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博物馆,广东东莞 523900)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小学生对博物馆教育的需求正不断增加,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博物馆由“文物中心”向“教育中心”转变。孩子们在博物馆中小学社会教育项目中不仅领悟到思想,也学到了知识,更激发了兴趣, 博物馆成为他们了解社会的知识宝库,各地博物馆发展中小学社会教育项目迎来重要的机遇时期。
当今我国社会,人们对教育的认知在发生新的变化。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之外,人们认识到社会教育的巨大需求。最近几年,博物馆以其独特的教育资源吸引越来越多社会大众的关注和参与,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教育场所。同时博物馆的办馆理念也在发生改变,在办馆理念的转变过程中,博物馆日益重视其中小学社会教育能力的发展。
现在中小学学生及家长重视公共文化教育、重视中小学学生素质教育,博物馆教育应该成为中小学生课堂教育的重要补充,充分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的作用,以更灵活、多样的形式将书本的理论知识联系到实际,激发中小学生学习兴趣。借助博物馆平台丰富的资源优势,学生更多地接受艺术熏陶,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更可以激发中小学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学习探索思想科学文化知识,博物馆资源才能真正转化为教育资源。
2015年3月20日我国《博物馆条例》正式实行,其第一章第一条把“满足公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公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1]定为现今博物馆主要的功能。其第一章第二条把教育、研究和欣赏定义为博物馆的主要目的,而且教育为首要目的。我们了解到博物馆的功能和职责,特别是博物馆的教育性。可见现今博物馆教育是博物馆的首要发展对象。博物馆教育除了依托展览、藏品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外,还有社会教育项目。近年来,开展社会教育项目已成为博物馆教育的一种“让博物馆活起来”有效的途径,现在已成为博物馆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已明确指出充分全面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功能,建立健全的全方位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做好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全面立体教育,多渠道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
中小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结合”的全面教育,可见肩负社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博物馆在中小学社会教育的重要性。现阶段我国博物馆中小学社会教育项目已成为博物馆的重要发展方向。
在20世纪,随着博物馆的公共属性向教育属性转型,馆校合作就在世界上流行,中国也出现部分博物馆与学校合作的案例[2]。
博物馆和学校之间的合作是二者为了履行和完善各自的本职工作进行相互的引进和补充的行为。馆校合作能为社会提供更丰富的跨机构教育产品,是一种跨机构性质的教育活动,旨在发挥馆校合作在中小学社会教育活动中的全部潜能。
1.馆校合作的资金运用机制
国有博物馆有资源局限性。在馆校合作中,面临的一大问题是公共机构经费、资源的来源问题。在馆校合作中往往由博物馆方承担主要合作成本,
(1)由于国有博物馆的事业单位属性,政府机关的财政拨款支持在馆校合作中处于主导地位,博物馆策划中小学社会教育活动项目,常常要倚赖政府机关拨款。中小学社会教育活动项目的专项基金主要是省市层级的政府机构,采取项目申请的形式展开。政府机关的资金扶助在场馆建造、工作人员培训、专家聘请等前期大额支出的项目上支持,是促进馆校合作发展的重要保证。前期投入,是保证后续馆校合作得以稳固发展的基础,有利于中小学社会教育活动项目的快速推进和长期发展。前期基础投入对中小学社会教育活动项目形成规模效应非常重要,更可以发挥模式推广的作用,但存在项目周期长,行政审批手续烦琐,缺乏灵活性等问题。
(2)国有博物馆拥有一定的经费使用权限,这个权限能设立博物馆层级的中小学社会教育项目专项基金,馆级的专项基金行政手续相对简便,有效缩短中小学社会教育活动项目周期,这种专项基金的优势在于,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低经费的项目,而且能多个项目同时进行,虽然该基金的体量比政府机关的专项基金体量小得多,但适合低经费需求的中小学社会教育活动项目。
(3)社会捐赠对于国际上的馆校合作并不陌生。社会力量对馆校合作的经费是一个有效补充。吸收社会捐赠还能起到一定的社会宣传效果。但公共物品的供求决策是通过政治制度而非市场制度实现的,在接受社会捐赠的同时,应该坚持社会捐赠的公益属性。
2.馆校合作的运作机制
(1)政府机关在馆校合作中处于支配地位,其承担的主要职责为投入、监督和评估,并对馆校合作进行政策支持,坚持从公众利益,引导主体行为。博物馆和学校的互助互补,是馆校合作的基础,博物馆和学校在馆校合作占据核心地位。还有社会团体、家长和学生的参与,在馆校合作中,需要建立家长和学生的反馈机制。
(2)以博物馆硬件为基础,设立博物馆中小学社会教育项目活动园地。通过硬件设施的提升,增强博物馆的中小学社会教育项目基础,让博物馆成为中小学学生学习思想科学文化知识的活的基地。
(3)由于馆校合作的中小学社会教育项目辅导员,往往都具有其他常规性工作,为了确保博物馆中小学社会教育项目工作的顺利开展,博物馆和学校须给予中小学社会教育项目辅导员设计合理的工作时间表,重新安排工作。
(4)馆校合作项目须构建了一个立项审批评估机制,同时也要建立一个项目的绩效的评估机制。馆校合作项目应当成立相关的委员会,对馆校合作项目进行审批、评估。设计评估体系的基本框架,通过建立评估表格为主要评价形式的评估机制,是相当有效的。
(5)对馆校合作的运行监督机制进行构建。
(6)对项目效果进行分析总结,向馆校合作委员会进行信息反馈。
(7)扩大馆校合作的效益,在中小学社会教育项目活动中,对各类活动、课程内容的知识产权等工作成果,例如专门技术、专门设计等工作成果进行优化、登记、注册,并认可其价值。
3.馆校合作的中小学社会教育项目辅导员激励机制
馆校合作的中小学社会教育项目辅导员激励制度,要坚持规范、公平、多渠道、可持续、科学客观等基本原则。中小学社会教育项目辅导员往往属于教师和一线馆员“常规工作”外的额外工作,为了使馆校合作的执行者积极有效投入馆校合作,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必要的,包括物质和非物质层面内容。使得中小学社会教育项目辅导员,在工作中可以得到自己的收益,这可以保证馆校合作的持续发展。收益形式包括物质激励、行政激励、个人荣誉的授予、声誉等。
结合我国国情,专门的博物馆中小学社会教育项目辅导员队伍人才非常短缺,博物馆工作人员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中小学社会教育项目辅导员培训,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理论知识支撑。博物馆中小学社会教育项目需要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中小学社会教育项目辅导员的培养,建立“专职、兼职和志愿者”三结合的专业讲解队伍。
第一,要明确博物馆中小学社会教育项目辅导员的地位与权限,创造有利于博物馆中小学社会教育项目辅导员发挥才能的空间,这是博物馆中小学社会教育项目辅导员专职化的机制保障。
第二,各地博物馆应按照博物馆中小学社会教育项目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需求,培养职业的博物馆社会教育项目专家以及具有教师专业资格的博物馆辅导员,充分利用博物馆的兄弟单位、博物馆志愿者协会等发展中小学社会教育项目辅导员队伍。
第三,开展“博物馆高校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小学社会教育项目辅导员的培养。博物馆不但要跟中小学合作,更要跟高等院校合作,随着博物馆社会中小学社会教育在中国的兴起,如何培养出专业的博物馆中小学社会教育项目辅导员也是高校应该考虑的问题,鼓励设有博物馆教育的相关专业或者方向的高校推出中小学社会教育项目辅导员培训课程。
强调参与是中小学社会教育项目的特点。中小学社会教育项目最关键的是中小学学生的参与度,如果中小学学生参与度低,中小学社会教育项目活动就无法开展。中小学社会教育项目活动的主角是中小学生,中小学社会教育项目一旦脱离中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就丧失了中小学社会教育项目活动的意义。中小学社会教育项目不是学校教育,中小学社会教育项目活动重在参与,重视过程体验,要让中小学生多参与,让中小学生多提问,让中小学生觉得自己是活动的主角。
目前很多博物馆进行中小学社会教育项目活动都存在一定盲目性,如一些博物馆将中小学社会教育项目活动反响不好归咎于中小学生领悟力不高;有一些博物馆开展中小学社会教育项目活动只重视宣讲,直接向中小学生灌输大量书面信息。灌输式的讲解,不能让中小学充分参与其中,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中小学社会教育项目应推出针对所在地区的中小学需求的社会教育活动。博物馆中小学社会教育项目要尽最大努力增加每位中小学生积极、有益地参加活动的机会,提供给他们良好的学习机会,给予每位中小学生高质量的参与体验。不仅要看其中小学社会教育项目活动的丰富程度,更要看中小学社会教育项目活动在吸引中小学生参与和学习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中小学社会教育项目举办的活动应集启蒙性、基础性和常识性等,充分利用展览资源,尽可能满足各个年龄的中小学社会教育项目,不同社区的中小学生的需求。根据中小学生的不同年龄、需求、兴趣和接受能力等,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如我馆就开展过“我是小讲解员”“我是小科普家”“小讲解员训练营”“我是小考古者”“寻找博物馆里故事大王”等与中小学生学习特点相适应中小学社会教育项目活动。有一位参加了中小学社会教育项目活动的小学生,其父母在活动过后还给博物馆写了感谢信,可见有针对性的中小学社会教育项目更能提高学习兴趣,更能学到更多的思想文化科学知识。博物馆应举办富有地区、社区特点和中小学生年龄特点的中小学社会教育项目,如跟当地历史特点、当地文化特点、当地生产活动特点、当地节日特点、当地习俗特点、当地气候特点、当地动植物特点等相关的中小学社会教育项目,使博物馆融入当地生活,成为中小学生的学习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