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内涵与价值维度

2020-07-12 09:46:38
观察与思考 2020年4期
关键词:人民出版社总书记群众

奚 洁 人

提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党性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价值维度,包括了:不忘初心,以百姓心为心——以民为天的党性价值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价值取向;决胜脱贫攻坚战——以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为价值目标;我是人民的勤务员——党同人民群众角色关系的价值定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方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党性原则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是对党的群众路线和马克思主义人民理论的创造性丰富和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①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8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集中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同人民群众关系的三个重大问题: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主体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②《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强调:带头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终身课题 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前进动力》,新华网,2019年12月27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创造性丰富和发展。

一、不忘初心,以百姓心为心——以民为天的党性价值立场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恒心。不忘初心,必然要求“以百姓心为心”。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坚持‘以百姓心为心’,倾听人民心声,汲取人民智慧,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①《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81页。古人云,“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②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九章。。意思是圣人永远没有私心,以老百姓的意志为意志,把老百姓的心愿作为自己的意愿。所以,古人讲的“以百姓心为心”,同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具有一致性,当然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现在讲的“以百姓心为心”,其政治内涵更加丰富、理论境界更高。不忘初心,以百姓心为心,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自己的私心,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共产党宣言》早就指出,共产党人,“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中国共产党章程》也明确规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④《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748页。习近平总书记常常告诫全党要“坚持以百姓心为心,努力解民忧、办实事,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汇聚强大力量”⑤习近平:《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9页。。“以百姓心为心”是对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之观点富有中国文化气派的生动表达,蕴含着对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尊重历史主体,服务历史主体的价值要求和殷切期望。“以百姓心为心”,就要用心、用情地去体察群众疾苦,了解群众期待,化解群众忧虑,满足群众需要。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古人议政的这句话,今天依然值得借鉴。”⑥习近平:《摆脱贫困·干部的基本功》,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6-17页。我们一定要把民众的疾苦了解到,关心处理好,懂得“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的道理。

不忘初心,以百姓为心,首先要坚持“以民为天”,即“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⑦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8、7-8页。的政治原则和党性立场。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巡视工作条例修订稿时,清晰地阐述了我们党的以民为天思想。其实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厚、浓郁的“以民为天”思想。《管子》中明确提出“以民为天”的观点,曰:“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王者要“能知天之天者”,就是强调王者要了解老百姓心中的天,即“民以食为天”,就是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和心中的期待。显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以民为天”,已经上升到党性和人民性高度统一的理论境界,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中民本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是对群众通俗化语言的理论升华。“以民为天”,就是人民至上,就要敬畏人民,顺从民意,赢得民心,否则就是有违天意,即有违民意、民心。所以,“以民为天”“以百姓心为心”,同以人民为中心是完全一致的,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具有中国文化底蕴和人民群众通俗易懂方式的形象表达。

其次,不忘初心,以百姓为心,就要对人民始终保持赤子之心,怀有仁爱之心、关爱之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5年的历程,但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⑧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8、7-8页。强调要“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坚持工作重心下移,扑下身子深入群众,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做好群众工作,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①《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1月12日。。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阜平县扶贫考察时引用了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著名诗句,并强调:“我们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的疾苦更要有这样的情怀,要有仁爱之心、关爱之心,更多关注困难群众,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生活水平。”②习近平:《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6页。据不完全统计,郑板桥的这首诗,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引用过6次,充分显现了他时刻牵挂人民群众疾苦的为民情怀。他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强调:“要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③习近平:《习近平主席新年贺词(2014-2018)》,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5页。他一再强调,我们共产党的干部要倾听人民的呼声,了解人民的愿望,“关心、济助”每一个需要关心济助的人,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要把心贴近人民。

最后,不忘初心,以百姓心为心,就要永远对人民怀有敬畏之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权力观,保持高尚精神追求,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④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4页。敬畏人民,一是敬畏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在2020年春节前后,我国发生了一场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形势严峻的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在他亲自主持下,包括大年初一在内,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治局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党中央迅速作出部署,全面加强对疫情防控的集中统一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反复强调“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⑤习近平:《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2月24日。。2020年2月,他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表示:“我时刻关注着疫情防控工作,每天都作出口头指示和批示。”⑥习近平:《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2月24日。当疫情防控斗争进入关键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又亲临武汉火神山医院、东湖新城社区实地考察和现场指导,看望慰问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解放军指战员、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基层干部、下沉干部以及志愿者和居民群众,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指明方向,传递必胜信心,为全党同志敬畏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树立了榜样。二是敬畏人民赋予的权力。“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敬畏人民,就要对人民群众赋予的权力心存敬畏,坚持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从严用权,谨慎用权。自觉地接受人民群众对权力运行的监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员干部要在对待人民赋予权力上始终保持敬畏之心。三要怀着对人民的敬畏之心去服务人民。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要像孝敬父母那样去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⑦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5页。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四要敬畏人民群众对我们工作的认同、评判和检验。“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民言可贵、民言可鉴、民言可畏。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①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0-11页。必须“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②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8页。。总之,“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③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 12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0页。。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价值取向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新观点,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思想和党的发展理念、发展理论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传承、创新和发展,是对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价值取向的进一步强调,突出了发展为人民的价值要求,深化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④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4页。

第一,要充分体现在坚持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的理论贯彻上。首先,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是社会历史观的重大问题。同历史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相对立,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第一次彻底解决了这个重大问题,提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⑤习近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求是》,2020年第2期。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是决定着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的著名论断:“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奋斗历程中,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凝聚人民力量去争取胜利的政治方针。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和最宝贵的经验之一,就是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争取和获得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衷心拥护、积极参与和热情支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⑦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求是》,2014年第1期。全面深化改革,“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⑧习近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求是》,2020年第2期。。我们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⑨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1页。。其次,坚持人民立场和党性立场的统一,坚定地站稳党性立场,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最后,坚持政治立场与思想方法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同样,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是关于发展的价值理念和政治立场,也是领导党和人民推进发展的科学思想方法论。这个方法论,就是我们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及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就是毛泽东指出的“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00页。这个基本的领导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时代变化了,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不能变。”②《习近平在同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团结动员亿万职工积极建功新时代 开创我国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新局面》,《人民日报》2018年10月30日。这个方法,就是坚持“先做学生,然后再做先生”的领导原则和工作方法,领导干部要在人民面前永远保持谦虚好学的真诚态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③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7日。

第二,要充分体现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记者专访的提问时明确回答:“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01、28页。这个该担当的责任,已经有效地落实和体现在形成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上。因为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包括坚持和完善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本制度,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制度,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等等,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第三,要充分体现在使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稳定感的工作效果上。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⑤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5页。旨在让人民群众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改革成果的共享,使我们各项工作必须更加贴近民生、顺应民意、多谋民利、善解民忧。首先,要从转变领导干部的思维方式开始,必须善于运用人民群众的思维方式和评价标准观察处理问题。一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最终目标和检验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01、28页。。二是要创新方式方法。要关注群众多方面、多层次需求,多用善用会用多予少取、放活普惠的办法,让群众得到具体的、可感的实惠。“要大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注重关心生活困难群众,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⑦《习近平参加辽宁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大力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新华网,2013年3月6日。三是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抓出成效。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⑧《习近平参加吉林代表团审议》,央视网,2015年3月9日。。四是获得感应该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必须谨防让群众得假实惠。坚决反对,防微杜渐“面子工程”“政绩工程”。更不允许打着民生工程旗号,以替群众办实事为名,行以权谋利之实,中饱私囊。

三、决胜脱贫攻坚战——以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为价值目标

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和使命,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中华民族长期追求的美好理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显著优势。首先,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个基本目标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学说和理想,更是一种现实的运动,从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到共产主义理想的最终实现,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实践过程。我们坚信一定能实现这个目标,更要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小胜为大胜,逐步实现“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3页。。其次,共同富裕也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所始终不懈追求和向往的大同世界和社会理想。然而,农民运动领袖洪秀全,资产阶级改良派康有为都“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②《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但仍未能带领人民跨进走向共同富裕的门槛。历史已经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征程上,开启了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其三,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最大优越性。1990年12月,邓小平就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373页。1992年初春,在南方谈话中他又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④《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373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89页。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向共同富裕进军,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消除贫困,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贫困人口累计减少7.4亿人,贫困发生率下降94.4个百分点,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辉煌篇章”⑥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5页。。这足以向世界证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和成功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⑦《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55、11页。党的十八大以后,我们党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重点。党中央明确部署,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就是:一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二是易地搬迁脱贫一批;三是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四是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五是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们对人民立下的军令状”⑧《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55、11页。,“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83页。。党的十九大,把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到2020年全面决胜小康的重点战略任务,提出要“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8页。。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领导人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坚定决心和坚实步伐。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靠前指挥,深入基层一线,跑遍了14个贫困连片区,体察关心群众疾苦,亲自指导督察精准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说过,“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②《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新华网,2015年11月28日。从2015年以来,他到全国各地考察,主持召开了7个打赢脱贫攻坚战专题会议。2020年3月,中央召开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方面最大规模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确保取得最后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国将有1亿左右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帮助这么多人脱贫,这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③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3月7日。我们在脱贫攻坚领域取得的前所未有的成就,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他还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这是我们人生之大幸。”④习近平:《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成都)上讲话》,新华网,2018年2月14日。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将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四、我是人民的勤务员——党同人民群众角色关系的价值定位

“我是人民的勤务员”,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自己同人民群众关系一贯鲜明的自我角色定位,也是全体中国共产党人同人民群众角色关系的基本价值定位。他经常强调党的群众路线理论关于“为了谁”“依靠谁”和“我是谁”等三个重要问题,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2019年春季学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再次强调:“要牢记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真正同人民结合起来。”⑤《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2019年春季学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新华网,2019年3月1日。“我是谁”,这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需要经常自问和清晰明确的自我角色定位。正确把握和强化领导干部同人民群众关系的自我角色定位,就是在强化政治担当意识和从严自律的党性修养。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同人民群众关系的角色定位问题。毛泽东在党的七大讲过,党是人民的领导工具。他说:“我们党要使人民胜利,就要当工具,自觉地当工具。”⑥《毛泽东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73-374页。工具,就是服务的意思,但毛泽东这里强调的是领导工具,因为既然干部是群众的领导者,这个服务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解决人民群众的具体实际问题上,当然这是必要和必需的,也是最基本的和基础的工作。我们党还承担着教育人民、引导人民,领导人民胜利前进的任务,从而更好地领导人民,为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因此,服务群众与教育引导群众是统一的,要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54页。当然,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是针对党的高级干部讲的,是在更高政治性质意义上讲我们党及其领导干部应该成为人民的领导工具的。同样,邓小平也曾深刻指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②《邓小平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8页。他还精辟地概括“领导就是服务”,这都是站在党和国家大局意义上讲的。对于广大领导干部而言,由于所处领导岗位的地位不一样,承担的具体责任也不一样,角色的具体内涵和要求也不完全一样。

“我是人民的勤务员”,是我们党的老一辈革命家在人民群众面前自豪而准确的自我角色定位。1959年10月,时任国家主席的刘少奇在人民大会堂湖南厅接见全国先进生产者北京掏粪工人时传祥时,握着他的手说:“你掏大粪是人民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勤务员,这只是革命分工不同。”③转引自《共和国记忆:环卫世家 三代劳模》,央广网,2019年10月31日。1958年,周恩来到基层同人民公社社员一起吃饭,看到大家非常激动,就语重心长地说:“我知道大家心情激动,我的心情更激动!人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我这个勤务员,今天能和衣食父母同桌进餐,心情怎能不激动呢!”④转引自《周恩来1958年和谁吃饭“心情激动”》,人民网,2015年2月3日。现在我们有些领导干部中存在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不良作风,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同人民群众角色关系价值定位的错位。因此,必须使我们党的干部都弄清楚这个关系,人民群众才是国家真正的主人。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说,周恩来同志把自己看成是人民的“总服务员”,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全党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榜样,这是在为全党立标杆。⑤参见《习近平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8年3月1日。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自己的政治角色定位于“我是人民的勤务员”,同时也反复要求全党同志,“无论在哪个方面、哪个部门、哪个地方工作的党员干部,首先要明白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第一目标是为民谋利,始终把党和人民放在首位”⑥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4页。。即强调,每个党员都要永远牢记:“我是人民的勤务员”的不变身份,忠实履行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的第一职责。

猜你喜欢
人民出版社总书记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22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人大建设(2018年10期)2018-12-07 01:13:56
习总书记“下团组”
当代陕西(2018年6期)2018-05-22 03:03:13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黄河之声(2018年6期)2018-05-18 00:47:57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人大建设(2018年1期)2018-04-18 11:29:59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总书记的告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