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华
(利辛县农机校,安徽 利辛 236700)
引言:近年来,随着“三农”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各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不仅大幅降低了广大农民群体参与农忙活动的劳累程度与工作难度,也实现了农作物生产质量、效率以及技术含量的明显提升。随之而来的,如何保障各类农用机械设备的性能稳定、长寿运用,也成为了农民们普遍关注的新问题。据此,我们有必要对农机维修技术在乡村农机维修中的运用展开探究讨论。
在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用机械设备的生产运用中,经常可见轮胎慢漏气的故障问题。若不及时进行处理,不仅会对农机的作业效率与行驶安全产生影响,还会造成轮胎、轮毂等部位造成严重损害,引发比较昂贵的零部件更换成本。结合实践经验来看,在发现农机轮胎发生漏气现象后,相关人员应先采取最简单、最便捷的“泡水法”,对轮胎的受损情况进行检查。当农机轮胎被卸下并整体置于水中后,若有水泡出现,则可基本断定轮胎被扎伤或划伤。同时,水泡在水中的吐出点,即为轮胎的破损点。在此基础上,可采取补胎、换胎等维修措施。若无水泡出现,相关人员则需要进一步检查轮胎的气门嘴是否已老化、轮辋是否破损,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气门嘴、轮辋等部件的修复或更换即可[1]。
除此之外,当轮胎气门结构的润滑性、通畅性不佳时,也有可能引发慢漏气故障。对此,相关人员在农机维修时可将轮胎的气门芯暂时拔除,并用塑料、硬纸等材料制作出一个简单的漏斗。其后,把漏斗嘴插接到农机轮胎的气门处,并向漏斗中倒入适量的滑石粉。如果滑石粉无法成功灌进气门中,则说明气门孔存在积尘堵塞的情况。此时,相关人员可实施抹布擦拭、空气吹洗等手段,对气门孔进行清理,再在倒灌滑石粉的同时来回转动轮胎。这样一来,滑石粉便可成功进入轮胎内部。待滑石粉达到约2 汤勺的用量后,便可重新安装气门芯,并将轮胎气体充满。
现阶段,农用机械设备的供能类型多为柴油发电,因此其维修检查工作中也会涉及相应的漏油故障问题。结合实践经验来看,柴油机漏油的主要原因为油管缺陷。所以,相关人员在发现农机漏油后,应第一时间对农机的高压油管状态进行检查。若检查到油管的接头锥面发生严重磨损,需要及时对油管接头进行更换处理,并在更换完成并确认功能恢复后再使用农机设备,避免设备“带病生产”的情况发生。若接头锥面的磨损程度并不高,则可在锥面处垫设约2mm 长、5mm 宽的塑料管,以达到避免锥面继续磨损的应急保护效果。
在此基础上,如果发现高压油管结构良好,并无明显的磨损问题,相关人员则应将维修检查的视角转向低压油管。在检查中,若发现漏油故障由管壁裂缝造成,则可使用加热后的青铜片对裂缝处进行加盖修护处理,实现油管密封性的有效恢复。若发现漏油故障由高压或低压油管的连接处产生,则需要对油泵、喷油器、油管等部位进行系统性检查,分析是否柴油发电机的设计尺寸、生产质量存在缺陷,并采取供应商报修、零部件更换等故障处理手段。
若农用机械设备存放、运行所处的环境质量不佳,存在高温、高湿等情况,将很容易引发农机的电气故障问题。例如,在夏季炎热天气下,农机电池内水分的蒸发速度势必会变快,进而导致电解液的液面异常下降,引发电极板裸露、电池功能受限的负面现象。所以,相关人员在农机使用与维修的过程当中,应对电池内电解液的液面高度提起重视,适时做好蒸馏水的添加工作,以确保其控制在电极板上端的10mm 至15mm 左右。再如,当大气环境的湿度过高时,农机内部电路的氧化速度会明显加剧,进而形成接触不良、通电短路等故障病害。对此,相关人员应使用纱布、电工胶带等材料,对电路的受损部位进行加护处理。同时,为了降低氧化问题的发生几率,还可用凡士林涂抹电路表面,从而在电路主体与空气之间形成一层保护膜,实现氧化反应的削弱处理。
在农用机械设备的使用与维修中,农机维修技术承担着维持设备性能、保障生产安全、延长设备寿命的重要作用。但从农村、农业的基层发展情况来看,“重使用,轻维修”的现象比较突出。一方面,受到专业素养、文化水平、支持条件等方面的缺陷影响,很多农民很难接触到多样且适宜的农机维修技术知识,进而导致农机维修质量的降低。另一方面,部分农民并未从主观上意识到农机带病运行的风险性,故而不愿在农机维修技术的学习与运用上投入时间、资金等成本。
对此,为了实现农机维修技术在乡村农机维修中的优化运用,首先应集政府农业部门、农机生产企业、农机维修企业等多方之力,加大农机维修知识的广泛宣传与培训推广力度,在促进农民农机使用观念转变的同时,为农民提供出完善的技术帮扶支持;其次,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应鼓励和引导农民善于、勤于使用网络资源,在互联网平台中进行农机故障检查技术、农机病害维修技术的自主学习与线上交流。这样一来,既有助于拓宽农民群体的农机应用视野、丰富农民群体的农机知识储备,也有助于更好落实“三农”建设,推动农业现代化、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最后,对于农用机械设备的各类故障问题,“防”远比“治”重要得多。所以,相关人员在农机使用的过程当中,要做好农机设备的日常化检查、定期化保养,并对农机存放场地、操作规程的科学性、合理性实施严格把控,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使农机持续处在健康、稳定的工况状态当中[2]。
总而言之,农业机械设备具有很强的系统复杂性与结构联动性特点,因此其故障类型比较多样,且任何故障病害都可能对农机的整体运行效果产生影响。所以,相关人员在农机应用的过程当中,务必要做好故障病害的精细化排查,并结合实际情况实施出合理、针对的技术手段,以保证农机维修工作的有效性,为农业生产活动的高质量、高效率开展夯实设备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