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源
河北美术学院
中国画崇尚道家自然,追求自然秩序的和谐统一,画家在他的作品中都体现了一种生活感。在画家的笔下,深山古木、飞瀑寒潭、山间野卉、栖鸟鸣猿,在画家笔下是各不相同的。用富有诗意的眼睛看待自然,将自然视为自我的再现,然后融入心中之情,发于笔端。这种独特的哲学观点为中国画带来了无限的艺术意味,呈现出音乐般的节奏和韵律,反映出非凡的优雅之美。中国画在我国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艺术家把意象融入画中,使其更具有中国特色,更能体现出中国画的意象之美,并且彰显出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国画与西方画蕴含千丝万缕的关系,中国艺术家将传统文化的意象之美融入画中,不仅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标准,还能突显中国画的传统美学价值,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画的发展。
在中国艺术领域中,意象是艺术家创造出的独有的审美概念。中国意象之美与西方模仿和镜像理论有很大的区别,中国以意象之美的角度创作画,需要画家融入自己的情感,通过意象构建图画,展现出诗情画意的独特画面,从而增强画的艺术效果,并且意象之美重视与实际生活的相互融合,生动直观地表现出生活内涵。艺术家在描绘事物的过程中,会将视觉、感悟以意象的方式展现在画中,有助于突显事物的本质属性,使画内容既能联系生活实际,还能表达出艺术魅力。
中国画中蕴含的意象哲学,基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立象以尽意的说法,该说法出自《周易》,在《周易》中将意与象相互融合,通过象衬托意,通过意表达象,二者关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意和象的相互衬托下,使事物蕴含丰富的情感,并且表达出中国画所要展示的深刻含义。例如,以吴冠中《周庄》为例,该画创作于1997年,画面以黑、白、灰三种颜色为主,借助点、线、面等元素组成画面,不仅为人们呈现出江南的小家碧玉的温馨画面,更展现出江南人的大气。此外在《远眺》中,画家本人完成劳动任务后,将自己看到的景色,以画的方式表达出来,以现在的生活为核心,充分展现出画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吴冠中创作的中国画作品,将自然与生活紧密相连,借助自然景色构建画面,在画中充分体现出自己的意象哲学,使自己在宁静、淡雅的环境中,将情感与追求相互融合,通过清新简朴的画风为人们营造和谐的环境,人们在欣赏中国画的过程中,会深切感受到画的纯净之美。
中国画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独有的特点。以颜色角度为例,中国意象画中颜色较为简单,使整个画面色调趋于平衡,充分体现出中国艺术家的朴素品质。在老子和庄子的哲学思想中,朴素色彩是意象画的玄幻学的载体,老子崇尚道法自然,按照天地万物的规律平衡地发展,将最高的审美标准设定在以物我两相忘,成为中国意象画发展的主要目标。庄子崇尚物我合一、天人合一,使中国意象画的境界不断提高。老子和庄子表达出的艺术理念,是无法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要求艺术创作者应蕴含丰富的人生经历,具有广泛的学识,才能在创作过程中深刻表达出似与不似的绘画理念。
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在解释意象之美时,表达过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观点,作为绘画的创造标准,可以认为将具体的事物与抽象的事物相互融合,使绘画内容保持在平衡状态,有助于升华和提炼创作内容,一方面使每名画家可以创作出不同的内容,避免出现相似的内容,另一方面使绘画内容易于理解。人们在欣赏绘画作品时,可以充分展开自己的联想,将自己的情感与作者情感相互融合。艺术家在创作中国画的过程中,会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意象内容,使绘画内容具有诗情画意的特点。所以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是将生命哲学作为意象哲学的基础。画家在创作过程中,需要有较为丰富的经历,并且在创作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创造力,使意象画可以以意立象、以象衬意。例如,范迪安创作的《黄河紫烟》,将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景色作为绘画的核心,在创作过程中深入实际环境中,将黄土高原与黄河相互交融的关系直观地体现在绘画中,使人们感受到黄河孕育中华文明的重要意义,通过画将自己的意象与作品意象联系起来,突显中国画蕴含的意象哲学。
中国画艺术家在创作意象画的过程中,将自然环境中的个体赋予新的生命,使每个个体可以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时间变化过程中,可以尽情地展现自己的想法。在意象画创作过程中,画家会使每个个体的灵魂更加鲜活,每个个体可以表现出优雅的精神状态。画家会将个体的形态、精神以及情感相互融合,在意象画中做到以形似神、以神补形,使形态和精神成为中国画重要的组成部分。宋代画家论有言认为,凡赋形出像、发于生意,得之自然,画家将自然景物的灵魂跃然于纸上,使自然景物具有情感表达能力,自然景物成为鲜活的个体展现在人们面前,通过观察外观,即可感受到内心世界鲜活饱满的精神内涵。
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是我国独有的绘画形式,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意象构图类似中国山水画,使时间和空间建立关系,在时间和空间内构建似有似无的画面,使画更加体现出意象之美。中国画在视觉观感角度,已经避免人们受到客观视角的限制,在有限的纸张内,意象画会保留较多的空白区域,一是使画面呈现空旷无垠的特点,让人们在画面中自由地翱翔;二是为人们创造想象的空间,通过自己的视角感悟和体会画中的意象之美,从而增强意象画的趣味性。中国画在构景过程中,采用散点透视方法,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有很大的区别,中国意象画是在中国视角下创作的,会使画面内容更加和谐,不会故意强调重点,在每个细微之处,画家都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中国画借鉴传统山水画的绘画方法,使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具有开放的视角,将画的艺术性充分地表达出来,不仅为人们呈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神价值,还能体现出中国画独有的绘画语言。
赵无极、朱德群在中国画创作过程中,借鉴欧洲抽象画派画法,将空间中不同部分作为意象载体,在分析每个载体时,充分体现出抽象性特点,通过整体视角观察画面,每个抽象载体形成整体后,有效展现出画面的整体性。此外,在展现画面的外在形态过程中,画面体现出强烈的个性,为人们创造广阔的想象空间。基于中华传统文化,吴冠中和苏天赐在意象画创作过程中,在构图时会有明显的不同,在画面内含有深刻的意象元素,尤其是吴冠中将江南白墙黑瓦作为意象元素,成为吴冠中意象画标志性的代表,使人们直观感受到江南灵动的特点。将意象思想与绘画技能相互融合,通过不同的视角可以构建不同的组织形态,吴冠中在创作江南意象画时,将江南水乡风情作为意象的元素,在简约的画风中构建出深厚的意象画面。苏天赐借鉴中国传统山水画面的创造方法,在绘画山峦、树木等自然景物时,通过凝练文化内涵和精神意境,使意象画内容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尤其是画展在改造自然景物过程中,为人们创造出超越自然、回归本质的意象环境。在洪凌意象画构图过程中,采用加法式重构方法,充分利用山体和云气,为人们呈现山水苍苍的画面,借助大雪或者大雾的意象构图方法,使画面产生出独有的肌理特点。人们在欣赏过程中,会产生强烈的冲击,有助于调动人们意象的能力,将意和象建立协调的关系,有助于人们加深印象。
中国意象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入传统文化的精髓,使中国意象画具有气韵之美。气韵之美是衡量中国画重要的指标,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顾恺之将以形写神作为气韵之美的创作方法,使绘画内容体现出气韵的魅力,成为风靡一时的创造理念。进入南齐时期,谢郝将以形写神上升至气韵生动,更加巩固气韵之美在绘画创作中的地位,使更多的画家在绘画过程中,将气韵作为绘画的最高境界。在清朝时期,郑板桥擅长绘画竹子,将竹子的气韵之美充分表达出来,让人们感受到竹子蕴含的潇洒飘逸的精神魅力。
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将传统文化中的气韵之美融入其中,同时借鉴美学艺术,使意象画的意、象等形态更加鲜明地表达出来,将形作为创作的本质,使形态在外形和内形方面,均能展现出贴近现实的特点,并且通过绘画创作,已经高于现实,让人们在欣赏中国画的过程中,会将自己的思想积极地贴近作者思想,以便深入了解作者创作画的心路历程。赵无极创作的意象画,具有丰富的气韵之美,无论从造型以及精神,都能传递出气韵之美。赵无极的作品具有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特点,将传统绘画内涵与西方画巧妙地融合,不仅充分体现出作者心灵和外化状态,还能为人们展现出气势磅礴的气韵之美,从而陶冶人们的情操,通过意象画抒发自己的情感。在中国意象画创作过程中,吴冠中将气韵之美上升至美学领域,以画的方式将山水淡雅、闲情逸致的思想生动地表达出来,并通过不同的形式、色彩以及结构安排,使画面更加生动,充分体现出自然和谐发展之美,让人们感受到自然生机盎然的精神魅力。洪凌在意象画创作过程中,借鉴水墨画的方法,将画的色彩作为点缀空间的元素,以山水为基础,将色彩元素与山水基础相互融合,使画内容蕴含强劲的气韵之美,并且在画面表达方面,体现出诗画之境、托物言志的特点,在不同的意境中感受到蕴含的气韵之美,从而强化意象画的艺术性和美学性。
综上所述,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历经不同的时期,使西方画与本身具有差异性特点。中国画更关注意象之美,将意象之美作为衡量中国画价值的标准,并且遵循老庄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使中国画创作以及内容更加追求本质,在创作方法以及构图方面,充分体现出中国意象画的气韵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