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东北秧歌中道具手绢的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

2020-07-12 07:35:07
大众文艺 2020年15期
关键词:水袖手绢秧歌

(新疆艺术学院,新疆维吾尔自治乌鲁木齐 830001)

一、东北秧歌“手绢”的渊源和演变

(一)东北秧歌“手绢”的渊源

东北秧歌中的“手绢”有着久远的历史,一种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一种是从戏曲中借鉴而来。

在我国东北地区,“手绢”是对人民日常生活的提炼,人们劳作后会用手绢擦汗,清理手中的灰尘。一些观念相对老旧的地区,女子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当女子表达自己的情绪时,常需要利用“手绢”来或遮挡面部。这就说明,在当时手绢不单单具备一定的功能性,也是女子形象的象征。同时在古代,男女双方在表达自己的情义时,也会使用“手绢”作为媒介,后来在舞蹈表演过程中,男女可以将自己的手绢送给自己的心上人,以表达出自己的爱慕之情。而在今日的东北秧歌中,男女之间相互表达爱慕之意,在传递手绢的过程中,也增加了一些其他的肢体动作。也可以说,东北秧歌手绢是源于生活,也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地创新,同时也在创新中表现生活。东北秧歌中的“手绢”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也是传递情感,舞台表演的重要媒介。

东北秧歌中的“手绢”不仅仅是对东北地区人们日常生活的体现,也是对戏曲文化元素的延伸。在《艺海探宝》一书中,曾提到东北秧歌手绢在发展中吸收借鉴了戏曲中的“手帕”,也就是生活中的手绢。同时,在明清时期,“水袖”是戏曲艺术表演最重要的道具之一,在经过广泛的传播之后,东北秧歌表演者常常以长衫、长袖的装扮出现,而这也是戏曲艺术中最为常见的,说明了东北秧歌也沿袭了戏曲中的“水袖”。由此可见东北秧歌“手绢”这一道具的形成与当地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艺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东北秧歌“手绢”的艺术形态演变

东北秧歌“手绢”的艺术形态历经了从袖子到袖头再到八角巾的过渡。最初的东北秧歌是参照中国古代的“宽衣大袖”进行表演,即“水袖”“水袖”作为传统戏曲中的重要道具之一,随着戏曲的发展“水袖”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东北秧歌吸收借鉴了传统戏曲表演中的“水袖”,表演者的装扮也就朝着传统戏曲表演者的服饰靠拢,在扭动的过程中,双手反握水袖,以手腕带动袖子舞出不同的样式。

“水袖秧歌”到“袖头秧歌”的过渡。随着时代的发展,东北人民开始思索如何对东北秧歌的动作进行创新,突破宽衣长袖的限制。对此,东北人民利用自己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对“水袖”稍加改动,将袖子剪断,在表演中,可以双手握着袖头舞动,这样表演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扭动腰肢,不再受服装的限制,舞蹈动作也变得更加灵活了。由此可见,东北秧歌动作也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这也就意味着,东北人民也开始慢慢打破传统的舞蹈服饰和动作的限制。例如,东北秧歌手绢动作中的片花动作就是根据“水袖”演变而来的。

现在我们常见的东北秧歌中的手绢有两种,一种是两张正方形的手绢交错叠在一起,成八角状,另一种是在八角状的基础上,手绢四周镶上像一颗亮片。两种不同形式的“八角巾”展现出了手绢的质感和美感,在旋转的过程中,给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总的来说,东北秧歌“手绢”艺术形态演变的过程是比较漫长的,从“水袖”到“袖头秧歌”再到“四角巾”和“八角巾”等艺术形态的转变,逐渐发展成为独具当地特色的道具,凸显出东北人民善于学习、精益求精的品格。

二、东北秧歌“手绢”的艺术特点

(一)灵活性

“手绢”在东北秧歌表演中,不仅仅是舞蹈道具,也被视为舞蹈与情感表达的媒介,通过不同形式的舞蹈技法,向人们展现出东北秧歌的魅力。东北秧歌“手绢”的舞法和技法是非常灵活的,在老一辈的民间舞蹈家们的努力下,从零散的民间舞蹈素材中选择具有代表性风格的内容,最能够彰显出东北人气质和风格的舞蹈动作进行整合,以凸显出东北地区特有的艺术魅力。例如在东北秧歌剧目《蝴蝶飞》中,表演者将手绢抽出比拟一只只小蝴蝶,姑娘们以抛绢的形式,将手绢抛向高处,然后再做出前空翻的动作,接下抛出的手绢,就像是无数蝴蝶在花丛中飞舞一般。还有就是表演者将手绢以甩的方式,甩向空中,脚下的步伐由小碎步转为十字步,并随之摆动自己的身体,形成弧线。这些灵活多样的手绢花动作加上丰富多彩的脚下动作,不仅仅凸显出了东北秧歌手绢花的灵活多变,也诠释了东北秧歌舞蹈文化的精髓。

(二)表演性

表演性是东北秧歌“手绢”中的另一特性,主要是基于表演教学,在保证学生具备良好的基础素质之后,实现进一步的训练和教学,掌握民间舞蹈的风格和韵律。东北秧歌“手绢”因其独特的外形,灵活轻巧,可以与肢体动作结合,通过不同的舞蹈动作,展现出不同的舞蹈表演效果。如双臂花、蝴蝶花等具备观赏性的表演,这些丰富多彩的表演,都是在表演者不同的舞蹈动作中,加入了大小、急缓的手绢花动作。例如,在《大姑娘美》中,为了突出表演的氛围,直观的表达出人物的性格,在东北秧歌中加入了“里片花”和“外片花”,在快节奏的配合下,“里片花”与“外片花”的衔接,形成8字圆,连续的手绢动作,再加上脚下的颤步和颠步等动作,展现出了东北女子内心俏皮可爱的性格。而且,在表演的最后,表演者以食指带动手绢,使手绢快速旋转,在抛出之后能够利用惯性返回,这一动作叫作“立抛大出手花”,以调动现场火热的表演氛围。

因此,表演性是东北秧歌“手绢”学习和传承不可忽视的特性,在东北秧歌教学中,学生不仅仅要掌握基本的舞蹈动作,还要充分的借助“手绢”,将其运用到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能够真正地了解东北秧歌的舞蹈形态,调动学生身体本身的表演性,实现舞蹈动作和手绢技法的结合,从而表达出具备地域特色和风格的秧歌舞步,展现出不同以往的内涵美。

三、东北秧歌“手绢”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在东北秧歌课堂教学中,道具手绢的运用占据了主导地位。再进行基础动律训练与开范时,均会接触到手绢花的学习。除了基础的持绢手位、里片花、外片花、里外片花、上筒花、下筒花外,还有技术技巧难度极强的立抛大出手花和过肩花。从上述手绢的技术技巧来看,东北秧歌的艺术雏形离不开东北二人转。因此,表演性占据了先导地位,能够围绕这一生活用品创作出诸多高难度的动作也不足为奇。

不可否认,在传统的教学组合中东北秧歌对于道具手绢的运用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水准。因此,对于授课教师的专业能力与学生的技能接受程度也有极高的要求。在前文中已经提到,道具手绢从劳动人民的生活中来,又反哺进入劳动人民的舞蹈之中,扩大了舞台表演艺术的空间。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保留民间舞蹈的原汁原味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先行目标。尤其在传授手绢花技巧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了解到手绢花的来源与舞台化的演变过程。在得知这一舞蹈道具的历史渊源与形态构造后,在教授学生手绢的使用方法。

一般来说,在东北秧歌手绢花的教学环节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持绢,在此基础上加入单一的手绢技巧进行练习。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笔者对东北秧歌手绢花的训练方法与注意事项作出如下总结。

学会正确使用手绢技巧是开展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俗语说:“万事开头难”,对于技巧性较强的民间舞蹈而言,在第一次接触与学习时,学生往往会因为动作难度较大或其他因素而失去兴趣,导致在往后的课程训练中动作与技巧的掌握大打折扣。因此,从授课教师角度来说,正确地引导学生掌握手绢花的使用方法能够为后期的技巧训练打下扎实的基础。例如在学习外片花技巧时首先要掌握里片花的动作要领,腕关节要灵活绕圆,力度要适中,节奏要均匀。在完全掌握里片花技巧后,遵循以上方法反方向练习便能掌握外片花的技巧。在练习过肩花技巧时,首先要掌握立抛大出手花,在前期的训练中要注意手臂的转速不能过快,同时要练习过肩花的圆轨迹上抛技巧,将二者动作进行同步训练,便能掌握这一技巧。其他手绢花技巧的训练也是同理。

保留民间舞蹈的风格性是提升教学质量的第二要义。提气东北秧歌,大家对于它的视觉感受便是稳中艮、艮中俏、俏中浪。[1]但在课程训练中,如何通过手绢花这一道具实现以上风格特征,这就需要授课教师在教授动作时多下功夫。首先,东北秧歌的手绢花技巧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流动中的技巧,另一种是原地的技巧。例如过肩花这类高难度技巧几乎是在原地完成的,而里片花、外片花这类单一技巧会在舞者脚下步伐流动的基础上完成。尽管里外片花这类技巧相对简单,但在舞者流动时,会出现诸多问题。如里外片花时,舞者脚下步伐过大、过快,会导致手绢花的形状在空中不易成型,同样会失去稳中艮的艺术趣味。在做过肩花技巧时,手臂力度过大会致使手绢在空中的轨迹失去平衡。因此,力度适中、动作熟练,是保留民间舞蹈风格性与技术技巧的关键所在。

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发展是舞蹈教学的终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多次提道:“创新是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对于教师而言,传承是教学的主要目标。但艺术究其根本是为人民服务为遵旨。[2]就目前的舞蹈作品来看,东北秧歌的手绢花技巧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在追求难、险、俏时,却往往忽略了这类道具来源于民间,准确来说来源于劳动人民的生活之中。因此,东北秧歌是否能反哺民间艺术,这是当代舞蹈艺术家面临的考验。

四、东北秧歌道具手绢的文化内涵

东北秧歌中的道具手绢从民间走向舞台共经历了两个阶段。起初在民间,手绢属于典型的实用生活物品,除了遮掩面部、防尘防土、擦拭汗水外,它还承载着男女互递信物、传情达意的功能。通过东北二人转的发展,手绢这一道具得到艺术化的加工与提炼,从民间搬上舞台,拓展了这一艺术的舞台表演空间。再次证明东北人民选择手绢这一物品将其演变为舞台道具,说明他们贴近生活、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生活空间中的细枝末节。

时至今日,道具手绢的发展也致使东北秧歌的表演场域与技术难度日趋扩大。让这类生于民间、长于民间的舞蹈艺术,在集合了杂技、戏曲、社火等艺术后散发出了别样光彩。

综上所述,东北秧歌中的道具手绢可以说是我国东北乐舞文化艺术的缩影,更是汉民间舞蹈艺术的精品代表。它从劳动人民的生活中脱颖而出,从生活用品转变为舞蹈道具,成了一种既实用装饰性又强的艺术载体,演绎着东北人民热辣与外放的人物性格。也正是基于以上因素,劳动人民的喜悦情绪在歌舞中才得以释放。

猜你喜欢
水袖手绢秧歌
今天拿出手绢,我们来谈离别
Singing the Changes
SINGING THE CHANGES
汉语世界(2021年4期)2021-08-27 05:47:54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6:00
富平村里唱秧歌
水袖
文苑(2020年8期)2020-09-09 09:30:48
丢手绢
昌黎地秧歌
大众文艺(2019年13期)2019-07-24 08:26:42
曾凤飞:水袖轻拂的《远·近》恭王府
把咱的秧歌扭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