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高职院校”背景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0-07-12 09:07乔海晔肖志良余家豪
科技视界 2020年23期
关键词:联网院校高职

乔海晔 肖志良 余家豪

0 概述

复合型人才是多功能人才,其特点是多才多艺,在不同的多领域成为专家或能手。复合型人才包括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多方面。当今社会的重大特征是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1]。企业所需的人要有技术、有专业知识才能适应市场发展,经济进步。具有一项专业技能,并在另外领域有特长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市场上最缺乏、企业又求之若渴的人才类型[2]。市场调查显示,各行业各地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非常强烈,企业偏爱复合型人才[3-4]。

物联网是个交叉学科,涵盖传感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三大知识领域,涉及RFID 技术、嵌入式系统技术、通信技术、传感识别、网络、中间件等多项知识。物联网应用技术是物联网在大学专科(高职)层次的唯一专业,属于电子信息类,是涵盖计算机、电子、通信等交叉学科的综合性专业[5][6]。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工作集成度越来越高,目前行业、企业对复合型、创新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数量越来越多,企业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物联网的知识,还要学生熟悉物联网的各种应用场景,比如智慧城市、智慧农业、智慧物流等;学生需要知识的复合,技能的复合,素质的复合,在工作过程中还需要有较好的创新思维和实施方法,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需要增加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加大综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中小型项目的设计开发课程的比例和学时;学生在完成系统集成工程师岗位的工作时需要完成系统硬件的连接、系统故障排查,软件的使用,系统平台的应用等。《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圈定9 大领域重点示范工程,分别为智能工业、智能交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电网、智能安防、智能医疗、智慧环保、智能家居[7]。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它将广泛地应用到零售、物流、医药、食品、交通、工业制造、公共安全、城市管理、政府工作、智能家居等不同的行业和经济领域。因此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必须培养复合型人才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从技术架构上物联网分为四层,分别为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和应用层,感知层:识别物体、采集信息;传输层:传递和处理信息;传输层由各种私有网络、互联网、有线和无线通信网、网络管理系统和云计算平台等组成,相当于人的神经中枢和大脑,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平台层:处理广域网的信息;应用层:物联网和用户的接口,它与行业需求结合,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8]。专业学生需要掌握射频、嵌入式、传感器、无线传输、信息处理、物联网域名等物联网技术,掌握物联网系统的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平台层关键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从能力培养的角度需要具有从事WSN、RFID 系统、局域网、安防监控系统等工程设计、施工、安装、调试、维护等工作的业务能力;从素质培养的角度需要具有良好服务意识与职业道德的高端技能型人才[9]。传统产业的物联网化改造将催生新的产业模式,形成新的人才需求,智能单品的开发岗、云平台的运维及运营岗、创新应用开发岗等岗位的人才需求剧增,传统的安装调试、工程实施、项目管理、系统运维等应用岗需要增加广域物联网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

1 专业教育现状研究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是属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比较“年轻”的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标准、课程资源、实训基地等方面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建设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资源、推进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有助于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10]。

2009 年9 月10 日,全国高校首家物联网研究院在南京邮电大学正式成立。2010 年初,教育部下达了高校设置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申报通知,众多高校争相申报。2010 年6 月10 日,江南大学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物联网工程学院。2010 年,“物联网应用技术”作为新专业获教育部批准,首批开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院校共22 所;2011 年,全国有60 所院校获批;到2012年,全国有125 所高校获批,到2019,全国有500 多所高职院校开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11]。

1.1 课程体系建设情况

多数高职院校围绕着专业技能培养,将专业课程分为:专业技术平台课、专业核心课和综合实训课。专业技术平台课主要有《物联网技术导论》《电路基础》《C 语言程序设计》《数字电路》《数据库技术》等。专业核心课主要有《射频识别(RFID)技术应用开发》《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单片机应用项目开发》《嵌入式系统与应用》《移动终端应用程序开发》等课程。综合实训课主要有《无线传感器综合应用》《物联网工程技术综合应用》等课程[12]。

1.2 培养人才定位

与本科院校不同,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倾向于物联网技术的操作、应用、推广和支持,立足于对物联网企业的服务。岗位需求定位于物联网产业相关企业的物联网产品安装、调试、维护、售后技术支持及销售;定位于物联网系统集成、辅助设计与二次开发;定位于物联网工程项目的规划、施工管理;少量高职院校定位于初中级产品研发等岗位。典型岗位有:物联网运营技术员、物联网技术支持工程师、物联网系统集成工程师、物联网产品开发工程师等。

大多数高职院校将物联网专业立足于原有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应用技术、通信技术等专业的学科基础和知识体系,培养具有物联网应用技术基础知识,掌握物联网核心技术和系统体系架构,具备物联网应用系统的建设、集成、维护和二次开发能力,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应用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12]。职业技能定位为嵌入式系统应用开发能力、终端软件二次开发能力、网络组建管理能力、自主学习与发展能力。

1.3 教学条件情况

由于不同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侧重点不同,特别是每所高职院校的校情不同,导致物联网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差别较大。经济条件较好、院校重视专业发展的高职院校基本上都建有物联网实训室,如物联网应用实验室、移动通信网络实训室、RFID 应用实验室、电信工程实训室等。部分学校联合企业共同投资建设物联网工程技术技术开发中心,部分学校直接成立物联网学院,成为省内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实践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典型案例。由于物联网应用极为广泛,涉及领域繁多,高职院校的实训室如果想要涵盖物联网的所有应用领域难度是很大的,场地、经费的投入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目前高职院校物联网实训室建设普遍存在演示功能较好、教学功能不足的问题,存在设备设施不能很好地与核心课程融合的问题,存在实训模型与企业实际应用技术脱节的问题。

2 复合型人才培养实施方法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主要体现在知识复合、能力复合、素质复合。知识复合即将物联网专业知识和应用场景知识复合,比如在课程项目讲授中以智慧医疗为课程案例,那么学生既要掌握物联网系统的搭建、部署、开发、调试,还要了解脉搏、心电图、血常规等信息的传递、呈现形式,精度要求,正常值上下限等基本医学知识。能力复合:广泛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实施以考核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线的考核方式改革,将培养学生职业精神和提高学生职业技能高度融合,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理解能力和从事工程设计、施工、安装、调试、维护等工作的业务能力复合;素质复合:将学生职业养成教育,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爱国、链接、道德,法律等思政内容复合[13]。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以下各方面的建设和改革:

2.1 课程体系建设

专业面向全国物联网产业链的相关企业,培养掌握物联网技术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从事移动物联网应用技术开发、物联网系统集成部署的适应性、前瞻性和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能力实行四级递进:基础能力、核心能力、综合能力、拓展能力。专业基础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对物联网系统的认知能力、节点技术实施能力,设置物联网感知设备应用能力、物联网通讯模块应用能力、网络数据库部署能力、硬件编程接口应用能力等四个课程子模块。专业核心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移动物联网的设计开发能力和物联网应用系统的集成部署能力,设置移动物联网开发设计能力、物联网系统远程控制能力、物联网应用系统的集成部署及联机测试能力三个课程子模块。专业综合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物联网节点及组网技术的实施能力,设置感知层节点规划与设计能力、传输层组网部署能力、物联网设备的故障诊断和快速处理能力三个能力模块。专业拓展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物联网应用系统的体系架构和解决方案的整体设计能力,设置系统需求分析能力、系统体系架构的设计能力、应用系统的解决方案的设计能力、应用层软件辅助设计能力等四个课程子模块。

2.2 教学资源建设改革

2.2.1 专业教学标准建

通过建立专业教学标准,确保专业教学工作质量评估有章可循。建立、健全专业教学质量保证的长效机制,使专业教学质量持续稳步提高。专业教学标准的建设将形成一套包括专业规范、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实践(实习)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考试及毕业论文(设计)等标准。

2.2.2 专业资源库建设

建设基本覆盖专业核心课程、主干课程的专业教学资源库、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微课程等优质数字化资源,建设具有“互联网+”时代特色的数字化教学与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校内开放、校外共享。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成工学结合的优质资源共享课程,开发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通过教学实践逐步将核心课程开发成适应高职院校的核心课程教材。鼓励教师编写专业教材,实训指导书等课程资源,开发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和开发仿真教学软件,满足专业教学需求,发展专业特色。

2.3 生产性教学环境建设

2.3.1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技能相结合、层次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的原则,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积极探索“校中厂”“厂中校”等校内生产性实践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积极建设专业创新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基地条件,建立具有真实职业氛围、设备先进、充分满足教学需要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14]。按照先进性要求,及时更新实训设备,提升设备的技术含量,确保实训中心的设备和技术水平保持与同期企业生产使用设备水平相一致,并且要有一定的超前性。积极建设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搭建高职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协同育人中心、技术应用中心、工程中心等。

2.3.2 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建立数量充足、专业对口、运行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遵照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依托合作的企事业单位,推动校外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校企共同制定校外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共同组织实施校外实践教学的培养过程,共同评价校外实践教学的培养质量。树立“以面盖点、以量取重”的校企合作新思路,依托学校周边的产业园、工业园,行业协会,物联网企业共同建设,共同发展的双赢机制[14]。

2.4 多元化的质量评价机制

学校需高度重视专业诊断与改机工作,把质量保障工作作为重点工程之一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中,为专业诊断与改进工作做好顶层设计,打造目标链。同时建设包括专业监测、专业运行效果、专业外部诊断(评估)结论应用、专业决策分析等功能的专业诊改平台,促进专业全面开展自我诊断与改进工作。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保证专业诊断质量。第三方评价机构需根据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调查问卷,从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五个层面分别开展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及时发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全面剖析人才培养质量,并及时调控和改进,形成人才培养质量改进螺旋。

专业每年9 月份对在校生开展学生综合测评工作,测评包括前一学年开设课程的成绩,出勤率、社团参与情况、参加竞赛等方面,根据各项的占比计算出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作为学生评先评优,奖学金、助学金评审的依据.每年5 月份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表内容包括实习单位性质,实习岗位和专业对口情况,本人在单位中从事的岗位、工作表现和对企业的贡献度等多方面考察,作为学生本学年综合测评的重要依据。7 月份由专业组织对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并召开毕业生座谈会,内容包括就业单位是否为实习单位,就业单位性质,实习岗位和专业对口情况,本人在单位中从事的岗位和工作,对教学的满意度和对学校、专业的意见和建议等,为专业诊断和改进提供信息。12 月份由学校组织对毕业生进行第二次毕业跟踪,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在企业的工作生活情况,同时专业发放企业雇主,家长的调查问卷,了解企业、家长对学校专业的满意度,专业带头人汇总问卷进行专业改进。

3 结论

以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为实施专业,通过实施教学改革,建设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开拓了包含资源库、教学标准、在线精品课程、教材等一系列教学资源,优化改善师资队伍、校内外教学环境,从2016 级学生开展多元化考核评价机制,学生的培养质量和社会认可度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和薪资水平均高于广东省平均水平。实施项目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关联,建立相互制约模型,使三者平衡发展,同时将专业标准建设、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融为一体,将教学思路改革、教学方法改革贯穿其中,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达到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猜你喜欢
联网院校高职
“身联网”等五则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抢占物联网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可再生能源与物联网
得MCU者得物联网天下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