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走出去战略下少数民族风俗的外宣翻译
——以《魅力湘西》为例

2020-07-12 08:02李理章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消费导刊 2020年45期
关键词:土家土家族侗族

李理章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一、引言

湖南作为一个中部多民族省份,有汉族、苗族、土家族、白族、瑶族、侗族、回族等55个民族,少数民族总人口为680万,约占湖南省总人口的10%,其中世居的少数民族有苗、土家、瑶、侗、等九个民族。随着张家界在国际旅游中的异军突起,以及在国家文化部青睐有加,张家界《魅力湘西》在本土受到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的赞誉的同时,也正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聚焦湖南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在少数民族文化传递给海外游客的过程中,特色词汇的英译扮演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细看《魅力湘西》的节目单英译本时,涉及到民族特色词汇翻译时,一般采用的都是不译或者寻找英语中现成的词汇生搬硬套,这样的翻译不仅不能展现湘西的文化魅力,更让国内观众不知所云。即便是略懂英文看了都不免觉得,更何况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外友人。在这种情况下,不论多么优秀,多么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也难以走遍世界,走进人心。译者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应该最大限度的将词汇的文化内涵呈现出来,以期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本文将以文化翻译观为指导,具体分析《魅力湘西》节目单中的五个特色词汇。侗等少数民族的特色表达,这些表达对不熟悉土家、

侗文化的中国人而言都是拆开作为单个汉字认识,合在一起却不知所云,更何况是语言不通的外国人。当译者很难从英语中找到与之完全文化等值的表达时,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解释,转化形式等各种翻译手段,选择读者最能接受的翻译,达到文化传播的效果。

二、文化翻译观

苏珊·巴斯奈特是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曾指出:翻译就是文化内外之间的交流。文化翻译观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文化应该是翻译的翻译单位,而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以前的语篇之上;翻译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译码——重组过程,更应把它看做是交流行为;翻译不应该局限于描述源于文本,而更应该在意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的等值;在不同的时代应该有不同的原则、文化和规范。文化翻译观强调翻译的终极目标是文化转换,也就是强调文化交流是翻译的中心。《魅力湘西》节目名涉及到的都是土家、

三、《魅力湘西》节目单特色词汇的翻译

(一)哭嫁

土家族最具影响力的的婚嫁习俗之一就是哭嫁,历史悠久。清朝乾隆皇帝年间所编写《永顺县志》卷四“风土志·风俗·三”曾记载:“歌丧哭嫁,崇巫尚鬼……”这是较早的关于土家族婚嫁习俗和哭嫁歌的记录。清代土家族诗人彭秋潭在《竹枝词》中写道:“十姊妹歌歌太悲,别娘顿足泪沾衣。宁山地近巫山峡,犹似巴娘哭竹枝。”生动的描画了土家族新娘哭嫁的场景,指出了哭嫁歌与古代民歌竹枝词的“犹似”关系。哭嫁歌在清代已十分盛行。土家族的新娘在婚礼前十五天就开始哭,会哭的可以哭一月有余,不会哭的至少也要哭三、五日。虽然哭嫁歌的调子是固定单一的,但哭的内容却丰富多彩且需要自己边哭边想词,因此土家族人流传着“会哭的女孩才嫁得好”的俗语。不同于汉族的琴棋书画,手工和女红,土家族把是否能唱好哭嫁歌视作衡量一个女人是否贤良淑德的标准。土家族的新年哭父母、哭哥嫂、哭姐妹……实际上哭的是父母的养育之恩、哥嫂关怀之意,留恋的是姐妹儿时之情,和故乡的难舍难分。哭嫁这一独特的婚嫁习俗在国内十分少见,在国外更是闻所未闻。故找不到文化的等值体,属于文化上的真空地带。从上面对哭嫁这一习俗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哭嫁活动的主角是新娘,主要的方式哭,由此将其翻译为Crying Bride 。但是外国友人看到Crying 一词应该还是会有疑惑,结婚应该是一件幸福喜悦的事情,应该面带笑容,怎么会哭呢?所以此处还应该加注:

成为一个完整的表达。

(二)合拢宴

1.合拢宴

侗族,一个以好客闻名的民族,侗族人的好客在“合拢宴”上表现的淋漓尽致,“合拢宴”是侗族人待客的独特方式。侗族通常聚寨而居,每每节庆,一个寨子的就会约好去另外一个寨子做客,一般的情况下,接待的寨子人数多于做客的,所以侗寨便有了“抢客”的习俗。所谓“抢客”,即客人到了侗门时,作为主人的侗家人就会蜂拥而至,尽其所能的哄抢客人,场面非常热闹。有的人家抢到了三五位,当然,也有抢不到的。没抢到客人的侗族人就会去客人多的家里去商量,能不能分一点客人去他家分客人,客人多的家里当然不同意,但是提出一个两全其美的提议:没有客人或客人很少的家里可以将自家准备的美食拿来一起分享,桌子不够大就拿板子拼起来一张长桌,合拢宴便是由此而来。“合”在汉典中的释义为:会聚、聚合,如:齐桓公合诸侯。——《吕氏春秋·精谕》。“拢”在汉典中的释义为凑起、聚集,如:拢万川乎巴梁。——郭璞《江赋》。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表达的都是聚合,聚集的意思,合拢宴也就是一种各家各户聚在一起的品尝美食的盛宴,可以翻译为 Get-together Banquet.

2.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祈禳祭祖时所跳的一种娱神娱人的舞蹈清光绪《龙山县志》卷十一载:“土民赛故土司神。旧有堂曰摆手堂,供土司某神位,陈牲醴,至期,既夕,群男女并入。酬毕,批五花被,锦帕裹首,击鼓鸣钲,跳舞鸣歌……男女相携,蹁跹进退,故谓之‘摆手’。”舞蹈动作百余种,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甩同边手”,即跨左脚出左手,跨右脚出右手。可以翻译为The hand-waving dance.

3.茅古斯

“茅古斯”,土家语称之为“拔普卡”、“玩拔帕”或“做故事拔帕”,是土家的原始戏剧。茅古斯以简单的故事情节表现古先民的生产、生活。表演者全身果蔗稻草或茅草、棕皮,头上扎粽叶编制的大辫子二至五根,看不清脸面,象征远古毛人。茅古斯有基本的人物之分,其中两位老茅古斯表示祖父、祖母,其余代表他们的子孙。这些人物都被看作是土家祖先的化身。表演中不时会出现土家语对白及各种吆喝声、敲击声但少有人能懂得对白的含义。茅古斯表演的道具一根三尺小棍。可以翻译为The Maogusi Dance.

4.马桑树儿搭灯台

“马桑树儿搭灯台”是流传于桑植地区的一首历史悠久的民歌。相传,在明代,桑植土司率领数千桑植的土家儿郎响应朝廷的号召三次远赴江浙和朝鲜抵抗倭寇,于是这首饱含妻子对丈夫思念的情歌始终陪伴在战士们的抗倭征程左右。马桑树和灯台树是两种分属不同科属的的树种,但是灯台树在生长过程中常常攀附于马桑树上面,枝桠紧紧的缠绕在马桑树上。因此土家人用马桑树和灯台树的比喻男女缠绵、生死相依、不离不弃的绵绵情意。歌曲中语言纯朴、感情真挚。从曲调上看,它是建立在五声羽调式上的民歌。整段歌共有五句,句与句之间连环相扣的旋律进行就像缠绵不断的情丝从心底流出,表现出夫妻两个忠贞不渝的纯洁爱情。可以翻译为 The dengtai tree climbing on masang tree.

四、结语

湖南西部武陵山脉和雪峰山脉一带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先人们在此千年,孕育了少数民族的万种风情,要将这样的风情传递给外国友人,实非易事。在翻译的过程中,文化特色和内涵的保留和传递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以透彻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为基础,熟练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着重文化功能的对等,才能让外国友人更加深入地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底蕴,达到跨文化交际的效果。让湘西不仅在宋祖英的歌里,黄永玉的画里,沈从文的书里,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在译者的著作里,让民族稳稳的走向世界。

猜你喜欢
土家土家族侗族
土家族情歌
土家摆起来
土家摔碗酒
土家族
土家摔碗酒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
土家族“七”类药物考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