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
扬州大学
在校研究生发表论文,不仅是彰显他们学术能力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衡量他们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作为在校研究生的思考总结,发表论文对于他们的科研探索与学术成长具有须臾不可缺少的作用。由此可见,对在校研究生发表论文的问题分析以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和提升他们发表论文能力的对策建议就显得尤为重要,更是高校研究生教育必须关注与思考的时代命题。
在本项目中,课题组主要采取查阅文献资料、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选取了y大学攻读全日制硕士二年级和硕士三年级学生作为样本,按照男、女人数的比例进行了随机抽样。同时,还选取部分教师以及学生代表,以作为访谈调查的可靠依据。调查问题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导师或导师组对于在校研究生发表论文的要求;二是在校研究生发表论文的现状以及有关看法;三是在校研究生发表论文的压力情况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整理,初步得出y大学研究生发表论文的真实状况,梳理出研究生发表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调查显示:对于在校研究生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y大学在相关的文件中都没有具体的阐明。然而,在真正的学业管理中,由于在校研究生的教育与管理归属于导师或导师组,因此,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导师或导师组的要求往往代表着学校的要求,虽然此事一直没有形成官方文件。根据有关数据进一步发现,对于攻读文科类在校研究生,导师或导师组对他们都有一定的要求,一般为一到两篇论文。如果导师或导师组的基金项目属于省部级以上,则对在校研究生发表论文的期刊要求更高,一般要有1篇以上为双核心期刊,即不仅为北大核心期刊,又为C刊核心期刊。对于攻读理学类在校研究生,导师或导师组对他们的要求也很高,在毕业之前,要求在校研究生至少有2篇以上文章发刊,并且要有1篇属于C刊核心。另外,对于年轻的导师,尤其是准备评正高的导师,他们对在校研究生的要求,也是非常的高,要求发两篇以上论文的占76.1%,其中,要求发一篇双核期刊更是占到56.8%
根据调查显示:从年级层次来看,在校研三学生,有45.6%的学生已发表了有关论文;在校研二学生,仅有28.9%的学生发表了论文;在校研一学生则更低,仅有5.6%的学生发表了论文。根据有关数据进一步发现,在校高年级研究生发表论文的质量远高于低年级,并且发表期刊的质量也呈现正比分布。从文理学科来看,攻读文科类在校研究生发表论文所占比例虽然不太平衡,但相对较高,尤其是教育类、历史类等学科。根据对有关教师以及学生访谈得知,这些学科的学生发表论文占比之所以高,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有现成的素材可以灵活加工,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学科都属于一类学科,已经形成了较为全面的学术氛围,从而对后来的在校研究生的正面影响非常大。与之对比,攻读理科类在校研究生发表论文占比基本都在70%以上,并且比较均衡。原因有三,一是理科类学生有现成的数据,在相关软件分析的基础上,很容易发表论文,并且是高质量论文;二是理科类学生往往都有专门的导师负责督导,所以在选择发表论文期刊时,往往显得比较容易;三是理科类学生毕业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在毕业之前要有2篇文章见刊,否则,将在送审环节被“毙掉”。另外,根据访谈得知,如果在校研究生没有基金项目的扶持,再加之没有导师或导师组的有力引导,学生发表论文的版面费则由自己掏腰包,发表论文的质量也相对较差。反之,如有基金项目的支持,在充足的时间下,只要自己不偷懒,发表论文就会相对容易,并且发刊的质量也会因而提高。
根据调查显示:从性别上来看,男女生发表论文的压力不尽相同。对于文科生,在校女研究生发表论文压力仅为40.1%,而在校男研究生的压力则为65.8%;对于理科生,结果则反之,女研究生发表论文压力远高于在校男研究生,分别为58.2%、37.5%。由此看出,性别的区别,在不同的学科中,既有劣势,也有优势,只是对象不同而已。从导师或导师组的要求来看,文科类学生的压力相对较小,可能是由于他们导师的横向基金项目较少而已;与之对比,理科类学生的压力则相对较大,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导师不仅有纵向基金项目,还有很多的横向基金项目。在此背景下,他们的在校研究生的压力可想而知,不是很大,而是非常的大。从发展的要求来看,考博压力的要求最小,占比仅为13.8%;评奖评优压力的要求比较高,占比为66.8%,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由于原有学风的正面熏陶,促使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辐射到学风建设的每一方面,包括在校研究生的科研。二是由于个人努力的价值需要,在y大学里,在校研究生评奖评优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看你发表论文的数量以及质量。如果你比他人多发一篇文章,个人的评奖评优的指标分数就会远高于其他人,因为占比非常大,这是其他指标无法代替的。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大多数在校研究生对于发表论文的态度是积极主动的,虽然发表文章会对在校研究生造成一定的压力,但他们能够客观、合理地对待这一压力,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他们总体上对发表论文的认同度较高,虽然在落实过程上,他们还有一定的差距。
在新时代下,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和提升在校研究生发表论文,是高校研究生教育和每一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这,不仅需要构建一个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的培养体系,还需要不断地把对策建议的落实全面地运用到研究生教育的每一层面。唯有如此,才能使研究生发表论文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真正地把研究生的育人功能发挥到极致。
一是不断提升在校研究生的学术兴趣。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学校需要根据在校研究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专业情况,制定一些适合他们的学业规划。在此基础上,不断发掘他们的学术兴趣点,增强他们强烈的科研出成果意识,从而为他们的学术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不断加强在校研究生的专业学习。知识和能力的掌握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需要承担没有结果的风险。因此,对于在校研究生,不仅需要对他们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全面传授,还需要对他们的科研论文进行科学的批判并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批判。三是要不断端正论文发刊动机。高质量的科研论文,不仅是学术成果的体现,更是自身努力的彰显。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作为在校研究生,要严于律己,注重学习与实践,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发刊,从而避免“为文而论”。只有如此,才会“劳有所得”。
一是实行“一生一方案”制度。作为导师,要根据所带学生的兴趣、特长以及专业基础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对策,所制定的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要求既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要具有可行性,更要具有可持续性。二是健全科研学习制度。一方面可以通过“请进来”的方式,请名校科研比较出色的老师,面对面进行传授与讲解。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带领在校研究生参加各类征文比赛或有关的科研论坛,来提升他们的学术水准,让他们明白自己和他人的差距,更能促进他们奋发图强。三是加强师生联系机制。对于科研项目的推进,导师绝不能做甩手掌柜,既做指挥员又做战斗员,即导师应该给予在校研究生论文更多的指导,在指导论文中,不仅指导他们如何去写作,更要指导他们如何去思考。
一是要由“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发表论文,作为学术水平体现的主要标准,不仅对于个人的成长具有一定的激励价值,还对于学风建设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因此,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在重视发表论文数量的同时,要加大对发表论文质量的考核,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避免更多学术垃圾的产生,真正提高在校研究生的学术水平。二是要由“重论文”向“重成果”转变。重视论文,在过去的背景下,有一定的存在意义,尤其是对于刚建立的高校。但对于成熟性的高校,要把重视成果作为一条重要标准来执行。成果,不仅包括论文,还包括科研效益,科研影响,科研社会价值等。三是要由“论文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变。基金项目的完成,往往通过论文来体现结果。这一导向,不仅对于在校研究生,还对于学校的长远发展,都具有很大的弊端。因此,项目的完成评价,还可以通过参加一定级别的学术论坛等方式,对在校研究生的学术水平进行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