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业大学 211800)
高校思政师资队伍是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新时代高等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思政师资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操守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正面示范引导效应。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所形成的,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浓厚的爱国主义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锤炼意志品格和坚守精神追求的集中呈现。因此,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高校担当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与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想水平和素质能力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造就。近年来,伴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大力推动,一些高校结合高校中年轻人的活力与朝气,充分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发扬其特有的超越时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积极探寻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养之中,形成了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
一是革新教师教学理念。如湘潭大学基地借助毛泽东思想、中共党史研究等特色、优势学科,深入挖掘附近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举办培训教育、研修实践等服务,形成了红色教育的湘潭大学模式,获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延安大学通过将当地红色文化资源有效纳入其思政课的立德树人系统之中,探寻立体式的实践育人新模式,打破了传统,改变了单一的教育方式,独具特色,功效显著。
二是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有些高校通过寻求特色研修实践形式,搭建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强化思政教育的现场实践教学平台,安排研修实践活动的理论讲坛、现场讲授、场景领略等环节,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党性教育。还有高校通过搭建平台建设、钻研教学内容、增强教师素质、创新教学方式、推广科研成果、激发学生热情等一整套的改革举措,用系统化的手段最终形成了自身的校本特色,切实提高思政课的水平和质量。
三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有些高校运用红色文化资源造就红色传人,革新传承方法,使红色基因融进教师血脉、根植于教师内心,指引教师勤学求知,修身立德,明辨笃行,以提升教师的课程教学能力。
四是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如延安大学秉承“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坚持德育为先”的办学传统,坚持“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为科教兴国造就英才”的办学方针,积极探索,形成了以“延安精神铸师魂”为核心的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把丰硕的延安精神研究成果武装青年教师的头脑作为切入点;用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优势净化青年教师的灵魂作为着力点;用延安精神主题校园文化激发青年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作为落脚点等。
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对于培养他们的职业认同、提升素质能力、创新工作方法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一是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对高校辅导员进行教育教学,有利于加强职业认同。将红色基因传承纳入高校辅导员工作绩效管理考核体系,指引辅导员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实践教育,组织教师上井冈山轮训,实地感悟红色基因,汲取红色营养。
二是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对辅导员进行教育教学,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胜任能力。有些高校建立了省教育厅领导、高校领导、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兼职教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五位一体”的宣讲阵营。有些高校还纷纷组建特色宣讲团,用师生最喜欢的方式讲,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真正让广大师生能听懂、能领会、易吸收。
三是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对辅导员进行教育教学,有利于启发他们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有些高校通过开展主题讲座,提升辅导员对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的认知水准和运用本领;建立红色教育基地,筑牢红色基因传承的组织基础。有些高校整合资源,强化管理,提高规范化培训水平。还有高校通过苦练内功,攻坚克难,内涵发展,拓展教育培训,发挥社会效益,宣扬红色文化。
团学干部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力量,加强高校团学干部队伍的思想教育,提升他们的能力素质,加紧他们的培训力度,对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作用。在这方面,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作用。
一是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对团学干部进行教育教学,通过开展一些校园红色文化活动,引领大学生茁壮成长:建立健全红色文化理论传播机制,搭建传播平台,拓展宣传渠道,加强宣扬力度,将红色文化理论学习内容的充盈与多样化活动形式的创新相统一,指引研究生红色文化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相融合。
二是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对团学干部进行教育教学,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能力素质。有些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推动高校弘扬苏区精神,不仅能让学生受益,也能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此外也需要充分发扬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因为红色文化教育是高校搭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是强化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
三是充分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对高校团学干部进行教育教学,培养培训。例如,河北师范大学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坚持以西柏坡研究为主线,积极打造“红色智库”“学术高地”,与此同时,不断致力于优良传统、革命精神与党史知识的宣传普及教育。有的学者认为,要注重团学干部的培养,发挥红色文化教育骨干作用,也要加强德育实践基地建设,提升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吉林大学校团委通过开展“重走抗联路,红色实践行”活动来体验抗联精神,让学员深受启发;常州大学推出“红色基因+红色学分”,让理论融入青年发展实践。
意识形态建设是一项固本和铸魂工程,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最前沿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对于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方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需要将红色文化资源运用好,接连不断地革新教育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质量,提高其科研水平,推动学科发展,有效服务社会。
一是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教学质量,让学生乐学爱学。有些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突出自身特色,发扬学校亮点,将红色文化资源嵌入课堂教学,推进红色精神进课堂,不断开发校本课程,如“方志敏研究”“井冈山精神与当代大学生成长”等,有的还另设专业选修课;从课堂上拓展体验式学习平台,为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学校采用小班教学、情景教学、实践教学、经典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从课外阅读上加强经典研读辅导,开展以现场教学和体验教学为主的实践教学活动,推进红色教育。
二是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对师生进行教育教学,有利于增强他们的科研能力。如广州航海学院不断加大对蓝色文明与红色文化的理论研究;浙江理工大学通过“红色科研”服务地方;赣南师范大学创办《红色文化学刊》,一直坚持政治性、学理性、专域性和创新性的办刊理念。
三是将红色文化资源运用好,有利于推动学校的学科发展。江西是红色文化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江西省社科界不断加强红色文化研究的学科整合和协同创新。江西省一些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做强”,为学科发展创设条件;善于“做特”,寻求差异化发展。
四是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有效服务社会。部分高校联合签订红色基因和核心价值观代际传承协同创新战略合作协议,协同推进红色资源的运用,发挥红色文化的“塑魂”效应,竭力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办学育人亮点,以特色持续提高服务社会能力,塑造红色培训品牌,有效发扬红色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