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晓华 王茜
内蒙古霍林河露天煤业股份有限公司矿山机电设备检修公司
(一)提升人力资源效率的必然要求。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其人力资源利用率会直接影响国有企业本身发展和效益。为此,必须要激发人力资源的潜力,提升人力资源利用率[1]。一方面,做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工作,体现出国有企业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能够充分调动国企内部各个部门成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进而为国有企业创造出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例如,国有企业充分应用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等激励工具,可以提升员工创造力和凝聚力,促使国企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其发展事关经济秩序和经济稳定。做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工作,可以进一步提升国企内部人才的稳定性,避免人才流失,为我国市场经济的整体发展提供助力。
(二)实现战略转型目标,挖掘员工潜力。实际上,国企人力资源配置体现了企业将工作任务合理赋予员工的一种思想。即企业对某一时期内的工作指标进行细化,将该项指标分配至每一个员工头上,并根据员工完成工作指标的情况对员工进行评价与管理[2]。一方面,做好国企人力资源配置工作,能够发现员工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员工的各项行为,实现国企人力资源与国企经营战略的有机融合,实现战略转型目标。另一方面,做好国企人力资源配置工作,能够更好地让每一个员工都融入到企业这个大家庭中,合理、准确地评价员工生产经营绩效,对员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进而挖掘员工潜力。
(一)完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建设人才库。为了更好地应对市场经济风险,国有企业可以完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进一步整合人力资源信息,深化与外部单位的合作,解决人才结构性失衡问题,满足企业内部的人才需求[3]。一是可以深化与各个区域高校的合作,探索人才共育、定向委培、定向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减少人力资源培养成本,实现人才培养与国有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国有企业可以瞄准未来本行业的发展趋势,深化生产经营、企业管理、风险控制等领域的人才培育。同时,国企可委托高校培养相关的专项人才,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二是在国有企业内部进行人才培养,建立企业内部的专业人才库,提升企业整体的人力资源效率。
(二)完善人力资源激励体系,提升人力资源实效。国有企业国企对员工进行激励过程中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设置不同的激励方案,实现“差异化激励”的目标。每一个员工在国有企业所从事的工作强度、工作内容不一,如果采用统一的激励方案,势必会产生不公平的现象。为了更好地让员工可以真实感受到激励机制的存在,国有企业可以制定不同层次的激励方案[4]。一方面,对于从事生产经营的员工和基层员工,要侧重于从经营业绩、履职成效、工作态度等角度进行评价,提升物质激励在激励方案中所占的比重。总而言之,只有坚持人才激励差异化,才能真正激发每一个员工的工作潜力,提升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完善人力资源绩效考核体系,准确评价员工绩效。国有企业在评价员工履职业绩和工作成果时要坚持“公平合理”的基本原则,既不能过于放松,也不能过于严苛,而是要评判员工的胜任力。一方面,国有企业要细化人才评价指标、人才考核指标,细化人才评价与人才考核的内容,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客观评定依据,充分发挥员工的优势。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也要注重从职业道德、纪律观念、服务态度等角度评判员工的综合素养,提升上述指标在绩效考核中所占比重,培育员工责任意识的同时,更全面地评价国企员工。
(四)完善岗位配置工作,实现岗位配置与国企经营的结合。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来看,人力资本会因员工个人能力差异而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也就是说,企业员工综合能力、专业素养、职业技能、个人文化、年龄等主客观因素的不同,会导致人力资本的配置效率也会有所差异。为此,企业要抓好人力资本运营,完善岗位配置工作。一是要结合国企生产经营战略进行人力资源配置。企业结合某一阶段的战略计划,对战略计划进行有效分解,将工作指标分配到每一个员工,可以为员工提供工作防线,挖掘员工的潜力。二是要结合国企战略进行人力资源招聘,抓好人才引进工作,确保引进人员能够满足国企战略发展要求和岗位需求。
随着人力资源市场不断完善和发展,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会朝着现代化、科学化以及高效化的方向发展。同时,知识也成为社会进步和国企发展的关键资源。在这种背景下,国有企业必须要抓好人力资源配置工作,创新管理模式,完善管理内容,提升人力资源效率。具体而言,一是要完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建设人才库;二是要完善人力资源激励体系,提升人力资源实效;三是要完善人力资源绩效考核体系,准确评价员工绩效;四是要完善岗位配置工作,实现岗位配置与国企经营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