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 交运集团青岛温馨巴士有限公司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建设法治国家,不仅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而且需要法治信仰和法治思维的支撑,而当代青年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青年法治思维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法治文明的成效。因此企业要引导当代青年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逐步形成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
在我国,城市青年的法律意识相对高于乡村青年,一是由于城市教育各方面基础较好,而乡村教育投入水平较低,二是城市法治宣传教育力度较大,而乡村地区的法治教育存在浮于表面,三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新时期下传统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很大变化,给法治宣传带来不少挑战和困难,导致农村普法教育的死角依然存在。
青年人在学生时代接受的法治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说教开展,加上本身青春期的思维局限,不利于深刻理解法律的重要意义,而踏入工作岗位后,青年的法治思维应打破以授课为学习途径的传统思路,青年人要把法律理论联系生活实际,而企业要多给青年人提供学习资源,例如开展普法讲座、邀请律师进入企业讲解具体案例,尤其要结合法条多讲解一些与实际工作生活有关的刑事和民事纠纷案例,以增强学习法律的兴趣和主动性。
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干部是关键,法治素养是企业领导干部德才的重要内容。企业领导干部及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身作则,育人先育己,率先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率先做法治的重要推动者、宣传者、实践者,因此,要想培育青年员工的法治思维,首先要在企业领导干部中广泛开展法律知识培训和考核,切实提高企业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处理问题的能力,推进依法治企。
首先,要深刻把握青年法治思维的培育规律,青年的思维特点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因此要遵循青年的成长规律,找到适合青年的法治思维培养模式;其次,加大对青年法治思维培育工作的考核力度,强化目标管理,确保培育工作提质增效,激励企业干部担当作为;另外,青年法治思维培育工作要结合时代发展规律,符合社会发展需求。青年法治思维培育不能一味追求短期成效,而是要着眼于青年法治思维发展的长期性与实用性,在培育过程中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对青年法治思维培育的内容与方法进行适当调整,为企业的我国依法治国的深入推进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培育青年人的法治思维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由于青年人工作节奏快,而法律知识种类繁多,可以充分利用零散时间进行学习。例如,可以采取累积学分的形式分阶段分部分的方式进行法律知识学习,企业可以定期邀请专业老师进入企业内部进行法律讲解。除了学习《宪法》、《刑法》、《行政法》等基本法律之外,还要针对性学习将于2021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民法典》,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从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从恋人能否结婚到几岁的娃能打酱油,甚至小区电梯到底能不能贴广告...民法对我们的影响超越生死两端,个人的权利延伸到多远,民法的关爱就延伸到多远。而日趋完善的民法体系又是如何深情呵护每个人的,这就需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切实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推动民法典的实施,邀请专业法律人员多角度、全方位解读民法典。
由于法律知识本身枯燥繁多,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员工在学习的时候很容易开小差,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因此,在法律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借助生活中的典型案例,例如视频播放、法律栏目讲解等方式,引发大家积极讨论的热情,法律讲解应避免长篇大论,用最接地气的语言解读枯燥的法条,使员工积极思考、理论联系实际,切身感受到法律的重要性。通过加强对法律知识的生动讲解,不仅能告诫员工不要触碰法律的红线,避免违法乱纪事情的发生,也能让员工学会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如何避免法律纠纷,避免不必要的烦恼。
“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是未来的领导者和建设者。”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一代寄予厚望,青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从青年抓起,严守法律法规和政治纪律规矩,树立廉洁自律观念,弘扬法治精神,企业要不断关注青年需求、帮助青年发展、做青年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发展的引路人。广大青年员工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信仰,努力做法治中国建设的追梦人,抓住生逢新时代的历史机遇,在奋斗中点亮青春,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以实际行动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不负时代和人民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