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仁德吉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萨迦县扯休乡文化站
第一,经费投入是造成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滞后的重要原因。根据日喀则地区政府公示信息显示,2019年其地区GDP为279.5亿元,财政总收入为15.7亿元。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基本实现转移支付,地方承担为20%,这是中央对西藏地区建设的权利支持。但是,在20%的地方公共基础设施投入中,一些地区仍没有承担建设能力,加之财政收入等问题,导致本应用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经费被缩减或者挪用。第二,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西藏作为偏远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较为明显。城乡二元发展在日喀则地区问题较为突出,与之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呈现出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在日喀则,城区公共文化服务相对充分的,标志性的文化服务项目都集中在城区,而在一些农牧区由于人口稀少、居住分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没有全面铺开;对于海拔较高、高寒地区,甚至通讯信号都不太好,公共文化服务仍停留在露天电影这种较为落后的层次上。第三,服务机制尚不健全,服务质量不高。日喀则地区有的基层文化专职人员配备尚不充足,乡镇文化服务管理人员多是兼职,而偏远牧区更是没有设置公共文化服务专职人员,这就导致了日喀则一些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不够健全,服务质量上更无法得到保障。第四,社会力量参与度不高,公共文化服务相对单一。目前,在日喀则地区文化合作社较少,而且集中在人口较多地区,乡镇一级、偏远农牧区基本没有文化合作社。并且日喀则地区文化合作主要从事的西藏本地区文化产品,如藏香、唐卡、帐篷等,地区特色明显。通过调查,日喀则的纯文化服务基本都是政府主导的,政府文化服务部门既是投资者也是经营者,同时还是生产者,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上存在一刀切、一锅煮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文化消费,最终导致了供给与需求的脱节。
第一,以中央文件精神“五个认同”的指导下,加快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015年,习近平总是在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在指导西藏文化建设中提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坚持“五个认同”“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在保持西藏长期稳定繁荣的实践中,经济发展固然是第一要义,但稳定团结共同繁荣的文化也是维持西藏长期发展的精神要素。境外一些反动势力,总以西藏传统文化保护为名,企图通过文化分裂进而分裂西藏。因此,必须在中央“五个认同”的指导下,在尊重藏区人民民族信仰和心理情节,发挥宗教对人们真善美的教化作用,以团结统一共同繁荣的文化正能量遏制境外反动势力的分裂主义。第二,加大资金扶持,拓宽融资路径,夯实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党的十九大对我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夯实政府文化服务能力,推动基层文化服务市场竞争机制,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融入。作为基层文化服务的基层机关,各级政府必须提高重视程度,在日喀则地区,要加快基层文化建设,将文化建设程度与干部考核相联系。同时,要继续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革,由传统的政府包揽转变为政府引导、财政支持、社会融资、政策扶持,放开社会办文化的政策限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在市场竞争中提高文化服务的回馈效益。另外,对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不平衡的问题,要推进重难点地区文化建设,尤其是农牧区、高寒地区,确保在2025年前后在所有基层地区建立起文化娱乐室、文化广场、流动电影放映车等,为多元、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提供更多的硬件保障。第三,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成果,融合优势文化资源,实现共享发展。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自媒体、新媒体得到了充分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便捷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也得到了丰富。在日喀则地区开展“互联网+文化”服务,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必然选择。日喀则地区必须跟上时代发展,以信息化、网络化取代传统文化服务方式,构建以信息化为前提的,文化服务、文化共享、随时查询、在线服务、培训教育五位一体的数字化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日喀则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与质量。第四,构建以服务群众为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群众为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是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群众共享。一来,日喀则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坚持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宣传党的政策的同时,又要与群众相结合,深入群众,服务群众,深入结合西藏群众生产生活实际,鼓励群众热爱美好生活,真正做到群众需要、群众有情趣,确保文化建设成果惠及全体群众。二来,注意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契机,在藏历节日、庆典、纪念日时,开展专题公共文化活动,增强文化服务体系的针对性和全面性。第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服务、管理型人才,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向基层延伸。人才因素是制约日喀则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重要因素,要确保人才队伍建设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在完善服务机构建设的同时,做好专业人才配备工作,将真正管理服务型人才配备到一线;其次,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改善工资、住房、津贴等待遇,确保人才队伍建设的稳定性,尽可能避免人才流失,另外,尽可能的人尽其用,确保每一个人才都能在其岗位上发挥作用;再次,根据工作实际,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定期组织地区间、省市间的交流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管理服务能力;最后,形成具有工作特色竞争考核机制,通过定期、不定期考核,对消极怠工工作人员予以辞退,对于工作积极、成果丰富的工作人员给予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