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电影的当代价值

2020-07-12 08:55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200234
大众文艺 2020年8期
关键词:现实主义现实创作

(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 200234)

随着文化建设的推进,电影事业得到蓬勃发展,我国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电影对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都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电影创作提供指导的成果。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历史上伟大的文艺经典著作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文艺的本质及其规律,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考察了文艺与社会分工的相互关系,认为文艺是一定历史阶段的物质生活条件下的产物,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历史发展规律来看,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高的时期电影创作越是频繁。近年来,在诸多电影中现实主义电影创作颇为活跃,且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此,文章在厘清现实主义电影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特征及现实主义真实性原则的继承和创新的同时,阐述了现实主义电影的当代价值。以期对现实主义电影创作提供理论支撑,进一步推进现实主义电影蓬勃发展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特征的继承和创新

(一)时代性与人民性的相结合

时代性是指现实主义电影创作反映时代的要求,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人民性是从实践角度及阶级角度得出的结论。对于文艺作品应如何创作的问题,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有过重要阐述:“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习总书记进一步继承并发展了这一论断,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成就都归功于人民,一切荣耀都归属于人民。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中国电影从电影的革命实践创作转向到电影的蓬勃发展历经了千辛万苦。在这期间中国诸种思潮斑驳交织为中国电影提供了“元类型”。以五四运动为例,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此次运动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在“爱国救亡”“民主科学”“文化启蒙”的五四精神和“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下揭示着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并且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以五四运动为“元类型”的电影,如《开天辟地》(1991)、《我的1919》(1999)、《建党伟业》(2010)、《建国大业》(2009)和《建军大业》《2017》等。革命斗争精神需要传承下去,不同时代会以不同的题材内容去丰富和创新时代性的特征。现实主义电影的再现更好的使时代性与人民性相结合,为继承和创新电影发展之路提供有力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电影创作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有不变的,也有要变的,不变的是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要变的是根据时代的需求传播和呈现新的服务于人民的优秀作品。

(二)社会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社会性是指电影创作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思想性是指电影创作者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从思想高度和深度上的表达。社会性与思想性的统一体现在社会认知功能上。在建国后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经典电影,如《平原游击队》(1955)、《铁道游击队》(1956)、《地雷战》(1962)、《地道战》(1965)。以解放战争为题材的电影,如《渡江侦察记》(1954)和《英雄虎胆》(1958)、《南征北战》(1974)、《辽沈战役》(1991)、《淮海战役》(1991)、《平津战役》(1992)等。以抗美援朝为题材的电影有《上甘岭》(1956)、《三八线上》(1960)、《烽火列车》(1960)、《英雄坦克手》(1962)和《英雄儿女》(1964)等。到了新中国的发展时期,涌现了一批为国家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们,电影人依然结合时代又创作出了像《焦裕禄》(1990)、《蒋筑英》(1992)、《孔繁森》(1996)等经典电影。除此之外,还有经典的样板戏,如《智取威虎山》(1958)、《红灯记》(1971)、《沙家浜》(1971)、《红色娘子军》(1960)和《白毛女》(1951)等。其中《白毛女》(1951)的登台亮相体现出了中国妇女运动的成果,女性电影在女权运动中得到大力发展反过来也在推动着女性运动的向前走。电影人将自身成长的经历融入了电影创作,以自身的成长视角与成长体验呈现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给观众提供了一个可以回看历史和以发展的眼光看中国的机会,很好的将社会性与思想性的统一体现出来。

(三)现实性与审美性的融合

现实性是指电影创作依照现实生活本身的逻辑真实地展现现实的本质。审美性指电影创作本身的一种抽象的价值体现。现实性与审美性的融合体现在电影的现实价值上。回顾这七十周年以来作为宣传主阵地的电影行业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建立提供了强有力的传播路径支持,在环境认知上,价值形成与维护上,社会行为示范上都起到了有利的传播效果。随着文化建设的推进,电影事业得到蓬勃发展,我国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电影对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实主义电影创造出新的审美视野和叙事想象,将影片推向一个深邃境地的同时将视角对准了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众生相,捕捉现实社会中的典型人物和故事,揭开中国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批判。让观众透过镜头了解中国在社会变革和社会转型过程中,曾经或者正在经历的一些转变及跨越式发展。

二、现实主义真实性原则的继承和创新

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继承并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主义真实性原则。在1888年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恩格斯创造性地提出了“现实主义真实性”的命题。1把现实主义和真实性联系起来,从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主义文艺理论。从电影创作出发,其一,要忠实于客观现实和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不能脱离实际生活,天马行空。2018年影视行业堪称是现实题材大年。电影《我不是药神》(2018)、《红海行动》(2018)逐一成为现象级电影。其中电影《我不是药神》(2018)讲述了因抗癌药价格过高导致患者去购买和真药功能疗效一样的便宜的走私“假药”的故事。影片是社会现实的再现,观影过后激发了观众的热议,国家有关部门也根据这一现实问题,加速推进医药体制改革,真切的把抗癌药的价格降了下来,真正的为人民群众做到了实处。其二,要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现象和社会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将塑造的人物通过故事再现现实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近年来爱国主义题材电影均能激发观众的爱国热情,且票房收益可观。从观影人数上折射出主流意识形态构建下的人民群众高涨的爱国主义情感,也为进一步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三,要加强其具体性和生动性,以艺术化的手法呈现现实主义真实性,使得具有较高的感染力和影响力。电影不同于生活,它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有时需要夸张的手法,有时需要进一步进行升华,达到一种高于生活的美。其四,应坚持真实性与倾向性的辩证统一,不能将其对立起来。这种倾向性是在真实性的基础上,自然流露给受众的反映时代精神主题的倾向性,而不是说教式的强加硬塞。电影的魅力就在于把故事呈现给观众,让观众通过视、听、感知,思考出创作者想要给观众传递的思想内涵。其五,应注意创造典型化的真实。以人物传记题材的电影最为突出,如电影《焦裕禄》(1990)、《蒋筑英》(1992)、《孔繁森》(1996)等。他们以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去传播一种价值观,赋予了电影的美学价值和认识价值。

三、现实主义电影的当代价值

(一)有助于丰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内容

一是注重表述方式的转变,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把理论成果融入其中,以艺术化的手法加以修饰,把理论知识转化为镜头语言和百姓话语,让观众在视听盛宴中享受故事或画面本身带来的多种感受,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结合自身经历达到移情的效果,进而真正理解影片的价值和内涵。从视听到心领神会,真正做到不说教、不灌输,化繁为简,深入浅出,这样一来马克思主义不但能被人民群众理解和接受,还能被群众举一反三,成为人民群众茶余饭后的谈资,最终成为大众话语。进而,观众的融会贯通使理论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是注重关切人民群众,聚焦社会热点话题。人民群众无小事,民生问题一直都是热点话题。以现实题材为创作根基,对准民生问题,并以民生问题为切口深入挖掘其社会价值。以电影《我不是药神》(2018)为例,其作为一部具有较强社会性和现实性的作品,从生老病死、因病致贫的视角切入,让影片有了深厚的社会土壤。情与法的伦理碰撞更让观众难以用对错来衡量片中的人物行为,增强了事件的复杂性和现实性。影片在批判社会现实,揭露社会问题的同时注入人文关怀将故事落脚于光明和希望。在这动人心弦故事的背后,反映的是人民群众最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问题的放大,极大程度上激发了观众强烈的共鸣感并且迅速引发了社会舆论对高价抗癌药问题的关注与讨论。此类电影呈现出的批判性思维从侧面反映出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敢于让人民群众发声并接受人民的监督和监管。

三是注重弘扬爱国主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近年来爱国主义题材的现实主义电影如火如荼,像《湄公河行动》(2016)、《战狼2》(2017)、《红海行动》(2018)和等。此类电影的大获成功,使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环境呈现出一片流光溢彩的景象,揭示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中,人民群众从情感上认可并期待党和国家提供的社会治理,在社会经济加速转型期和国家深化体制改革进程中,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助力文化政治传播,为当代中国民众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积极贡献。

四是注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与现实文化融会贯通,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例如,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影片与以往塑造的哪吒形象截然不同,其将中国文化历史与现实社会思想观念相结合,设置了反英雄的哪吒形象。哪吒的父母和老师太乙真人用三年的时间教育他向善,也象征着现实社会中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正是教育让“魔灵”附体的哪吒精神世界里仍有着成为英雄的梦想与憧憬。在与现实社会、现实命运的对抗中,哪吒表现出的渴望被认同、渴望友谊、渴望自由、渴望得到爱,也是每个社会人所渴望得到的。在与敖丙的人物关系中,再一次揭露友谊与社会利益竞争之间存在的矛盾关系,以强烈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批判了陈塘关老百姓的利己主义。正是这一个又一个社会现实被影片暗示和揭露,激发出观众的强烈情感共鸣及压力宣泄。以批判现实的丑恶来反映社会正朝着美好方向发展,做到不说教、不灌输,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故事,在富有教育意义和社会价值的批判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发展储能。

(二)有助于科学理论不断服务于实践

第一,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力量源泉。现实主义电影创作要深入人心离不开感情依托,革命先辈为人民解放事业和新中国成立,抛头颅洒热血,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科学家们为了国家建设不计个人得失,隐姓埋名,埋头耕耘。现实主义电影为观众提供一个了解不同历史阶段共产党人的奋斗经历的机会,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接受着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激励着他们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撸起柚子加油干”,不辜负自己和时代。科学理论深入身心,点燃着人们生活的热情,工作的激情,成为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力量源泉。

第二,结合历史发展,构建主流意识形态。回溯改革开放之初,电影创作与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紧密结合,创造了像《天云山传奇》(1981)、《牧马人》(1982)、《黄土地》(1984)和《芙蓉镇》(1986)等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极具张力的表现出对于文化大革命的反思及对文化的寻根。《霸王别姬》(1993)、《活着》(1994)、《一个都不能少》(1999)、《三峡好人》(2006)、《农民工》(2008)、《湄公河行动》(2016)、《战狼2》(2017)、《我不是药神》(2018)、《无问西东》(2018)、《红海行动》(2018)、《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等一批又一批的现实题材电影面世,激发出观众的共鸣与关注并且引发了社会话题和大众议题,做到正面导向的舆论监督和大众监管,这对我们如何看待复杂的现实世界,挖掘社会现实问题,揭露社会现象,弘扬主旋律,传递社会正能量,构建主流意识形态有着重大意义。

第三,理论服务于现实。李克强总理就电影《我不是药神》(2018)引发的热议亲自作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加快落实抗癌药降价保供等相关措施。除了电影《我不是药神》(2018)以外,还有像《亲爱的》(2014)、《“大”人物》(2019)、和《无名之辈》(2018)等通过小人物的反差转变、弱势群体的生命诉求来折射国家社会经济转型期亟需解决的社会矛盾。正是此类电影的创作和面世,真正做到了结合中国国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作富有中国特色的好故事、好电影,以科学理论指导电影创作实践,进而完善和发展理论,使这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促进理论发展可持续。

现实主义电影顺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潮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现实主义电影创作应更加立足于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造出不愧于人民的好作品。

注释:

1.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1888年4月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4卷,第682页.

猜你喜欢
现实主义现实创作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漫画:现实背后(下)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7 Sci—Fi Hacks That Are Now a Reality 当黑客技术照进现实
创作失败
新现实主义巨匠
新现实主义巨匠:乔治.西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