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师范学院 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471934)
众所周知,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在中国优秀传文化中,山水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从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风骨到唐代的富丽堂皇,从宋代的清新淡雅再到明清时代的炉火纯青,众多艺术创作者在白纸上留下了极具艺术魅力的图景和文化诗篇。中国山水画不仅凝聚着传统绘画的精髓,还有效承载着东方艺术情怀和审美观念,能够让人身临其境,切身体会着画中美妙的意境美。中国山水画中的意境给予了观赏者无限的想象空间,能够最大程度满足他们对于从崇高意境的追求。
中国山水画描写对象主要包括了各种自然景观,像人们生活中常见到的山、水以及山水中的人、物,中国山水画不仅具备了传统诗歌中蕴含的人文精神,还向人们充分展示了东方文化艺术魅力。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类型中的重要一种,从某种程度来说山水画可以被人当做成一种符号艺术和形式,其与《周易》中的八卦符号绘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山水画创作中所蕴含的意境美是创作者自身真实生活经历与自然感受领悟,并通过科学运用传统艺术创作手法将其有效呈现出来。中华民族发展现至今涌现了众多极具才华的画家,他们将点滴笔墨转化成一个个富有浓厚气韵、饱满形神的物质形象1,在有限的空间白纸上描绘着无尽意蕴的美丽自然风景,给人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切身体验其中创作者蕴含的丰富情感。就如西汉初期辞赋家严忌在《沧浪诗话》中说道的一样:“言有尽而意无穷”。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中,艺术家往往会通过采用“借物抒情”的方式去科学营造出美妙的意境,他们将个人生活理解观念融入到对外在物象的艺术加工活动中,从而赋予山水画作品新的生命力。在中国画山水意境中,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画家利用线条向人们传递出来的生命感、节奏感以及运动感,观赏者能够从画中感受到创作者笔法的无穷变化,倘若没有线条带来的神韵和气韵,也将不存在任何的意境营造。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在艺术领域发展中都有着“书画同源”的一种说法,因此无数文人骚客在传统山水画创作中都会努力追求着诗意般的美妙境界。从魏晋南北朝形成山水画体系时,其就与传统诗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诗歌与绘画创作的融合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核心特征。任何中国山水画作品所营造出的意境美都离不开诗意美,古代文人骚客他们不仅擅长于诗歌创作,同样热衷于借用绘画创作表达自身丰富的情感,因此他们在山水画创作中会融入更多的诗意之美,从而给观赏者带来一种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感觉。当中国山水画发展至唐宋较为成熟时期时,越来越的文人画家开始在山水画创作中进行题诗,这样一方面能够赋予山水画作品诗词文化的韵致,另一方面则能够充分表达出绘画创作者的个人思想感情,促使观赏者能够在自然景观画面下品味诗词浓郁韵味,不觉沉醉其中。就比如,在南宗山水画始祖王维创作的山水画作品《江干雪霁图》中,画面上有着连绵不断的群山,小船在广阔的大江上缓缓行驶,水天空濛一片,四周白茫茫的雪与肃穆的山有效营造出了一种宁静的氛围,向人们传递出了一种幽深淡泊的诗意境界。又比如在宋代著名画家马远创作的《寒江独钓》作品中,一叶小小扁舟浮于冷清的江水之上,一个渔翁独坐小舟之上,周围寒冷的气候环境下突出了空旷而萧条的意境之美,同时也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经典名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2。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审美特征角度来看,山水画创作与诗词创作是不能分开欣赏的,创作者通过将绘画与诗词创作有机结合在一起,两者之间融合营造出来的意境美能够给观赏者带来亦诗亦画的体验感受。
空灵之美同样是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重要突出表现之一,这一点与传统道家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古代文人骚客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中会特别注意对空白自然景物同画面主体之间的层次优化处理,将现实自然景物进行渲染描绘,这样就能够向人们展现出一种自然空灵之美。就如传统道家思想文化一样,其认为自然界存在的万物与人类一样是具有一定灵气的,同样是有生命价值的。画家通过利用笔墨描绘自然山水,能够赋予其生命活力,同时有效增添画面的丰富趣味,营造出更为饱满美妙的深远意境。一旦山水画创作中缺乏空灵之美,那么将会导致该部作品缺乏一定的艺术感染力,会给人一种死气沉沉、空白无力的感觉,难以成为经典之作。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通常是采用“虚实交融”描绘手法表现出来的,其中“虚”指的是自然界中的云雾、天空、水汽以及河流等景观景象,这些景象都是以空白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在山水画中“虚”并不是空洞无力的,其经过创作者的巧妙设计成为一种艺术化的留白,从而能够发挥出一定的美学功能,科学有效营造出具有空灵之美的艺术观感,同时也为山水画意境美传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中国古代山水画家都是受到过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他们在山水画创作中能够体现出人们精神之美,就比如儒家思想文化中的仁义之道、道家思想文化中的清静无为等。不同朝代的文人骚客在山水画创作过程中均会采用借物抒情的方式,将自身丰富思想情感寄托于山水之中,抒发情志与云雾之上。在古代画家创作的山水画中他们描绘塑造出的自然景物像人一样具有喜怒哀乐,它们时而静若处子、时而生动活泼,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3,人文之美促使中国山水画中的意境得到了进一步升华。就比如,在晋朝画家戴逵创作的山水画作品《吴中溪山邑居图》中,戴逵真实描绘了浙江一带的生活写照,并且充分体现出了画家戴逵“向往山林”的隐逸情怀,赋予了山水画中一种人文精神,而这种人文精神是与儒家代表人物控制的山水比德思想相契合的。又比如,在范宽创作的《雪景寒林图》中,给人营造出了一种场面壮观却又静的出奇的意境画,水面和树不再有任何动感,天地之间皑皑白雪相互映射出了虚幻的冷光,当人们沉醉中这种虚静恬淡的意境之中就会感到身心的放松,并领悟感受到“天地之道、圣人之德”。
与西方艺术绘画不同,我国传统绘画的侧重点在于情感与表现,而不是单单对客观自然事物的再现描绘。中国山水画强调的是“神似”,也就是在追求物体真实形态以外,还需赋予一种精神文化,这样一来就能够促使画面蕴藏丰富情感和内涵。形神兼备是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重要特征体现,创作者通过将形态与神韵有机结合在一起,能够让绘画作品艺术价值得到进一步升华。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认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在绘画创作中如果创作者只是盲目追究形态的真实性,忽视了物体神韵的打造,就会造成创作陷入俗套。古代画家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中会采用变形描绘手法,这是属于一种主观的艺术创造,其意义在于让山水画面具备“神似传情”的艺术效果4。形神兼备是优秀山水画作品创作的重要内容,任何创作者在创作中国山水画时都必须注重对自然景物的外形与神韵描绘,确保能够赋予画面独特的个性和灵魂,将自身丰富情感和思想观念融入到对自然景物艺术化处理中,这样就能够实现对山水画意境美深化表达的目的。
综上所述,意境之美是中国山水画中最富民族特色的一种审美标准,其不仅是社会受众群体对绘画艺术的欣赏原则,同时也是艺术画家的基本创作原则。现代艺术画家要想创作出一幅优秀的中国山水画作品,就必须注重灵活运用虚实相生的描绘手法,科学有效赋予自然景物的生命灵性,从而营造出画面的空灵之美。中国山水画创作还强调形神兼备,创作者在景物外观真实描绘的同时,还需要进行艺术深度加工处理,促使画面能够富有神韵,体现出山水画的意境美。
注释:
1.阴力溥.浅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J].艺术教育,2015,17(10):25-27.
2.卢国斌,李云莉.中国山水画意境美之探析[J].大众文艺,2018,09(03):54-56.
3.蒲子君.探究中国山水画的构图艺术[J].美与时代(中),2017,713(08):59-60.
4.赖晓迪.浅析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J].美术教育研究,2018,14(06):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