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继堂,于向东,梁淑娟,李桂娟
(1.喀左县畜牧技术推广站,辽宁 喀左 122300;2.喀左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 喀左 122300)
兔瘟在我国首次出现是在1984 年,之后很快在全国各个地区出现,发病率比较高,对养殖户的经济损失影响比较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升,兔瘟疫苗被研制,并且大量被应用,使兔瘟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但是仍然是危害养兔业发展的重要疾病之一。本文主要阐述了兔瘟的诊断和防控措施。
随着兔瘟疫苗的大范围应用和推广,我国已经很少发生大规模的兔瘟,但是仍然呈现地方流行性特点和零星发生的特点。主要是因为养殖场和养殖户对兔瘟不是很了解,没有按照国家的规定进行免疫接种,或者免疫接种不规范。此外,还有一些地区存在免疫密度低和抗体水平差的问题,从而导致兔瘟的散发性特点。
因为受到市场价格的影响,我国的肉兔产业经常出现发展不稳定的问题,有些比较小的养殖户不能采取科学的兔群管理模式,或者注射劣质的疫苗,从而导致兔瘟的多发。
一般情况下,两月龄以下的兔群不容易感染该病毒,而两月龄以上的成年兔和青年兔很容易感染该疾病。但是现阶段发病临床症状和诊断来看,出现还没有断奶的兔群感染该疾病,呈现发病日龄提前的现象。
对病死兔进行解剖可以发现,有些兔子的内脏器官出现充血和淤血等症状,但是急性死亡的病例的病理变化不明显,在肾脏、肺脏胸腺等部位有出血的症状。
因为在饲养管理过程中不能采取科学的饲养方式,养殖环境比较差,从而导致兔瘟经常和其他的疾病发生混合性感染的问题。兔瘟和球虫、兔瘟和大肠杆菌都能发生混合性感染,给预防和治疗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该疾病在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尤其在春季和冬季是高发季节。如果在自然条件下,只感染兔群,不会感染其他的动物。尤其是两月龄以上的青年兔容易感染该疾病,同时断奶前的仔兔也可能染病。该疾病发生的主要特点是传播速度快、病程较短,从养殖场出现第一只感染的兔子到最后一只感染兔子死亡的时间为十天,易感兔病死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
在发病的初期阶段,主要呈现急性型的特点。病死兔在死亡之前没有出现任何症状就突然死亡,同时鼻孔有鲜血和泡沫流出。随着病情的蔓延,发病兔的体温升高到41℃到42℃,有的病兔在死亡前出现短时兴奋和全身颤抖的现象。
兔瘟的主要特点是出现败血性症状,经过剖检发现病死兔的肺脏、气管和肾脏等等部位出现出血的症状。此外,肝脏和肾脏出现病变性坏死,但是有些病死兔可能不会出现明显的病理性变化。
结合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性变化能够做出初步的诊断,但是想要更好的确诊该疾病,就需要采取实验室诊断的方式,主要的实验室诊断方式有电镜检查、玻片凝集试验、免疫荧光技术等,比较常用的方式为血凝以及血凝抑制试验。
现阶段,该疾病没有特效的药物治疗,如果兔群发病的话,应该采取及时的隔离和消毒措施,对病死兔进行无害化处理,进行深埋或者焚烧,避免疾病的传播与蔓延。为了防治该疾病,可以选择使用兔瘟组织灭活苗,按照一定的比例给兔群接种,保证一兔一个针头,一般情况下,接种五天能够有效的抑制该疾病的传播和蔓延。或者按照兔子的体重采取皮下注射的方式,注射高免血清,每天一次即可,连续使用两天到三天。如果及时的话,能够很好的治疗该疾病。
兔瘟在1984 年进入我国,之后经过许多科研人员的努力成功研制出该疾病的组织灭活疫苗,对预防该疾病起到了显著的效果。为了提高预防的效果,应该加强日常的饲养管理,定期对兔群进行疫苗的注射,提高免疫的效果。现阶段,比较常见的疫苗已经被研制出来,兔瘟单苗、兔瘟- 巴氏杆菌二联苗能够起到比较好的效果。养殖户在选择疫苗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养殖场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疫苗免疫措施,选择可靠和质量稳定的疫苗。此外,在仔兔35 日龄到40 日龄时进行第一次免疫。采取颈部皮下注射的方式,之后60 日龄免疫一次,采取注射的方式,以后每六个月免疫一次。相关的数据表明,如果首次免疫注射2 毫升的话,其效果比注射1 毫升的效果好。需要注意是,如果疫苗的质量可靠与合格的话,经过4-6 天能够取得比较好的免疫效果。在制定具体免疫流程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地方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兔群的发病特点和日龄进行。通过监测能够知道免疫的效果,在一些大规模的养殖场必须进行抗体的检测,防止出现免疫不成功的问题。
养兔场发生兔瘟的原因多种,通过调查可以知道,兔场管理不到位,在人工饲养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病菌。在免疫接种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免疫不成功的问题,从而造成大规模的养兔场没有大规模的爆发该疾病,而是零星发生,同时持续的时间长。为此,在进行疫苗注射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一只兔子一个针头的原则,同时对针头进行消毒处理,保证疫苗注射在皮下,提高免疫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