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叶开
前几天一位妈妈给我发来十几张图,说是某作文机构教孩子写的套路作文。
机构不愧为机构,套路确实是满满的。如果我是普通家长,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也可能会下意识点赞,甚至由衷赞叹。
这些套路作文,被分成了几大类:校园、妈妈、动物、老师、旅行、卧室。先来两只动物:
《我心爱的小猫咪》:一副矫健的身躯,一身柔软的绒毛,一双灵动的眼睛,一条刷子似的舌头,组成了我心爱的小猫咪。
《小兔子》:一身雪白的皮毛,两只红彤彤的大眼睛,加上那竖起来的大耳朵,还有一个三瓣形的小嘴唇,和露在外面的两颗大门牙,形成了机灵可爱的小兔子。
这篇《小兔子》得到机构老师高度赞扬:“名词拆分细致,修饰词丰富,小兔子的形象跃然纸上,描写成功,开头夺目!”看来这就是范文了。再来两个妈妈:
《我的妈妈》:一张慈爱的脸蛋,一双明亮的眼睛,一个轻柔温暖的拥抱,一个美丽温柔的微笑,她与我有许多美好回忆。她就是我可爱的妈妈。
《爱唠叨的妈妈》:一张唠叨的嘴巴,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一头乌黑的长发,一张欣慰的笑脸,组成了妈妈在我心中最难忘的画面。
第二篇《爱唠叨的妈妈》获得机构老师盛赞:“名词拆分得很细致,修饰词丰富,妈妈的形象跃然纸上,描写成功,开头夺目!”下面是三座校园:
《我的校园》:一棵棵大树,一朵朵鲜花,一声声欢笑,这就是我们美丽的校园。
《我们美丽的校园》:一排排大树,一簇簇鲜花,一声声悦耳的朗读声,这就是我们美丽的校园。
《我美丽的学校》:一排排高大挺拔的柳树挥动着枝条向我们招手。一条笔直干净的甬路直通教学楼。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这就是我美丽的学校。
最后这篇《我美丽的学校》被老师大加夸奖:“选用高级词汇,搭配有个性,名词开头用法完全正确”。
拜读了这些写校园、妈妈、小动物的套路作文和机构老师的评点,可以看出老师很喜欢“高级词汇”,十分鼓励“修饰词丰富”,对“名词拆分得很细致”大加赞扬。
本来不知道哪些词汇是高级的,哪些词汇是低级的。再看机构老师画的红色波浪线,高级词汇大概是:会招手的柳树,笔直干净的甬路,鲜艳的……迎风飘扬。
由此推测,校园类的第一篇可以各塞进一个形容词,而修改为:“一棵棵高耸入云的大树,一朵朵鲜艳夺目的鲜花,一声声爽朗快乐的欢笑,这就是我们美丽的校园。”
这样,一下子就有三个“高级词汇”了,大赞!太容易了!我太棒了!
下面两篇范文的孩子,比较能揣摩“圣意”,于是都在量词“一”什么的后面,加上了形容词,果然得到了机构老师的好评。
《卧室》:一张舒适的小床,一个装满衣服的柜子,一个供我学习的书桌,一盏在黑暗时带给我光明的台灯,这就构成了我温馨的卧室,我非常喜欢我的卧室!
《旅行》:一阵阵温暖的春风,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一个沉甸甸的旅行包,一顶帅气的遮阳帽,我们又开始了一次新的旅行。
从头到尾再读一遍这些套路范文,我非常惊讶地发现,机构老师大爱“一”,好多“一”啊!全都是“一”什么什么的组合,简直可以说是“一言以蔽之”。
机构老师难道都是修仙成功人士,深得《老子》名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精髓?
你看,什么题目,都能“一言以蔽之”。
无论妈妈、兔子还是小猫咪,都能把五官拆成“一”什么什么,然后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
继续分析下去,我就要笑场了。
我的朋友圈里有全国各地的资深语文老师,有中考、高考的语文命题组和阅卷组的资深专家,恳请你们来评价一下,这些就是你们将要打满分、给高分的优质作文吗?
请各位嘉宾亮底板!
如果这些套路作文真能打高分,那么语文教师就可以下岗了,语文课也可以取消了。
为什么呢?假设这些就是高分作文模板,证明你们的语文课没什么营养,你们的教学“小伎俩”被机构“一言以蔽之”了,你们的教学经验是被作文机构牵着鼻子在转圈圈。
如果这些套路作文是对的,那就证明语文课含金量很低,语文老师存在价值十分可疑。由此推知,语文课可以取消了,语文教师可以下岗了。
这门课程的教与学,交给作文机构就好了。
学生们反而可以有更多时间去刷“数理化外”的题。同时,学校和纳税人可以省下大笔经费,家长可以少交点学费。双赢乃至三赢,何乐不为?
再深入思考这个问题,发现确实是严重的问题。
作为母语学习重中之重的语文课,综合了语言运用、经典作品学习、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激发等人生所需的各个重要能力,竟然可以被作文机构简单地拆解为“好词好句”,并且统一为“一言以蔽之”?
作为语文老师,如果作文真的可以如此简单地被套路,语文学习可以如此“一言以蔽之”,那么,不应该惭愧吗?
我个人自然不认为语文是如此简单的,也不认为语文教师是如此之简单。所以,我希望语文老师能来认真探讨套路作文如何评价的问题,深入阐发中文母语学习的重要性。
如果《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词汇可以分门别类,挑选出“高级词汇”,留下“低级词汇”,那么,这个世界上也不需要词典了,挑选几百个“高级词汇”,编一个“高级词汇手册”即可。这是真正的舍本逐末,是得了芝麻,丢了西瓜。
如果阅读课、写作课能简单地拆解成如此低级的“套路”,那么,语文课确实可以取消了,语文教师真的可以下岗了。
假设我提出“语文教师下岗,语文课取消”这个口号,占个山头“振臂高呼”,全国语文教师大概99%都要跟我急了。
容我稍加自吹一下下:我的朋友圈里,有两三千高级语文教师、特级语文教师、语文名师、各大名校校长,还有各地的命题组、阅卷组资深专家,甚至还有不少教委的领导层。我这么嚷嚷,你们大概也会跟我闹翻脸,认同拉黑吧?
然而,我内心里是不愿意得罪你们的,也不愿意被你们拉黑的。
我担心的是,语文老师如果不好好反思,本应是中小学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语文课,会沦落为“鸡肋”,以至垃圾化了。
而维护“语文课”尊严的重任,自然落在语文老师的肩膀上。
如何维护“语文课”的尊严?
首先要证明:套路作文只会流于平庸,高分作文是有独创性的。
我曾在朋友圈发过一段文字批评“套路作文”,上海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周宏教授在下面留言回复说:“开兄放心,一定不让他们得逞!”过了一会儿,又留言说:“抱歉,气得我写了个错别字,逞。”
周宏教授担任上海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多年,在《文汇报》等报纸杂志上多次撰文批判套路作文、套题作文现象,并明确地指出,这类套路作文最多及格,不可能得高分。
什么作文可以得高分?高分作文的基本标准:真情实感,准确自然。
只有运用准确自然的语言,表达了真情实感,同时观点鲜明、逻辑合理、说理充分的作文,才会得到高分。
近几年来,我曾邀请一些跟我学习阅读和写作的小学生写高考同题作文,发在“叶开的魔法语文”公众号上。周宏教授多次点赞,有些还具体地点评说“A 类,优等。”
为什么小学生写高考作文,竟然可以得高分呢?
我归纳一下,原因有三:
1.准确自然,生动有趣。语言的运用能力。
2.构思独特,有独创性。文章的构思能力。
3.逻辑合理,说理充分。批判性思维能力。
具备这三个核心能力,应试作文如果不离题,观点不特别褊狭,基本上都会拿高分。
作为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周宏教授的观点很有代表性,也非常重要。然而传播不广,很多家长和老师也不够重视,缺乏认知。
这实际上是中小学作文教学和高考作文评判标准错位的严重问题,然而,在语文界也一直缺乏足够的思考。
基础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考上大学,而跨过这道门槛最重要的指标,是写作能力。
为何不是背诵能力,为何不是刷题能力,而是写作能力?
认真分析高考现状,我们这些过来人都深知,应试也需要智慧的。真正的应试智慧,不仅仅是埋头刷题,而是提高学习效率。
要真正提高学习效率,就要区分高效率学习和低效率学习。
每一个考生面对数万“劲敌”,人人擅长“死记硬背”这门神功。你背诵的诗词歌赋,人人滚瓜烂熟;你熟悉的知识点,人人都熟悉。考试时这些“死记硬背”的知识属于“硬分数”,你的“敌手”们大都能轻松揽怀。至于具有测不准效应的“阅读理解”题,无论你怎么刷题,刷得头发和皮肤都白生生的,与那些不怎么刷题的考生一样,正确率在60-70%左右,超级刷题神,运气好可达到80-90%,大概比前者多3—5 分。
这个分差看着可怕,是北大和东大的差别。
但再深入思考,综合评价会发现,假设高中三年一直在刷“阅读理解”,每天一小时,综合时间超过一千小时以上。而如此巨大的时间付出和精力付出,还要加上发挥超常、运气超好,才可能比竞争对手多3—5 分。这是事倍功半,得不偿失的。是播下龙种,收获跳蚤。
从语文科角度来看这并非高明的应试技巧。
高明的、有智慧的应试者,要看清主战场,真正的“拉分”项是作文成绩。
按照高考阅卷组组长周宏教授给出的评分指导,套路作文通常是在及格线上下,即60—65 分。
高考作文占70 分,可估算一下:
一篇套路作文,缺乏构思,观点普通,堆砌词句,平平庸庸。打及格分,合42 分。
一篇独创作文,构思巧妙,观点独特,逻辑清晰,说理充分,评95 分,合66.5 分。
一篇优秀作文,观点清晰,构思独特,逻辑合理,语言准确,得80 分,折算56 分。
前面的平均估算,不算极少数的满分作文。
各位一眼就能看出:作文是真正的“拉分”项。独创作文和套路作文得分差距之大,宛如清华和蓝翔之间的鸿沟,也是985 和二本之间的差异。虽然二本出过马云、马化腾,蓝翔也出了唐国强(呵呵),但我们说的是普遍性,而非少数的外星人。
周宏教授曾在朋友圈中讽刺有些老师猜命题者心理,开玩笑说要猜为何不猜阅卷者心理呢?命题与阅卷是完全不同的两班人马,阅卷老师才是给分数的“煞神”啊。
因此,高考阅卷组组长的评判标准,对考生的命运是至关重要的。
语文老师只喜欢“好词好句”,写作文只认定“套路”,多运用“高级词汇”就能得高分?这些说法,只能说有一点道理,但是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掌握了套路作文,并不一定能自如地应付小升初、中考和高考作文。
机构老师并非命题专家,亦非阅卷老师,他们只是“猜测”专家。
死记硬背的题目可以猜测加分,但作文无法猜测提高。就算你猜对了题目,依靠套路作文最高也只能是得“平均分”,无法脱颖而出。
套用《大话西游》里紫霞仙子的临终大彻大悟说:你猜中了题目,却猜不中结果。
那么问题就来了:假设一名家长对作文的要求不高,孩子只要混个中下游得个平均分就行,那么套路作文也是适合你的。但要玩套路想脱颖而出,那真是比登天还难。
如果仅仅是想混个中下游得个平均分,那么何必去作文机构浪费钱呢?跟着学校里的语文教师学就可以了。
你们的语文老师都是科班出身,毕业于各大高校的中文系。如果仅仅是套路作文,普通的语文老师都擅长,比多数机构教师更擅长。
无论水平高还是低,是不是擅长写作,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基本的阅读和批改能力,还是有的。读到一篇好作文,大多是能看出来的。大部分老师,都有足够的职业道德,不会明明看到一篇好文章,非要变态地给你一个不及格。
这种状况,在学校平时的作业里,可能发生,但不太会在高考阅卷时发生。
高考阅卷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批改作文都是两个老师交叉批改,综合评分的。假设某篇文章两个阅卷老师之间分数相差过大,产生了争议,阅卷组负责人会介入,慎重地进行批改。很多机构老师从未有过阅卷经验,包括很多语文老师也是想当然,几乎是诬蔑地传各种不实消息,把阅卷场看成了大菜场,把阅卷老师渲染成不负责任的杀手。高考作文的阅卷程序足够严格,也足够合理。一位考生写出了一篇观点鲜明、构思独特、说理充分、语言运用自然准确的好文章,绝对不会被阅卷老师有意忽略,而惨遭不测。如果真的如此,这位阅卷老师恐怕反而会惨遭不测了。
前些天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怎么做到像曹操那样眼皮不眨地撒谎》,武汉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张松多校长读了之后,给我发了一个消息:“有些人常常调侃作家写的文章被阅卷老师判不及格,我不太清楚是什么样的文章。但我知道,您这样的文章让谁去判,都一定会是满分,这个应该没有异议。当然是指在北京高考阅卷环境里。”
在这一节的末尾把张松多校长请出来,不仅是为了给我的老脸贴金,也因为我们是志趣相投的好友,还因为他是语文名师,是能写文章的少数派语文老师。他多年来一直参加北京高考语文阅卷的工作,他的判断标准有很大的代表性。
可能会有读者钻牛角尖,说你认识的只是上海和北京的阅卷老师,其他省、市、自治区就不一定了。那你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虽然各地会有一定的差异,不同教授之间个性、学识和认知略有不同,但在语文阅卷的专业评判要求上是基本一致的。而且,就像你我有一个私人朋友圈一样,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们,也有一个私人朋友圈。虽然各有个性,各有成就,但对好文章的基本认知,不会有本质的差异。
网络上流传的所谓“满分作文”“零分作文”,大多数是教育机构杜撰的,阅卷老师有阅卷纪律,不会也不能随便把高考作文流出来。
套路作文是提供“样板”重复训练,无意义地重复叠加,而缺乏真正质变效应。这种枯燥乏味而不开发心智的反复训练,只会减弱写作兴趣,也难以培养孩子的独特思维能力。
有很多家长问我,孩子四五年级了,写几百字的作文都要憋半天,写出来也是干巴巴的。
这问题其实可以用来反问我们自己:孩子领回来的这个作文题丢给你,你能愉快地、顺畅地、一气呵成地写出一篇好文章?
不用打赌也知道你大概不行,家长中的少数专业人士除外。
我这么资深的写作专家,也不一定行(一般没问题)。
从真正提高写作能力的角度来看,要学会区分作文和写作,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
作文是迎合老师的要求,满足他们的评判模式。
写作是表达自己的观点,创造独特的精神世界。
前者是 “低维写作”,后者是 “高维写作”。
一个孩子如果经过3-5 年深阅读和创造性写作的训练,在五至七年级这种岁数,轻松就能写出一篇万字长文,甚至几万字长文,在写作文时,他们只要人格分裂一下迎合应试的要求而进行“降维打击”,写个几百字作文基本都是一蹴而就。如果观点鲜明,说理清晰,不离题,拿高分是轻而易举的。
这几年有很多小学生跟我学习写作,坚持两三年学下来,现在都是班级、年级、学校里的写作大神。一个七年级的女孩子梅落南山告诉我,一次考试之后,她的语文老师说:“其他同学只能仰望一下,这种水平你们是不可能达到的。”
写作能力真正提升,不说应付考试作文轻而易举,在迎接中考的关键时刻还可以腾出时间来刷其他学科。
写作能力的提升需要积累,不能临时抱佛脚。
但是其他学科,大多可以“临阵磨枪,不快也光”。
在临考前几个月,语文科可算是一场大型战役中已被歼灭的“敌部”,写作能力强的同学,不用派生力军去攻坚了,只需维持部队和后勤人员打扫战场——比如,检查并背诵尚未掌握的古诗词、古文,并强化一些死知识。
而其他同学: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还在背作文!
问题是,背作文没用啊。套路作文是平庸的,只能得平均分。套题作文被发现,是百分之百的零分。
语文科的死知识,只在考试时有点用,对你未来的人生毫无用处。就像一次性湿巾纸,用过就可以扔了。从考试技巧上来说,不要一生都死记硬背而浪费大好的光阴,死知识临时突击效果最佳,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给初、小学生讲课,发现阅读和写作最重要阶段是三至八年级,重中之重是四至六年级。
一个孩子要真正培固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写作能力,要严格挑选有营养价值的优秀作品来深阅读,并同步进行有针对性的激发写作训练,才能有效累积,最终发生质变效应。
深阅读和激发型写作同步训练,不能追求速成速效吃肥猪灵,需要2—3 年时间切实有效地积累,才能有明显的效果。如果急功近利,最终会一无所获。
不建议太早,一二年级的学生,跟着学校老师的进度,认认字,回家亲子读读好书,就可以了。腾出时间来多玩玩,多运动,多吃多喝多睡觉,为以后“拼刺刀”打基础——虽然我不主张“拼刺刀”。
再晚,八年级之后,孩子定形了,就太难了。
简单地说,三四年级是积累期;五六年级是激发期;七八年级是花发期。
中小学教育有结构性缺陷,年级越高,刷题越严重,孩子可支配时间越少。因此四至六年级最合适深阅读和激发型写作训练。这是孩子学习写作,培养阅读习惯的黄金期。这个黄金期过去了,就过去了,再也回不来了。孩子们升到初中,尤其是初中高年级后,不可避免地陷入了题海战役中、每天无穷无尽的作业中,一直到深夜都做不完,几乎没有任何的阅读时间。到了高中,时间不知道去哪儿了,每天忙得头昏脑涨。
抓住四至六年级这段黄金期很重要。很多孩子错过了,后面再补很难。
在这个黄金期的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是:阅读与作文。
从学科定位和概念再定义角度,还可以把“语文学习”升级为“中文母语学习”,“阅读”升级为“深阅读”,“作文”升级为“写作”。
在这个学习的黄金期,如果能阅读200—300 本优秀作品,并同步进行激发型写作训练,孩子们会打下坚实的写作基础。
这种超越同龄人的良好写作能力,会让他们在初中和高中阶段节省下大量时间,匀给刷“数理化外”。
对于中小学生的十二年学习生涯,我曾做过一个划分:
6—10 岁为“幻想期”,这个时期的孩子还不能有效地区分真实与虚构,适合阅读幻想类、动物类的作品,进行幻想写作训练。
11—14 岁为“探索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充满好奇心,正在探索人生边界,认识两性差别,适合阅读探索类、冒险类、成长类、科幻类作品,进行幻想写作训练。
15—18 岁为“逻辑期”,这个时期的孩子能有效区分真实与虚假,开始形成自我认同感,精神特质在这个时期成型。适合阅读历史、哲学、人文社科、科幻小说、科普作品等,进行说理写作训练。
中文有自己的独特优势。
一个孩子上完二年级,就可以读大部头作品了。如果家长能以更远、更广的视野来看待成长,有效管理时间,孩子在3—5 年内阅读200—300—500 本优秀作品,是可以实现的。“200—300—500”,前者是最低要求,后者是较高要求。超级孩子读1000 本也不在话下。
在幻想期和探索期学习写作,除了阅读积累外,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激发表达乐趣;
2.训练良好语感;
3.拓展创想思维。
小孩子天性爱幻想,喜欢虚构,要允许他们通过虚构写作的方式,激发写作的兴趣。写得高兴了,话就多了,语言就丰富了——什么“好词好句”“高级语言”,都可以随手拈来。有效写作训练多了,语言运用更得心应手了,就会发展出独特的语感。
语感,是写作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这种语感,如同学习音乐时的乐感、学习游泳时的水感、学习打球时的球感。而语感更加抽象,更进一级,是人类文明中最高级的能力,很难简单规范,普通家长和语文老师不太容易注意到它的存在。这就像我们一刻也离不开空气,但平时很少注意到空气的存在一样。
打球的球感,是身体和感官的协调能力,长期训练而产生的独特敏锐。感官与身体的能力相对具象,容易说清楚,也容易听明白。
因此,无论是多么资深的球迷,看了二十年三十年英超,也不敢说拿起一个足球就能上场拼杀,正常人都知道观众和球员的差别,你不仅缺乏足够的体能,还缺乏适当的球感。
专业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积累和球感的养成,要从六、七岁就开始。德国的文化与教育部门,在成长理念中,强调12 岁以下的孩子处于“身体探索期”。小孩子通过大量的运动,可以感知自己身体的边界。他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能不能过一个独木桥,能不能跳过一块石头。
12 岁之前,也是体育运动界业余选手和专业选手的分割线,过了这个时期,无论你怎么练,都只能是一个很不错的业余选手。
要成为一名钢琴家,从五六岁就要开始学习。超过了这个期限,一个人的手指、手感、身体的乐感期,都会渐渐消失了。
长大了不是不能学钢琴,而是只能做业余爱好者。
说到球感、乐感,都比较容易沟通,明白。但说语感,就非常难。
语感,是更难捉摸的东西。大部分人不知道语感,也不懂语感。
有些人会有这种敏感:有句话在你心里久久难忘,如一朵花开在树梢。
语言与语感,可以比作空气与空气质量。
语感只能在大量的、长时间的写作过程中逐渐感悟,而慢慢获得。
语感就是那种,一个词出来,你就知道有没有,到不到,独特不独特,准确与否,叫“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没有”。
一个精准的表达,对于作家来说至关重要。
一个好句子,能够调动读者的独特感受,引发强烈的共鸣。
这种精妙表达,能激发读者的切身感受,而融入群体经验中,被带入之前从未到过的边界。
写作的本质,就是:准确地表达。
2020 年5 月22 日于多伦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