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志 中共鸡东县委党校
前言:生存与发展的斗争伴随着人类的历史,和平与发展也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解决贫困问题也是困扰我们的世界性难题。如何发展,怎样发展,为谁发展是当今世界不同国度,不同政党所面临,必须面对的课题。所采取的方法和路径也大相径庭,或者截然相反。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精准扶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策略,是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解决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有力抓手。早在2016年7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指出,“扶贫开发到了攻克堡垒的最后阶段”。今年是精准扶贫的收官之年,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3月6日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带来新的挑战,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将疫情的影响降到最低。现在,脱贫攻坚政策保障、资金支持和工作力量是充足的,各级干部也积累了丰富经验,只要大家绷紧弦、加把劲,坚定不移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好,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这个目标,是我们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我们党向世界的庄严宣告。
我省是农业大省,农业人口比重大,我省现有常住居民3751.3万,其中农村常住居民近1466.8万,占比39.1%。28个贫困县,1778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80多万,占农村常住居民12.5%。对比,我们必须从省情,民情,乡情出发,认真分析农民收入状况,文化素质,乡风民俗。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问题导向,寻求既不同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农民商品意识浓,也不同于西部土地资源贫瘠的脱贫致富路径。
精准扶贫的根本途径就是发展生产。如何发展生产,建立起脱贫攻坚的长效机制?这是摆在我们乡村领导干部和扶贫工作队面前的课题,也是必解的课题。发展生产需要众多因素,其中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从贫困人口的现状来分析,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1.贫困人口多数以老弱病残为主。贫困人口中有疾病占80%,60岁以上老人占60%,无儿无女或儿女不在身边的占50%,有残疾鉴定等级的贫困人口占20%,弱劳动能力和无劳动能力的占90%,有劳动能力的只占10%。在我省,针对贫困人口个体的拓展致富渠道窄,内生动力不足。
2.贫困人口文化水平低。贫困人口小学文化程度达85%以上,初中文化程度(包括就读的学生)占近15%,高中以上学历几乎没有。我省近几年人口增长率为负增长,加上人口流失比较多,高中以上学历的农民青年在家务农的很少。从今年我省新提职的村两委干部中就可以看到,高中学历占到31.4%,专科以上学历仅占20%,还有48.6%是初中学历。这为脱贫攻坚提出严峻的考验,不论从贫困户个体还是村领导集体角度,扶智扶志难度大。
3.贫困人口维持现状,“等、靠、要”的思想存在。由于身体原因,疾病原因,村屯风俗等原因,一部分贫困户依靠扶贫好政策等吃等喝,不思进取,不努力增收,维持现状,占有一定的比例。
我省是资源大省,耕地资源和农民人均经营耕地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左右。贫困人口现有耕地相对其它地区来说比较多,平均每人耕地有5亩左右。但是资源优势没有转化成经济优势,耕种品种单一,经济作物耕种面积极少,投资大,效益低。贫困户由于劳动力因素多以土地流转、对外承包为主,附加值小,增值空间不大。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国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大型农机具的广泛使用和高产稳产农作物的播种,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玉米、水稻大田谷物供过于求,粮食库存积压严重,粮食价格低迷甚至下滑,而生产成本却在攀升,尤其我省地处高寒地区,农作物生产受限多、成本高,调整难度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面临新问题。
导致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并不是单一的地区或人口问题,有一个复杂因素。精准扶贫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不能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建立能够把多种力量、多种资源、多个主体、多种措施以及多种目的的综合起来的有效扶贫机制手段。
(一)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党的为民服务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对于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农民群众同步小康和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黑龙江得天独厚的土地资源,加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生产力的解放,农民得到了单干的甜头,我省农民发展集体经济意识薄弱,集体经济有效资源不足。现如今,集体经济实力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脱贫攻坚中所发挥的作用显得力不从心。这就需要我们改变观念,整合资源,政府扶持,创新模式(养殖、光伏、水电、乡村旅游等项目)、监督到位。让广大村民、特别是贫困人口,享受集体经济发展的红利。
(二)扶持农民致富能手、组建农业合作社。大多数贫困人口由于受知识文化,劳动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不能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增产增收。这就需要乡镇、村屯大力扶持乡村种植、养殖、加工、网销等能手,组建成立合作社,利用好党的扶贫政策,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增加农作物的附加值,让农民在更多环节分享收益、增加收入的条件。鼓励,扶持农民致富能手,起模范带头作用。
(三)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黑龙江是我国玉米、水稻和大豆的主要产粮区。稳定并扩大优质水稻种植面积;减少非优势产区玉米种植面积,扩大优质食用大豆种植面积。并对优势特色产业产品提档升级,如玉米、大豆的深加工。鼓励贫困地区引入、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安全食品,发展果蔬、中药材种植加工、畜禽养殖等产业,通过加大实施种养补贴力度,减轻贫困户的经济负担。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做实互联网+农业。加大农业技术部门和信息技术部门对农民进行互联网+方面的培训力度,为农业生产、加工、物流、服务相互融合发展提供载体,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多方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稳定脱贫逐步致富需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需要加强地方政府科学有效的管理,需要拓展金融政策的扶持渠道,需要民主监督机制的完善等等。
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经过全国党员干部和扶贫工作队的共同努力,有亿万人民群众的支持,调动更广泛的社会力量,通过精准、综合和可持续的扶贫战略的实施,让所有的贫困户脱贫,让所有的贫困县摘帽,保障全国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