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伟 机械工业出版社
引言: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全面性、透明性更加明显,传统出版业无法再拥有信息不透明和信息不对称的优势。为推动出版业的新一轮发展,借力互联网思维成为专业图书出版市场化运营的新机遇。专业图书出版是指通过对目标受众群体进行垂直细分,选择精准性和针对性强的内容,通过特定渠道进行发行的出版行为。
在互联网发展的大环境下,目标阅读群体每天获得的信息量庞杂,这对专业图书出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精准定位目标阅读群体,并结合该群体关注热点,精确选题,直击痛点,吸引目标阅读群体的阅读兴趣,增进知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率。首先,就高等院校的教材而言,应立足适用对象(如高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或通用)、使用主体(如重点院校、普通本科、专科院校)、预期目标(如重复使用、单次使用)等层面,综合评估,尽量规避同质化问题,寻求适合各自院系的特色化教材。其次,除了教学必须使用的教材,还应严选配套系列书籍,以供在校学生丰富知识体系,接触学术前沿信息的同时,与社会发展保持高度紧密的联系,既要有高精专的学术前沿理论类图书,也要有社科类热点性评议文章,满足学术性学生和实践类学生的双层需求。
在市场经济中,盈利能力不可避免地成为出版社绩效评估的关键点。若选题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基本上是不能通过的。在自媒体经济发展成熟的今天,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领袖人物。这些领袖人物自带流量,有粉丝,有转化率。专业图书出版社可借力这些领袖人物,通过让领袖人物推荐图书或加盟管理,采取与消费者互动的售前预热活动,挖掘潜在购书群体,扩大图书销售人群,并将知识通过领袖人物传播到人群中,逐步提升自身在各大阅读群体中的品牌效应,最终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品牌背书,将领袖人物的粉丝转化为自己品牌的忠实消费者。
专业图书出版社一旦在消费者群体中有了明确的角色定位,消费者便会习惯性地认可其出版的同类图书的趣味性和阅读价值。为了增进专业图书出版社与消费者群体之间的黏性,出版社应围绕现已被消费者接收的品牌,策划系列图书,一方面可以留住消费者,使得其在本出版社提供的图书范围内进行消费,另一方面也可以丰富自身业务品牌,实现出版社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专业图书出版社在实施多元化品牌策略的同时,也应重视差异性品牌培育。即每一套图书,都应有自己独特的定位,有精准的受众群体和选题分析。对于出版社而言,专业化的定位可以精准地定位到目标消费群体。专业图书出版社若想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中寻求更多的潜在顾客,打造自己差异化品牌则必不可少。
传统书籍体现为纸质化媒介,不方便携带,而借力数码化,则可随时随地为消费者提供阅读便利,将线下消费的渠道拓展至“线上+线下”的全渠道销售。
出版社应建立自有的微信公众号、微博抑或自媒体推荐渠道,为消费者与出版社的互动生态圈搭建提供通道。如此,一方面可以为消费者营造主人的环境,吸引消费者为出版社谏言献策;另一方面,出版社可以收集到消费者的喜好信息,为日后图书选题、发展变革提供研究数据及样本。
为方便消费者阅读,或吸引消费者阅读,可以通过对图书进行拆稿或者讲解,让消费者能对图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解,一旦吸引其注意力,其便会产生购买图书的欲望,并从潜在消费者转化为实际的购买者。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除了传统出版社之外,很多电子商务品牌也开展图书销售业务,比如当当网、京东、亚马逊、天猫商城等等。出版社应在完善自有线下渠道的同时,逐步开展与电子商务品牌的合作,搭建属于自身的营销生态圈,将自己的图书尽可能地销售给全世界的阅读对象。
结束语:在互联网的帮助下,知识无国界实时地发生在了我们的生活中。比如通过Kindle,人们可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阅读全世界的任何一本图书。但阅读便利性增强的同时,版权的国际化保护便显得愈加重要。目前,国内外学术交流日趋频繁,且中国留学生遍布全球,国际市场对中国图书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但中国图书的出口业务仍有很大的市场空白,如何在将中国图书销售到全世界的同时,保护中国图书的版权不受侵犯,也是出版社在互联网时代下需要面对的一个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