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遗产,也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敬业乐业的职业素养,严谨的工作质量,淳朴善良的人文素养,记载了中国丰富的文化精神和意识。“工匠精神”融入了明、清时期的传统陶瓷手工粉彩、古彩制瓷技艺,通过重构人才培养系统、强化实践教学、打造文化育人体系,有效促进“工匠精神”的培养,建立良好的传承保护机制,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工匠的精神哲学作为一种完全归于自然的传统哲学价值取向,工匠们的创作对象、灵感均充分来自人与自然,中国这种哲学取向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陶瓷陶艺工匠们在现代制瓷工艺创作中也不断实践着这种归于自然的哲学做法。
陶瓷艺术从粉彩、古彩至明清时期开始一直延续至今,这其中不缺少艺术规模,更缺乏材料资源和工艺技术,恰恰我们匮乏的也就是我们传承了千百年的陶瓷工匠技艺精神。非遗文化传承,不仅是传统技艺的文化传承,更多的是为了延续一种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和一种工匠技艺精神,把非遗的传承价值恰到好处地充分融入和运用到传统粉彩、古彩特色陶瓷中,有助于以传统文化的精神意蕴沉淀来继续滋养“工匠精神”的源远流长,亦不仅有助于我国传统工艺粉彩、古彩特色陶瓷传统艺术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更是对工匠精神中人文艺术精神和重道善工艺术追求的保护与传承。
粉彩、古彩陶瓷工艺流传至今,装饰形式追求唯精唯美,工艺技巧上精益求精,将每一道工序做到了极致,因此,几百年来一直传世的历史佳品数不胜数,这就是粉彩和古陶瓷艺术体现出的“工匠精神”的魅力。几代人一生都在守护陶瓷粉彩、古彩独门绝技,代代相传的制陶工艺,各司其职。各施其能,追求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意识形态的中国工匠创造精神,对我国景德镇迅速形成世界著名瓷制品制造中心的产业格局等也产生了重大深远影响。
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不仅仅是陶瓷制造者的职业追求,也是任何一种行业的追求。工匠的精神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工业人应该拥有的精神品质,它应当是所有的技术工人都应该拥有的,他们应该用心做事,精益求精,追求优秀的精神品质。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建立景德镇品牌形象,有助于社会良好风尚的形成。
“工匠精神”就是优秀的工匠应该具备的专心、严谨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不断推陈出新。粉彩陶瓷的工匠不仅要在瓷制品上绘画,而且要将其作为一种使命,更是职业的理想与信念。
这种职业的理想与信念为陶瓷作品带来了创造力和活力。因此,粉彩、古彩陶瓷的传承应以“工匠精神”为主导,正是工人们对粉彩陶瓷创作的坚持不懈,才能实现对传统粉彩陶瓷的真正继承和保护。
对陶瓷匠来说,从作品构思到生产和销售,无不体现了匠人的思想,残留了“雕琢”之痕迹。将全神贯注、专心致志的精力状态,力量和智慧汇聚到粉彩、古彩陶瓷艺术研究中,使非遗视阈下的“工匠精神”和粉彩、古彩陶瓷艺术有机结合,使非遗视阈下的“工匠精神”发挥应有的作用。将“工匠精神”融入粉彩古彩陶瓷艺术中,使对待作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匠人的风采神韵相融合,有利于推动粉彩、古彩陶瓷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全面、客观分析非遗视阈下的“工匠精神”的内涵、性质和特点,将专注、一丝不苟的敬业态度以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作为粉彩陶、古陶瓷等专业的教学任务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以“工匠精神”为基点,在传承粉彩、古彩陶瓷艺术过程中树立全新的职业素养理念,秉承“职业化”人才培养目的,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景德镇陶瓷粉彩、古彩手工艺制瓷技艺发扬光大。
在校园当中,建立了培养“工匠精神”的基地,如江西省粉彩陶瓷传承与创新研究所等。江西省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基地,江西省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国家非遗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以及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建设,为学生搭建一个培养“工匠精神”的实践平台。政府和学校发挥指导作用,让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与粉古彩研究院之间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让“工匠精神”在校园内产生良好的示范作用。
从景德镇千百年来制瓷技艺的发展来看,从古代师徒制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江西省粉彩陶瓷传承创新研究院至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的建立,都是延续了陶瓷粉彩、古彩的传承和发展。不同时期,传承的东西仅仅是一种手艺,更是延续了文化的内涵与“工匠精神”,它不仅是对工匠提出的素质要求和殷切希望,同时,也是整个社会对职业道德的深刻认识,更是多元文化下的个性化消费的内在要求。强调非遗视阈下的“工匠精神”,将有助于粉彩、古彩陶瓷艺术的发展,也将为现代陶瓷艺术创造型、创新型、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