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共艺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2020-07-13 14:00:40杨瑞雪陈修芸
河北画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艺术作品艺术文化

杨瑞雪 陈修芸

长春建筑学院

一、公共艺术概况

(一)公共艺术范畴

公共艺术指的是在公共开放空间中进行的艺术创作与相应的环境设计。任何具有公共性并且存在于公共空间内的艺术品都可以被称作公共艺术品。

公共艺术是一个涵盖范围非常广的词条,不仅仅拘泥于单一形式的雕塑作品。艺术创作不单单是传统的雕塑等艺术,更加入了行为艺术艺术、装置艺术等多种形式,包括材质使用的多样性。公共艺术的创作主题,及其创作范围也扩展至灯光设计、街道艺术等多种形式出现,因此对于公共艺术创作的形式几乎没有任何限制。甚至电影、舞蹈、环境艺术、博物馆艺术作品等都是公共艺术的种类,但公共艺术也是一个特称名词通常作为学术界常用的概念存在。

(二)公共艺术发展史

在几千年的欧洲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各种形式各种风格的建筑。到19世纪欧洲的许多大型建筑上都带有装饰性的雕刻纹路艺术设计。但在20世纪90年代后,人们开始对建筑的装饰上产生了更大的需求,并且对雕塑性建筑表示极大的不满,从而开始提倡在建筑中,拒绝以往的装饰雕刻。这一概念在当初占据着主要思想地位。

我国的公共艺术作品大量出现在1995年左右。它开始逐渐存在于人民与社会公共对话和批评的文化层面,并且开始注意到室外雕塑作品与地方文化特色及其生态环境的联系。少部分发达地区已有一定与市民文化、生活相关的公共艺术,其他地方则相对缺少。这些公共艺术的设计虽然也强调艺术性,但由于当时社会条件的需求,往往弱化了它们作为公共艺术品的作用。

二、中西方公共艺术发展现状

西方国家是公共艺术的源头,公共艺术诞生在西方的开放与浪漫中。然而我们对艺术的追求远不止这些,西方将公共艺术深深融入生活中,从纽约时代广场的现代与繁华到巴黎美术馆的辉煌,过去的几年时间里,西方艺术家们用特别的公共艺术作品吸引着全球公共艺术爱好者的关注。西方人的浪漫将公共艺术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在几千年间文化的交替融合,科技的日新月异,公共艺术在西方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艺术热潮。

20世纪90年代至今,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互联网时代的更替,新型的城市规划策略以及商业竞争全面开展,文化需求深入地影响着城市中人们的日常生活。公共艺术的增设一跃成为环境空间不可缺少的要素,并开始受到广泛的重视。城市的许多角落被艺术家通过各种形式与公共艺术进行密切交融,营造出可供市民休闲娱乐的氛围,建造充满艺术美感的公共空间,发挥公共艺术品“真,善,美”的意义。使市民的生活、学习等活动更具艺术性,使公共环境空间更具生机和活力,从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艺术需求。

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使得全社会的公共艺术精神被唤醒,越来越多的人走出了私人空间将艺术细胞转化为一颗颗璀璨的艺术作品。全面提倡具将自然环境与艺术进行长远结合,从而可以逐步地建设起中国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公共艺术体系。因而,我们完全可以相信,中国传统的传统文化与意象思想,既可以是中国的国粹,也是促进公共艺术在中国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也正是由于中国的特色艺术文化,才让公共艺术有了更广阔的范围;正是由于中国艺术的包容性,才使我们艺术发展的空间有了更好的发展。同时,我们也相信: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定会在我们的城市雕塑文化和公共艺术发展中熠熠生辉,一定会为世界公共艺术的繁荣做出重要的贡献。总而言之,公共艺术在中国正在完善甚至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三、公共艺术未来发展趋势

公共艺术一词最初于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开始流行,到20世纪60年代便开始流行于欧美各国已经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等到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才开始出现并使用这一名词。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断摸索与发展,中国的公共艺术可以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最初的照抄照搬,到如今的自主创新。这些都让我们可以看到公共艺术一直在发展,甚至超过了西方的固有发展,从而打造出一条更新的、更符合我们中国本土的特色道路。

回顾中国公共艺术这些年的发展历程,中国的公共艺术在不断的探索与发展中,逐渐变得丰富与完善。从整体来看,公共艺术的发展蓬勃积极且大体呈良性发展,但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面性,在积极的下面,同样存在“阴影”。当下来看,仍有很多公共艺术设计存有抄袭或借鉴的身影,又或者是个人化、浅显化,更甚出现丑陋化等创作诟病;而公共艺术本身所应该具有的公共化、社会性、在地性以及艺术性并未表达出来,不仅没有发挥出公共艺术应该具有的作用,反而成为城市精神污染或文明垃圾,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公共艺术的发展。因此,中国公共艺术的未来发展,在继续保留原有精华的同时,更要有所取舍,并针对当前能看到的问题作出相应调整,加入我们中国本土元素。

四、公共艺术的发展特质

(一)中国化

所谓中国化,就是我们所说的本土化。虽然公共艺术最早是从西方传来,但由于中西方的艺术环境与发展历程大不相同,再加上中国的风土人情并非西方那般自由开放,使得西方公共艺术的发展历程并非同样适用中国。而且由于中国最初对于公共艺术的创作带有文化补救的功利色彩,导致当时对公共艺术的理解存在误解,这也使得早期的公共艺术作品只是照搬了一些西方模版,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创作;但这同时也成为公共艺术在中国发展的突破口,为公共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也使其摸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独特道路。

(二)智能化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正迎来一个全新的时代。现如今,科技产物层出不穷,要想长久地发展下去,就要顺应时代,抓住机遇。公共艺术算是西方开放的产物,中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也经历了不少的创新与调整。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更新换代的东西有很多,每天都有新科技问世,也有很多落后产物消逝。将传统的公共艺术作品与新型的科技力量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一定可以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随着当今受教育知识水平的提高,培养了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公共艺术的智能化,在为高素质人才提供了发挥才能的机会的同时,也能积极进取,在现有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三)生态化

中国过快的城市化所带来的问题也逐渐显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环境污染严重已成为摆在面前且较为严重的问题之一。因此,公共艺术的生态化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大势。如果公共艺术的发展以破坏环境为代价,那么其本身的意义与魅力价值便不再存在。不但会消弱城市景观的整体形象,还会影响居民生活。对此,公共艺术的生态化发展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公共艺术的发展要将绿色发展与持久发展的观念放在首位,将内在与外在环境相结合,做到和谐统一;其次要注意公共艺术要与城市的整体规划设计相协调,充分考虑功能性与永久性,切忌“形象工程”与表面工作;最后要注意公共艺术的能源利用,将可再生能源放在考虑首位,充分利用资源,贯彻落实绿色环保的观念。

五、结语

回顾公共艺术近三十年在中国的发展,有值得褒奖的成绩,也有需要摒弃的地方,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美好期待。而且随着社会发展,经济进步,人们思想的转变,公共艺术也逐渐深入到城市文化与居民生活当中。在不久的将来,公共艺术的发展必将与人们生活更加密切,与城市文化发展更加深入,与中国未来艺术相辅相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公共艺术必将使中国未来文化最大化,释放更多活力。相信未来中国的公共艺术,一定是美好的、积极的、先进的!

猜你喜欢
艺术作品艺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谁远谁近?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58:59
艺术之手
读者(2016年7期)2016-03-11 12: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