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大学,山东济南 250101)
中国高铁是中国工业进步的代表作品,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为中国高铁已成为中国制造的一张亮丽名片。从工业革命开始,车站就渐渐成为城市中的重要建筑。站房在铁路沿线上作为上下车、换乘的枢纽,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当渐渐开始体现其独特性。站房设计撇去建筑本身,应当更多地考虑其纯粹的精神,以及站房与周围的关系。
1.车站发展历史
铁路史上第一次客运是 1825 年从英国的斯托克顿开往达林顿,当时的火车站主体就是一个木制的站台。[1]随着技术的进步,工业革命不断发展,客运量增加,火车带来了很多的便利,车站渐渐成了一个大型的城市代表建筑,建筑宏大,具有纪念性和象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铁路与站房越来越普遍,疏散功能的站前广场、候车的站房、上下车的站台三大部分的功能和设施逐步完善。
早期,我国的铁路客运站是由国外建筑师所设计。[2]形式和特点多是对西方站房的模仿,建筑风格和特点是国外流行风格的汇总。因此我国早期的站房建设对于建筑与人的关系、建筑和周围环境、建筑与建筑的关系没有过多思考。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现代艺术推动建筑走向国际主义风格,对于建筑外部空间形态相较早期的复杂的宏伟的建筑,日益走向人性化、简单化,国际主义风格的冷漠、严峻又忽视了人的情感,造成了千篇一律的玻璃盒子建筑,没有多余的装饰。21世纪,中国高速铁路刚刚起步。直到近几年,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的脚步才不断加快,正式进入中国高铁的时代,站房设计应该被加以重视,共同推动站房与铁路事业的发展。而现代的车站设计应该体现多方面,车速不断提高,车站也不断优化,冰冷的建筑愈加乏味,站房设计的原则除了简单快捷之余更多地思考应该放在本土的、文化的、可持续的方向。
2.车站概况
济青高速铁路是中国山东省境内一条连接济南市与青岛市的高速铁路。[3]济青高速铁路沿线包含了济南东站、章丘北站、红岛站等11座车站。山东是孔孟之乡,好客山东,是山东的口号,济青高铁这股新鲜的血液,在齐鲁大地上焕发生机,如一弯清泉奔流跳跃。高铁从山东的中西部地区泉城济南到东南沿海的青岛,加强了山东半岛中西部与沿海的联系。
章丘北站位于济南市章丘区,是一座两层的站房,2018年12月开始投入使用。该站房坐北朝南,建筑面积9996平方米,站前广场占地面积120亩。站房外形的灵感来源为泉水,外立面采用泉水“落地生根”的文化形态作为元素进行设计设计,采用预制构件和玻璃幕墙构成建筑外壳。内部护栏下装饰有包含章丘传统文化和历史名人的装饰画,其他部分与其他高铁站无太大区别,站内商业区未投入使用。
1.本土文化的概念
本土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性,是一方地域特有的一种文化。本土文化作为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部分,是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影响下的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的体现。[4]它是传统文化发展传承、潜移默化、被过去的一代代祖辈所认可的一种文化形式。
2.发展本土文化的意义
当前我国高铁的速度飞快,与城市地铁等交通路线相结合,逐渐成为我国交通的重要形式和支撑。高铁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便利,不断完善功能和简化乘车过程。高铁站作为承载城市历史人文记忆的建筑在建造时应充分与城市相融合,使乘客有着舒适愉悦的候车、换乘环境。当前很多车站都存在着没有特色的问题,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内部细节都应该体现对地域性、民族性的深层次理解。将本土文化融入地区的站房设计,使文化以符号的形式简化、变形相互组合,通过建筑延续、展示本土文化特色。在铁路沿线上,使富有本土特色的站房传递文化信息,向旅客表达独特的文化氛围。
3.案例分析
日本群马县上州富冈站是通往当地著名的缫丝厂的本土车站。缫丝厂的主要建筑材料是红砖和钢结构构成,而富冈站则利用富冈街道零星的“砖块”堆砌结合钢结构与缫丝厂相呼应,车站设计的思考不只着眼于建筑单体方面,车站与周边的街道和公园的关系的思考被列入其中。车站保留在沉静的福冈风景中,神秘又大气。车站的界线被有意识的模糊,使得车间积极地接纳外部空间,与街道相互融合。
质朴的街道与车站巧妙的融合,给人以本土文化延续、融入的气息。上州富冈站是文化与生活载体的车站,与当地人们的情感息息相关。车站与人的关系,与周围建筑、道路和公园的关系被充分体现和重视,在不同的时代,建筑都有它不同的功能作用,富冈站在完成车站上下车、换乘目的的同时,很好成了情感的载体、文化的载体。日本的建筑师面对现代建筑的冲击选择谦虚的坚守他们的传统,这种行为带给我们很多思考。
1.区位分析
山东是齐鲁文化的发祥地,是孔孟之乡,山东人给人的印象是淳朴、实干、热情有礼。章丘区位于山东省会济南以东50公里处,与济南一样,由于它独特的地理环境,有着水系发达的特点。章丘的悠久的历史文明可追溯到8000年前,祖先们就在这里创造了闻名的“龙山文化”,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2.传统文化分析
章丘作为千年古县本土文化浓厚,龙山文化与精神一直闪耀着光辉,龙山黑陶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龙山黑陶造型典雅、古朴,艺术精湛,是章丘乃至山东文化的典型。章丘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民间传承。
3.泉文化
章丘,水系发达,有“小泉城”之称。章丘的百脉泉与趵突泉齐名,智者乐水,每年都有无数游客慕名而来。泉水可育人,造就一方文明;泉水也可以喻人,百脉泉清沁不染,泉涌如珠,不骄不躁,源源不断的上涌甘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方墨泉深沉内敛,眼明泉温润静谧,梅花泉奇异灵动,有泉的地方总是让人感到活力与生机,正是源源不断的泉水见证了章丘的千年文化。
4.民俗文化
章丘民俗文化也很丰富,有章丘芯子、铁匠文化等诸多民俗。特别是章丘芯子源自明朝,作为独特的民俗文化形式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表演的服装、表演形式、服饰的色彩、妆容等众多方面都体现了本土文化的特点,艺术特色鲜明。
在章丘北站设计之初,就意图融入地方文化特色,但是文化元素的应用形式单一,本土氛围不够明显。章丘北站是济青高速的重要交通枢纽,作为章丘传统历史文化展示窗口和未来章丘发展的方向,应当重视本土文化应用和融入,打破千篇一律的定律,建设本土的具有本土艺术氛围和风貌的场所。传承城市的文化底蕴,树立城市的形象,使建筑与周边自然环境相结合,并且成为城市历史文化的时间和空间的延续。
在章丘北站改造设计中,以本土文化为切入点,主张延续历史和文化,将本土的文化符号化融入改造。建筑在主题上紧扣泉文化,建筑以叠水为灵感和元素在外观改造和内部进出站通道中充分运用,广场也设置水景;色彩上充分的采用了大胆的红绿色玻璃材质使空间充满了通透和层次;将龙山文化和章丘芯子作为元素提取作为文化符号应用在改造中。
1.站前广场改造中本土文化的融入
车站前的广场非常宽阔,与周围的田地与道路没有明显的界线,没有中心,以泉文明的章丘地方车站设计在改造时,注入灵活的泉水,设置了富有文化信息的雕塑。雕塑与泉水结合,在文化上贴近泉城之称,又可以显得灵动。另外在广场中心设置如镜面的水景,使建筑、雕塑、蓝天一同倒映在方形的、款款流动的水面上,使建筑与水面和周围相映衬,亲水设施的设置为环境增添活力和情感。
2.站房建筑外观改造中本土文化的融入
建筑外观为泉水落地的叠水造型,整体采用钢结构与玻璃,为了体现本土化的特色,打造地方名片,车站虽然位于居住区较远的地方,作为未来的城市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应该在其中注入更多的特色。以泉水为设计灵感,建筑的屋顶如同流动的泉水绵延不绝、活泼生动;将玻璃幕墙大胆运用章丘芯子的提取色彩红色与绿色,表达本土的民俗风情,同时寓意着章丘自古以来多姿多彩的灿烂文化。传统的色彩与现代的造型给让我们感受到全新的美丽章丘车站是城市的名片,彩色玻璃作为幕墙玻璃、电梯扶栏、升降电梯玻璃以及空间内部隔断,将车站的各个空间打造成半开放空间,更加通透、自由,感受章丘的活跃的生命力。
3.站房内部改造中本土文化的融入
章丘的泉水亦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众多文学作品中也有许多泉水的影子,泉水的清澈也像章丘人质朴的品质,深厚的文化。在平面中加入文创产品售卖区,不仅可以作为一个地方文化的展示空间,也是文化传播的手段,以泉水为设计灵感,泉眼造型的装置、玻璃材质的清澈感融入建筑和空间当中;使方案有传统的韵味,将彩色玻璃应用到内部空间的隔断中。透过玻璃可以从任意方向看到外部的环境;叠水的造型体现在出站通道,无论从内部还是外部都能感受泉文化的层层叠叠的过度;黑陶质地的隔断装饰简单地与彩色玻璃结合,文化元素在空间中无处不在,又不会明显的体现。像丹下健三的理念一样:建筑应该蕴涵直指人心的力量。
车站是城市的窗口,在本土化渐渐丧失界线的时代,高铁站作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代表作,担负着交通网络上的歇脚点的重任。建筑是历史的延续,是未来的记忆。将本土文化融入当地高铁站的设计中,做中国的站房设计,体现时代特色的同时深度的融入本土基因,使文化作为建筑之骨血,潜移默化的渗透到建筑环境中,使本土建筑饱含直指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