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吴言
上次应《名作欣赏》之约访谈刘慈欣是在2015 年,他获得雨果奖之后。五年过去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在搭载科技的快车后,呈现加速度趋势,五年中发生的变化超过以往的十年,给人今非昔比,甚至天翻地覆之感。随着科技氛围的增加,刘慈欣的热度持续攀升,特别是去年《流浪地球》热映之后。那时就想做一次访谈,但在电影上映期间他不能接受其他媒体采访,所以没能实现。今年因为有些话题要交流,疫情缓和的四月中旬和朋友一起去了阳泉。这座小中型城市治理得不错,主街道干净整洁,路两旁春花灿烂,一树树的粉和黄。在这里他没什么名人效应,可以享受一份属于普通人的平静生活。从这座小城,他不断地走向外面的世界,足迹遍布世界各地,甚至抵达了南极,科幻世界中那种自由在他的现实生活中很自然地落地。这次见面大家就是聊天,聊科幻,聊文学。回来后我把一些有价值的话题整理出来时,他感到有些意外。所以这是一次迟来的访谈,也是有现场的访谈,之后又补充了几个问题。
——吴言
吴言(以下简称“吴”)
:看你的电子版原稿,发现中短篇小说是有好几个系列的,比如“我们的田野系列”“末日系列”等。《中国太阳》是不是属于“我们的田野系列”?“末日系列”三部曲看到的两篇是《流浪地球》和《微纪元》,第三部是不是《吞食者》?刘慈欣(以下简称“刘”)
:《中国太阳》不属于“我们的田野系列”,这个系列只写了《乡村教师》,当时是受美国的一个科幻作家西马克启发,他写了很多农村题材的科幻。《吞食者》不是“末日系列”的,那个系列是写太阳灾变的,当时有六七篇完整的构思,但后面的都没写。还想写一个“人民战争系列”,最后也没有写。吴
:《全频带阻塞干扰》是不是属于“人民战争系列”?“大艺术系列”是比较完整的,写了三篇。刘:
《全频带阻塞干扰》还不属于这个系列,“人民战争”是指老百姓的战争。“大艺术系列”实际有六篇的构思,除了写文学的《诗云》、写音乐家的《欢乐颂》、写冰雕艺术的《梦之海》,这些完成了,原先还想写一个绘画的、一个戏剧的,最后都没写。吴:
现在也可以写出来么,有的读者很喜欢“大艺术系列”,为什么不继续写下去?刘
:(摇头)质量不行,你自己都觉得没信心,写出来读者肯定不喜欢。只要拿出来发表的,都是我自己觉得很满意的,觉得平平淡淡的,我不会拿出来发表。所以我作废的东西比较多,我的这种写法,基础就是那个核心的构思,那个不行再改也不行。它不像那种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的小说,写出来才知道好坏,我这种类型的科幻,写以前一说内核大家就知道大概了。吴:
1999 年你应邀第一次参加成都《科幻世界》组织的笔会,当时的主编阿来请来了《小说选刊》的编辑冯敏讲课,他建议要在科幻和文学之间取得平衡,是不是你此后就转向更加关注现实了?刘:
倒不是因为这个,以前科幻文学和主流文学像是两条平行线,相互之间没有太多的交流。后来主流文学中的一些有识之士,比如李敬泽,开始重视科幻,一下在《人民文学》(2012 年第3 期)上发了我四篇小说,这种待遇主流文学作家都很少有的,而且是四篇已经发过的小说。当时大家都十分吃惊,还有人质疑他。去年又发了王晋康的长篇《宇宙晶卵》。吴:
我觉得你2000 年后发的小说写得都特别好,小说的技巧你是怎么摸索出来的?刘:
我觉得写小说是一个人一个方法,都很不一样的。与其说是技巧,不如说是习惯。我的方法很简单,就是从一个创意、一个构思中挖掘故事资源,把它变成一个故事,所以就明显带有科幻迷色彩。吴:
科幻迷色彩是什么?刘:
科幻迷色彩就是把主要的关注点都投入到科幻方面,对文学方面的人物、文笔、结构关注得不够。我不是说这样好,我们只是把主要精力都花到科幻创意上了。而且还有个篇幅问题,等把你的科幻背景描写和创意写完后,留给你的容量就不多了。美国有个很著名的科幻评论家叫冈恩,他对科幻中的文学性有很精辟的一句话,他说主流文学的环境是确定的,是现实主义的,它不会变,人物是(可以)变化的,变化莫测,丰富多彩;科幻环境是陌生的,不断变化的,这时你必须把人物固定下来,两个全变的话,读者就抓不住任何根基。我开始对他这句话没有想通,后来仔细想,这句话极其精辟。我见过那样的科幻小说,环境是架空的、变幻莫测的、远离现实的,人物也是极其复杂的,这种作品是十分难读的。吴:
《沙丘》是不是属于这种作品?我读的时候非常难受,它写了很多心理活动。刘:《
沙丘》第一部还不属于这种,第二部《沙丘神帝》就属于这种。注重文学性的是后来新浪潮的一批作家,像奥尔迪斯。也不是说这样的作品不好。现实在变,世界设定在变,人也在变,人物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就很不稳定。这个说法很复杂,只有看作品才能体会。吴:
你很重视科幻小说的故事性,你是怎么找故事的?刘:
十分困难。科幻小说得有个好故事,有一个好故事其实比那些文学性、深刻性都难。吴:
科幻创意也困难,故事也困难,那这两个相遇在一起(就更困难了)。刘:
故事好点儿,故事比科幻创意要容易些,科幻创意十分困难,有可能五六年、十来年都找不到一个。即使有,最后你能不能从中间找到故事资源,这都是必要条件。这些条件达不到,趁早不要写。你写出来读者也不喜欢,你也不喜欢。而且人生有限,写一部长篇怎么也得两三年、三四年,不能都把时间浪费了,所以自己没有感觉就不要写。吴:
那你的科幻小说中那些科技素材主要从哪儿来?刘:
主要是感兴趣,也不是为了学习去阅读,就是看小说一样,很好奇,喜欢看。来源有各种渠道,网络、看书,还可能交几个科学家朋友。我喜欢跟搞技术的人交往,很愿意跟他们聊天。吴:
那你的科幻小说中那些现实部分的题材从哪儿来?刘:
我有部小说是描写能源系统的,按说我对能源系统是比较熟的。过了这么多年再回到能源系统,发现你并不了解,那个世界你进不去了。体验生活和生活体验是两码事。真正写他们的生活并不难,难的在于你写出来能打动人,能震撼人。它不是简单地把你的工作写得真实,它得让人(觉得)好看,这个是最难的。除非特别了解他,知道他面临的困境,你才能写出来。有一本科幻小说我印象特别深,卡尔·萨根写的《接触》,每个科幻小说都会写科学家,写研究人员,只有这本小说里写的研究人员比较真实,他面临的困境,他面临的难处,他取得突破时的那个悬念,因为卡尔·萨根本身就是个科学家,而且写的就是他的专业,所以写得很真实。吴:
今年元旦过后,发生了美国无人机定点清除伊朗革命卫队将领苏莱曼尼的事件,大家觉得很科幻,正好看到《三体》第二部《黑暗森林》里有一个几乎一模一样的情节,十年前你是怎么想到这种方式的?刘:
无人机搞暗杀早就有,不是我想出来的,有人在乌克兰就做过一次,没有成功。这不是什么特别有创意的方法,十年前是没有实际做的,但那么想的人多的是。比较有创意的暗杀方法,不是我的首创,像《三体》(第二部中暗杀罗辑的)中的基因导弹,让大家广泛传染上某个病,就它是致命的。科幻是需要创意的文学。吴:
我觉得你还是比较喜欢文学性强的作品,你推荐的一个书单里有布拉德伯里的《火星编年史》,但没有阿西莫夫的。刘:
布拉德伯里的作品文学性比较强,他是科幻作家中为数不多的在美国获得过文学奖的。吴:
你推荐的阿瑟·克拉克的《2001 太空漫游》,我感觉跟经典文学差不多。你推荐的奥威尔《1984》也不错。刘:
《1984》在文学评论界地位不显著,在政治学界、社会学界很受重视。比较注重文学性的是冯尼古特、品钦,还有写《蝇王》的戈尔丁,但他们的作品通常被当作主流文学作品,而不是科幻小说。吴:
我觉得文学评论对你的定位还是有引导作用的,你怎么看现在的科幻文学评论?刘:
现在国内的科幻评论分两拨,一拨还是用主流文学的话语体系评论科幻,另一拨是专门研究科幻的,是从科幻角度评价科幻。文学评论现在挺繁荣的,包括各个专业的。我们这种大众文学,读者评论对我们影响很大。文学评论有它的价值,(这个)价值不在于指导写作,有一句话是,科学规律发现出来是让人们去遵守的,文学规律发现出来是让人们去打破的。吴:
好多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在写作上都或多或少受到获奖的影响,莫言时隔五年后才又有新作。获得“雨果奖”对你影响大不大?你本来就是对作品要求很高的人,再写时是不是无形中要求更高了?会不会更有压力了?刘:
获奖对我的影响不大,我长时间没有作品,不是因为获奖的原因。吴:
你在2007 年的《中国科幻小说年选》前言里说,中国科幻最遗憾的还有少儿科幻的低迷。上次在成都的科幻大会上,见到很多少儿科幻作家,随着各大奖项的设立,少儿科幻是不是已经繁荣起来了?毕竟儿童文学市场是很繁荣的。刘:
国内少儿科幻谈不上繁荣,从事这方面体裁创作的作家比较少,作品数量不多,有市场和有影响力的更少。吴:
在这篇前言里,你说到中国科幻最遗憾的是科普型科幻的消失,十几年过去了,现在这方面情况有没有好转?刘:
没有,现在仍然很难看到科普型的科幻作品。吴:
前些时候看了一部非常有趣的科普书籍,曹天元写的《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它就像有趣的文学作品一样,能让人一直读下去。不过这本书是十几年前写的,现在国内的科普创作怎么样?刘:
这本书确实很优秀,把科学探索的历程写得引人入胜,这还不是说像科幻小说一样引人入胜,它的一些魅力是科幻小说所没有的,因为科幻小说不可能那样精确细致地描写科学。至于国内现在科普创作的情况,我不是太了解,只是知道现在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进入了科普创作领域,这对于科普是一个巨大的推动。我一直认为,真正好的科普作品只能是由相关领域的科学家来创作,但现在国内也存在一些困难,比如科学家精力有限,而科普作品一般无法算作学术论文或成果,难以给职称和学术成就加分。吴:
你说过奇幻已经超越了科幻,从国外来看,隔几年就能出现一部风靡全球的奇幻作品,比如《魔戒》《哈利·波特》,还有《冰与火之歌》。我们国内奇幻还没有出现像《三体》这样畅销的作品,国内奇幻的现状是怎样的?刘:
国内的奇幻在市场规模上比科幻要大,但确实到现在为止有持续影响力的作品和作家还不多。但奇幻的读者群十分庞大,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奇幻文学创作一定会出现突破。吴:
你能读英文原著,也读了很多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但感觉你的文字并没有翻译腔。对于英文和中文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刘:
我读的也主要是科幻,中文科幻中的许多东西并没有中文的源头,本来就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所以感觉在科幻中英文和中文差别不是很大。吴:
愿意的话,能不能谈谈下一部作品?刘:
正在努力去写吧,想写与以前不太一样的题材,但要完成也需要时间。2020 年4 月1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