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西文 上海大学
早在1923年,国际联盟就在相关议程中提出了贸易便利化问题,但由于当时经济全球化还未完全起步,因此在随后的近70年时间里,贸易便利化的作用主要是为双边贸易服务、协调双边贸易体系。
2013年WTO第九届部长级会议达成了关于贸易便利化的——“巴厘一揽子协定”,实现了WTO成立18年来多边贸易谈判的零突破,该协议期望实现简化贸易流程、减少贸易障碍、降低贸易成本等目标。2017年WTO成立以来达成的首个多边贸易协定——《贸易便利化协定》正式生效,该协定对于加速货物通关、提高贸易效率以及世界贸易便利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1.上海合作组织贸易便利化进程。自2001年至2020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以来的19年间,上合组织成员国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先后签订了一系列合作协议与法律文件,合作领域包括农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跨境电子商务、海关建设等多方面,合作领域愈来愈宽。上海合作组织不仅促进了区域内贸易便利化进程,也为世界范围内推动促进贸易便利化提供给了可借鉴的方式。
2.亚太经合组织贸易便利化进程。“茂物目标”是1994年亚洲太平洋经合作组织(APEC)于印尼茂物召开的峰会上提出的,该目标对发达成员国和发展中成员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即:在2010年之前发达成员国努力实现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并使贸易便利化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在2020年前发展中成员国力争实现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并积极促进贸易便利化。
3.欧盟贸易便利化进程。欧盟相较于其他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成立时间早,且成员多为发达国家,区域内经济实力强,所以欧盟推动区域内贸易便利化进程起步较早,经验较丰富。从2001年到2018年,欧盟颁布了许多有关促进贸易便利化的制度规章,注重贸易模式的不断创新,并在某些方面给予了海关一定的自主权,这有利于通关便利、提高贸易效率、规避潜在贸易风险。
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正在活跃,成员间因为存在共同的特点和相似的需求,区域间的贸易发展非常迅速。以欧盟、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代表的区域经济组织都已经在采取贸易便利化手段并不断创新贸易新模式,贸易便利化是目前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
在通关设备方面,目前世界各国的通关查验设备越来越先进、智能、完善。口岸基建、联检园区建设、以及智能物流:海关物流监管解决方案、施封作业、现代仓储物流设备、供应链管理,交通运输管理、冷链物流等,都是通关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的体现。智慧管理、智慧征税、智慧通关,“互联网+海关”的完美组合让通关变得简单易行。
贸易便利化可以看作是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的效率革命,技术的发展会促进贸易模式的多样化创新。无论是目前繁荣发展的跨境电子商务,还是日趋繁忙的贸易大港,都是技术进步下贸易模式的创新。未来自由贸易区和自由贸易港等贸易新模式将会发挥优势,为国际贸易便利化发展打开新通道。
通关追求高速化、智能化、便利化,显然这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单证简化、电子报关便利化,从而有效缩短通关时间,提升贸易效率。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对于获取、分析、运用大数据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目前国际贸易的不断专业化和复杂化,贸易便利化对信息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要加大资金投入,不断扩大合作领域,加快国际大通道和区域大通关建设,同时积极践行“走出去”战略,推进人民币区域内国际化进程,拓宽本币流出和回流渠道。除了要加强金融合作外,还要在高科技通信系统领域内积极开发科学密集型和创新型的合作项目,促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学习亚太经合组织的经验,搭建高水平电子商务平台,逐渐发展成为国际型的物流中心。
在基础设施方面,“一带一路”沿线100多个国家跟中国加强了互联互通,基本落实了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便利化协定》的要求;在贸易畅通方面,中国已经和“一带一路”沿线83个国家签署了合作协议。中国应与沿线国家一起,积极搭建沟通的桥梁和创新合作机制,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以加强互联互通,同时也应该增进各国海关口岸的交流合作,分享经验、取长补短,打造更为开放的贸易格局。
中国的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需要在创新设备、更新技术方面下足功夫。同时,中国应该对贸易人才提供资金支持,加大培养力度,在选聘、任用贸易人员的过程中严格把关,选取优秀的、实践能力强的、专业基础扎实的贸易人才,并对任用人员进行定期指导和培训,督促其在工作中尽职尽责、服务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