚未大面积开展。调研发现,《社区教育工作者岗位基本要求》(教职成司函〔2013〕35号)在多数社区难以落实,部分社区更对这一文件闻所未闻。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他们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无异于吹毛求疵。由于不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很多工作人员直接照搬他人工作方法,很难对活动主题和形式进行再创新,接到指令后通常召集活动对象匆匆走过场,不仅无法落实上级工作要求,也难以发挥实质教育作用。此外,目前很多青少年维权活动以政府购买的形式实施,如果遇到较难处理的事务,多数工作人员也倾向顺水推舟,动辄将其转交专业社工或志愿者组织,自身难以得到锻炼。

从主观角度来看,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普遍偏弱,供给能动性不强。由于社区青少年教育在业务上一般受共青团和妇联等群团组织指导,因此部分社区工作人员潜意识中将青少年教育视同“辅助性”工作,将其置于边缘地位,没有与社保、计生等事务同等对待。长期如此,不仅活动难以取得重大影响,负责青少年教育工作的人员也认为自身的价值难以体现,极易产生失落感和消极心理。在责任心方面,部分工作人员主动性不强,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浓重,依赖政策和文件指令,习惯于应付上级突击检查或职能机构的临时要求,以被动维稳心态对待青少年教育,不求突破和创新,只求无过和安稳,少数工作人员甚至对青少年违背公德良俗行为和小型事件视而不见,不主动排查隐患和及时化解纠纷,只在事态严重后匆忙应付。

3.资源投入和整合度不高限制了供给能力。从有形和无形资源的投入和整合情况来看,青少年教育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和软硬件等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在很多社区普遍存在,以致供给规模和有效性受到很大制约,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均很难让人满意。当供给能力受到限制,青少年的多元和高层次需求就难以满足。

首先,经费投入相对不足直接限制了供给规模。受财政预算等政策因素影响,目前社区青少年教育项目资金投入相对不足,为保证一定效果,社区只能将有限的资金用于服务少数不良言行较为突出或急需进行救助的未成年人,部分社区甚至违反专款专用的规定,以各种名目挪用青少年教育资金。而作为社区青少年教育的业务指导单位,基层群团组织也在财力和编制上受限,通常只能选择少数社区开展活动,无法顾及更多青少年群体。据2015年《海南省青少年社区教育现状及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行性调研报告》披露,城市青少年参加过社区教育的仅占39.2%,60.8%的青少年从未参加过任何社区教育活动。[4]资金不到位还导致人手不足,推迟了工作进度。调研发现,相当一部分社区的重点教育对象并非主动排查获得,而是经运动式清查、职能机构转接或居民上报后才列入服务名单。

其次,硬件和软件整合度不高限制了有效供给。在硬件配置上,社区更倾向购置和维护消防绿化、居家养老等设施,很少配足配齐青少年学习、娱乐和交际等方面所需的设备。有全国性调查发现,在社区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中,文化设施和青少年教育设施最为缺乏。[5]即使建立了场馆、采购了设备,又因不善利用而致其闲置浪费,最终沦为面子工程。在主题和内容等软件上,尽管很多社区会定期组织开展道德讲堂、“四点半”课堂或假期公益性培训类活动,但这类活动不仅数量偏少,且重在填补学校和家长的时间“空窗”,仅仅强调基本行为规范教育和辅助完成学业,并未追求产生更多效益。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这类活动主要停留在满足青少年基本需求层面,对培育青少年公民意识、道德感、责任感及实践能力等更高层次的主题很少涉及,非但如此,这些活动还多半主题陈旧、形式单一、内容空洞,既无法满足青少年的多元、多层次的需要,也难以获得他们的真正认同。

4.工作体系不协调阻滞了供给渠道。教育是需要多方协作的系统工程,社区教育亦是如此。整体来看,社区青少年教育运行体系还不够协调,不仅主体间协同协作有所不足,环节和步骤亦不完善,单向度行为较多、多向度活动较少,致使供需渠道的源头、中段和末端均不够畅通。

首先,工作主体之间不协调,供给渠道源头不畅。从内部联系来看,负责青少年教育工作的人员以完成自身任务为主,忽视与计生、就业和妇联等其他领域的深度合作,在政策实施、信息利用、活动执行和材料整合等方面,社区内部条块分割、各自为战、多头指挥等现象较为严重,导致各类项目和活动在设计之初就缺乏统筹和协调。从外部联系来看,一方面,社区与家庭和学校之间尚未形成合力,社区既对家长的需求很少进行主动调研,也未与地方学校建立深层合作关系[6];另一方面,多数社区通常以行政区划为单位开展青少年活动,较少开展联合活动,某些社区负责人及工作人员甚至思想保守,不重视活动联合,不乐意经验互鉴与成果共享。

其次,工作过程不协调,要素难以流通,供给渠道中段和末端不畅。中段不畅主要表现为活动环节缺乏连贯性,活动开始前忽略多部门协调、备案数量少、危机防控意识不足,执行中较少对变动做出及时反应、对行为予以有效控制、对效果进行适时调整,活动结束后又罕见吸取教训和提炼经验。供给渠道的末端不畅可从具体活动开展现场来考察,类似“最后一公里”不通,表现为活动主体、主题、内容和客体等要素之间缺乏一致性和协调性。由于目前工作模式多为自上而下,加上各类任务考核的压力,因此社区很少对青少年的需求进行全面、深入调查,不注重收集和反馈参与者的实际体会和意见。这样一来,活动的共性和个性特征界限模糊,既难以做到因人、因事和因地制宜,又难以促成辖区不同类型群体深入交流、和谐相处。我们观察发现,现实中存在两类问题:一是对于理应分组开展的活动,社区为确保人数达标,不顾青少年的年龄和性格差异强行将他们组织到一起;二是对于真正需要不同类型群体参与的联谊式活动,社区因懈于设计而乏善可陈。由于缺乏一致性和协调性,供给渠道的最末端收效甚微。

二、研学旅行是社区青少年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有效途径

经济学中的需求侧改革一般指增加投资、消费和出口,依此,教育的需求侧改革可以理解为增加教育财政投入、扩大居民教育消费和将低质、多余的教育供给产品通过其他方式释放。显然,若仅采取投入更多资金、招聘更多人员、增加传统主题数量及活动频次等措施,短期内可能会满足社区青少年的基本需求,相应状况也会取得一定改观,但长期来看,这些主题陈旧、质量不高、形式传统的供给仍然无法被青少年接纳,最终导致社区青少年教育陷入需求侧的传统路径依赖。从供给侧改革视角来看,研学旅行是突破社区青少年教育现有困境的有效途径,它不仅可以化解现有青少年教育中供给质量不高、活力不足、范围不广、渠道不畅等难题,也有助于完善社区发展规划,弥补家庭教育缺失,与学校教育形成共同体,增强工作体系的协调性,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在青少年成长成才中的应有作用。

1.保障性价值:有助于稳定供给质量,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开展研学旅行可以帮助社区获得更为详细的青少年个人数据,倒逼工作人员转变思维方式、提升综合素养,尊重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凝聚群众的集体智慧,大幅提升规划的科学性,从而为提高社区青少年教育供给质量提供坚实保障。

第一,研学旅行有利于社区获得详实的青少年个人信息,为制定规划提供更可靠依据。研学旅行通常以群体形式开展,贯穿不同年龄、不同类型和不同身份青少年的成长成才全过程。为吸引青少年广泛、长期和积极参与,社区就需要对辖区适龄青少年进行系统和深入调研,认真了解和分析他们之间的交往状况、学业情况和非正式群体特征,充分了解青少年流行文化特征和具体心理需求。一旦青少年的个人信息搜集和分析到位,社区便可获得制定青少年教育活动规划所需的详细背景资料,规划的依据就更为充足可靠。

第二,研学旅行有利于倒逼工作人员改变思维方式,提升综合素养,使规划目标更明确、长远和高端。研学旅行具有地域上的开放性和形式上的灵活性特征,通常不受行政区划的限制。对于这一新形式,社区工作人员就需要摒弃原来只能在社区内开展活动的做法,改变传统观念和原有思维方式,拓展工作视野、更新专业知识、增进业务素养,进而提升规划能力。在规划主体上,社区也不得不重建对青少年活动的积极态度,尊重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征求他们的意见,从单向交流转向双向交流。当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他们不仅能从参与主体的角度对制定规划目标提供建设性意见,还能展现其才学,协助社区工作人员将目标划分出层次、类型和模块,这样就可以推动目标的系列化和活动的可持续化、精品化。

第三,研学旅行有利于凝聚社区居民的集体智慧,使规划程序更为完善、方法更加科学。研学旅行于青少年之德、智、体、美、劳皆有帮助,其活动形式一般不受约束,基地建设也可以涵盖各行各业。社区可以借助这一途径,从辖区招募具备多种工作背景、丰富生活阅历、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居民志愿者参与研学旅行主题和内容设计。当这些志愿者组成专家团队后,就能贡献集体智慧,基于不同视角、采取多种方法帮助社区出谋划策,严肃而细致地制定规划内容,从而提升规划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

2.补充性价值:有助于提升社区供给能力,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城镇社区中工薪阶层家庭较多,家长经济负担也偏重,因此,很多家长或忙于在家庭和工作单位两点一线奔劳而无暇顾及子女,或因常年外出务工以致逢年过节才能回家团圆,且多数家长的教养方式不尽科学,如此种种,最终导致家庭教育陷入困局:一方面,留守儿童或“类留守儿童”家庭日益增多,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因缺乏家长陪伴产生焦虑、迷茫和无助感,亲子关系日益疏远;另一方面,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家长对子女期望水涨船高,对课外培训的投入居高不下,不仅导致各类非法培训班屡禁不绝、学生课业负担屡减不轻,更导致子女对家长日益不满。对于这些问题,研学旅行可尝试作为解决突破口。

第一,研学旅行可以凸显社区活动的非营利性,减轻家长经济负担和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一方面,经过合理规划,社区可将研学旅行纳入财政专项经费预算,对家长来说,他们只需要支付少量象征性费用或成本就可以让子女参与,如果家庭经济困难还能获得免费名额;而且,在社区的精心组织下,无暇参与活动的家长可以将子女放心交给志愿者和工作人员,从而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提高家庭经济收入。另一方面,由于研学旅行有增长中小学生见识等诸多益处,这对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辅助他们理解课堂知识提供了更多选择余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他们从各类课外补习中解放出来,这不仅能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和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对限制社区中各种非法培训机构的滋生也有积极作用。

第二,研学旅行可以发挥社区的毗邻优势,帮助青少年扩大社交圈,缓解家长焦虑感。调查发现,社区中为数不少的青少年沉溺于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热衷于网游和虚拟社交,长期宅在家中闭门不出,不仅导致低头族越来越多、近视率越来越高、与家长当面沟通的次数越来越少,还导致他们在现实社会中逐渐丧失了人际交往的热情和同伴学习能力,各种心理问题也易随之生发。对此,家长们忧心如焚却又无计可施。就这一点来看,由社区组织研学旅行,可以充分发挥青少年毗邻而居和同一地域群体更易相处的天然优势,引导他们在旅行途中交流、学习和帮助,从而减少青少年接触电子产品的频次,增加他们与同龄人认识和相处的机会,推动他们从家庭小圈子走向社会大舞台。

第三,研学旅行可以发挥社区非正式群体的互助功能,增进亲子关系,对家庭教育效果进行正强化。在社区中,家长和子女之间通常会因各种需求结成各类互助群体,这类非正式群体不仅交流效果显著,还能保持稳定状态,迁移到社区内外各种活动场景之中。如果社区组织辖区家长及子女参加研学旅行,这些群体及其内部关系也能随着活动的开展继续延伸。社区如能发现和利用这一优势,就可以让多个家庭以非正式群体的形式共同合作、互帮互助。在这一过程中,家长和子女可以在活动中弥补双方平时的交流不足。对家长而言,说教的理性可以变得感性些或更形象化些,子女也更能理解其初衷;对子女而言,他们能近距离参与其他家庭活动,对不同家庭的教养方式进行对比式反思,增强对父母的理解、信任和感恩之情,达到增进亲子关系的效果。

3.内生性价值:有助于释放供给活力,打造校地合作共同体。开展研学旅行,可以挖掘社区和学校双方的内部潜力,促使双方形成角色互补、责任共担和资源共享的关系,进而打造校地合作共同体,充分释放社区青少年教育的供给活力。

第一,研学旅行可以推动社区与学校角色互补,形成教育合力。周末、节日特别是寒暑假既是青少年的休憩时间,也是中小学校教育的真空期,在家庭教育相对欠缺的情况下,如果社区也不作为,学校教育的影响就可能消失殆尽。从时间和地域来看,社区有两大条件可以利用,一是社区一般不存在寒暑假,二是多数工作人员居住在本辖区内,因此,在周末特别是寒暑假期间,社区就可以开展研学旅行,以此扮演教育主体角色,与学校形成互补。一方面,社区可以征求青少年意见,将现有项目和主题在地点和形式上进行重新设计,这对发挥他们的智慧、增强归属感、扩大朋友圈和调动积极性颇有进益;另一方面,可以防止青少年在寒暑假期间无所事事,降低各种安全事故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几率。

第二,研学旅行可以推动社区与学校责任共担,共尽教育义务。目前,多数学校在研学旅行上还不具备丰富经验,人、财、物等资源协调起来任务重、压力大,学校在政策机制、师资培养、活动设计、评价机制等方面还不够完善。[7]尤其对于薄弱学校来说,开展日常教学和教育管理等工作已非易事,若由其牵头组织研学旅行无异于给其增负。因此,如果社区能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承担组织责任,或与辖区所在学校合作开展活动,可以获得学校更多信任和尊重,增强社区与学校的友谊。

第三,研学旅行可以推动社区与学校资源共享,挖掘双方潜力。从人力资源来看,经过精心协调,双方可以组织居民志愿者或学校教师互任活动向导和顾问,负责研学旅行中的安全保障、过程协调。从财政资源来看,学校和社区可以通过项目名义联合向上级政府提交研学旅行活动申请,在活动中可以共同使用和调配资金,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从物质资源来看,由于研学旅行的地域不受限制,双方可以共同或交叉使用各类公共设施和研学基地。从信息资源来看,学校和社区可以共享学生及其家长的各类资料,交流活动设计方案、分享活动管理经验,最终帮助学校和社区实现双赢。此外,在这种合作和资源整合过程中,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创新能力和积极性也能得到大幅提升。

4.工具性价值:有助于畅通供给渠道,提高工作体系的协调性。对社区来说,研学旅行可作为提高青少年教育工作体系协调性的重要工具。它可以推动相关主体履行责任和义务,提高资源整合度,促进教育要素有效沟通和流动,进而畅通社区青少年教育供给渠道。

第一,研学旅行可以促进不同教育供给主体协调一致,增强组织支持。研学旅行具有天然的“跨界”属性,它既是教育活动也是旅游行为,需要在不同部门之间建立资源共享和参与开发的体制机制。[8]从《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文件来看,研学旅行涉及11个部门。[9]实际上,日常社区建设与这11个部门多有相关,一方面这些职能部门的很多政策最终都需要通过社区落地,另一方面其下属机构通常还需要与驻地社区交流,从社区获取相应材料和信息。故此社区可以发挥“千根线一根针”的特有属性,增强与辖区范围职能部门的沟通,与相关机构共建研学旅行活动基地,或将研学旅行作为各类共建活动的形式之一,协调相关部门为邻近学校和家庭提供服务,如此便可以为畅通青少年供给渠道提供相应的组织支持。

第二,研学旅行可以促进社区系统内部协同,提高人员合作能力。国家旅游局发布的《研学旅行服务规范》和《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两项文件均提出了一定的规范性要求,为达到相关标准,就需要众多人员共同参与、精心组织和协力完成。就此,社区可将这一活动作为促进岗位人员深入合作和形成高效团队的重要契机,同时将研学的“跨界”属性运用于社区工作系统内部建设,提升社区工作系统内部人、财、物和信息资源的整合度。通过共同学习业务知识、制定活动方案、交流活动经验、分享工作成就,共同参与规划制定以及方案、备案和预案的设计过程,共同使用相关软硬件设施,社区工作人员的协同能力能得到大幅提升,各自为战、多头指挥等乱象也会大幅减少。

第三,研学旅行可以促进青少年教育要素的协调,推动供需有效对接。要素一般包含主体、客体、主题、内容和手段等。与传统的室内活动不同,研学旅行是一项活动环节相对复杂、人员相对分散、时间相对灵活、空间相对开放的活动,各类要素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开放性和流动性,既可以按年龄、性别、爱好的差异分类,又可以根据距离、主题、形式和手段自由组合。就此,社区开展研学旅行,一方面可以摆脱传统室内活动因空间有限导致主题、形式和内容固化甚至僵化的限制,另一方面也能在活动中促进社区教育各类要素有效流动和整合。当要素的交流和流动频率增加,其潜力也能得到释放,社区就获得机会对活动进行项目化、模块化和系列化,如此又能促进要素继续流通和良性循环,社区供给方和青少年需求方交流就更为畅通。

三、社区开展研学旅行的策略探寻

鉴于研学旅行对提升社区青少年教育供给水平具有重要价值,社区应充分把握机遇,顺势而为,从系统施策、科学组织、强化支持、深化交流等方面着手开展研学旅行,以此推进青少年教育供给侧改革,发挥社区在青少年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应有作用。

1.系统施策:建立共同愿景,合理制定规划。社区开展研学旅行,需从系统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在认识上增强一致性,在决策上强调科学性,在主题设计上突出合理性。首先,增进价值认同。一是转变观念。主动把握时代发展需求,增强社区青少年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紧迫性,认真反思当前工作不足,摒弃不合时宜的教育观念,充分了解研学旅行对青少年成长成才的意义,建立促进青少年发展和社区进步的共同愿景。二是突出研学旅行的重要性。在社区各种活动场合积极宣传造势、营造良好氛围、普及研学旅行知识,增进工作人员和群众对研学旅行的知晓、理解和支持,将其纳入社区品牌建设工程,凸显研学旅行对全面改进社区工作的重要价值。其次,进行科学决策。一是做好决策依据搜集和整理。对本辖区青少年性别、年龄、学校、年级、爱好、特长、性格和家庭经济状况等个人资料和具体需求进行全面调查、反复核实,做好信息建档立库和更新完善工作。二是提高决策过程科学化水平。组织地方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专家和志愿者对研学旅行积极献言献策,组建决策专家小组,采取定性、定量等多种方式,确保研学旅行取得广泛影响。再次,合理设计主题。一是建立研学旅行的主题备选库。结合社区现有条件,调动本社区单位、居民志愿者和中小学生的积极性,向他们征集活动主题,邀请他们参与主题遴选会议,扩大活动主题的选择空间。二是对活动主题库进行优化。按照时间、距离和主旨等标准进行分层分类,重点突出科技类、娱乐类、兴趣类、红色文化类,强化青少年道德感、责任感以及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育,促使主题模块化、系列化、特色化。

2.科学组织:完善过程指导,增进行动协调。要保证研学旅行取得实效,就需要对活动进行全过程管理,确保活动过程执行有力、行动协调、进度一致。首先,提高活动方案设计水平。一是突出方案的规范性。做好活动申请和报备,对地点、时间、人数、经费、形式、步骤、材料等各种要素进行仔细研究,设计思路图并进行沙盘模拟,预先排查隐患,主动防范风险,确保活动环节万无一失、符合相关文件规定。二是提高活动方案的灵活性。在方案与主题保持一致的基础上,对多套方案进行综合,对其优点和缺点进行多向度比较,充分考虑活动参与主体的个性化需求,遴选和确定最佳活动方案、预案和备案。其次,加强活动过程管理。一是做好核心成员管理。做好领队、通信、后勤、医疗和保卫人员之间的分工,确保人、财、物、事链接畅通;与向导和顾问保持充分联系,确保核心成员在活动过程中能对变动做出及时反应、对行为予以有效控制。二是发挥青少年的主体作用。突出活动的自组织化特点,给青少年安排相应协助性职务,对他们进行专门培训,提高他们的自立能力,引导他们对参与者进行适当分组分类,要求他们在各个地点、各个时间段都不仅能做到遵守纪律、服从管理,还能帮助他人、形成团队。再次,完善活动后期管理。一是做好资料管理。强化档案意识,对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进行全面搜集,做好物品回收管理,及时进行财务结算,全面总结经验和教训,持续探索和完善活动模式和管理机制。二是做好活动评价。安排专人负责跟踪调查和意见反馈,建立健全投诉和评价体系,组织家长和子女对活动主题、内容、形式和环节进行全过程评价,对评价结果及时汇总分析、查明原因,为改进活动质量提供参考,不断提升参与者的积极性和满意度。

3.强化支持:整合活动资源,注重条件保障。在研学旅行的保障方面,应重点强化人、财、物等资源的挖掘、识别、配置和激活,提升资源的开放性、条理性和系统性。首先,重视人力保障。一是做好专门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建立完善、系统的培训体系,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导师、对象、内容、手段和方式,建立完善的培训激励和竞争机制,确保人员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和职业心态符合研学旅行相关标准。二是建设人力资源库,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热情和智慧,建设若干支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志愿者队伍,根据其特长安排相应任务,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研学旅行管理。其次,强化资金保障。一是推动资金来源多元化。一方面,将研学旅行纳入年度预算,积极向上级申请资金支持和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另一方面,搭建平台,将PPP模式运用到部分难度高、环节复杂的项目之中,实现管理规范化、合作长期化、成本最小化。二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一方面,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和资金审批管理,确保资金使用合理、合法、合规;另一方面,在预算上控制总量和厉行节约相结合,确保经费用在刀刃上,在执行上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增强风险处置能力。再次,完善硬件和基地保障。一是做好硬件整合。对社区现有资产进行排查和清理,将适宜研学旅行的设施及物品分类管理、集中维护,提高其可见性和可用性,发挥各类硬件资源的最大潜在价值。二是建好研学旅行基地,一方面,用好现有资源。加强和相关职能部门联系,对辖区内符合条件的文化场馆进行挂牌,深入挖掘和维护本地历史资源,增强其生命力和互动性,突出自身邻近优势,提高辖区基地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另一方面,积极拓展资源。与辖区内的高科技企业、旅游景点、博物馆、图书馆等常驻单位合作,就活动主题、形式、时间等达成共识,以此扩大研学旅行基地共建范围。此外,如果辖区或邻近建有知名高校,社区要积极与其合作,充分发挥其对中小学生的吸引力,将其建为研学旅行基地,可以向其请求支持,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活动。

4.深化交流:重视经验分享,实现互联共赢。在交流与合作方面,社区需要打破条条框框、扩宽工作思路,加强与系统内部和外部各类主体的沟通与联系,实现责任共担、价值共享,以便产生更大的社会价值。首先,加强部门交流合作,强化主体协同,实现责任共担。一是增进内部交流,加强社区青少年工作岗位与户籍管理、计生服务、环境创建和医保养老等其他岗位沟通,搭建研学旅行信息共享平台,确保思想统一、步调协调、材料共享。二是增进外部交流,组建研学旅行专职工作团队,主动与公安、交通、文化、食品药品监等行政单位对接,为顺利开展研学旅行获得更多政策性和物质性支持。三是与地方中小学和旅行社交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组织学校和旅行社来社区考察资源,与其共同制定规划、设计方案、建立基地,借其力量实现工作手段创新。其次,开展跨区交流合作,分享活动经验,实现价值共享。目前,国内已有浙江省杭州市[10]、河南省新乡市[11]等地的少数社区率先开展了研学旅行试验,并取得了一定成就,这说明研学旅行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这些信息并不广为人知。从这一点来看,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者应跳出传统思维局限,树立开放意识,将日常关注点扩展到县市及以上更大范围,到相关地区借鉴成功经验,在与同行交流中激发灵感、解除顾虑、开拓思路,为完善活动方案提供更多选择。再次,与参与主体交流合作,提高宣传力度,获取全社会支持。一是主动与青少年交流。充分运用各种新媒体手段和大数据工具,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推送消息,认真对待意见并做出及时反馈,让更多青少年认可和参与社区研学旅行活动。二是积极与媒体部门合作。将宣传贯穿于研学旅行活动的前、中、后各阶段,安排人员与媒体进行对接,主动向媒体报送活动计划和图文材料,提高舆论关注度,以此获得社会大众对社区研学旅行的理解和支持。

猜你喜欢
研学供给旅行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依托研学旅行 实现实践育人
研学之旅
小黑的旅行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夏日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