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与人生意:一瞥杜甫诗中的马

2020-07-12 12:25唐尉湖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恩施445000
名作欣赏 2020年33期

⊙唐尉[湖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马是古代人们社会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工具,兼有交通、驮运、战斗、耕作、馈赠等多种功效;同时,作为一种文学符号,马也蕴含了多种文化意味。在唐代,由于贵族阶层对马的喜好和平民阶层对马的尊崇,爱马之风日盛,诗歌、绘画、雕塑、陶瓷等与马有关的文学艺术作品大量涌现。尤其是随着咏物诗歌的发展,天子李世民,社会名流李白、杜甫、李贺、韩愈等,创作了数量不少的咏马诗。其中比较杰出的是杜甫的咏马诗。张浩逊《唐诗分类研究》如此评论:“咏画马诗写得最好的,当推杜甫。”萧涤非直言:“杜甫本善骑射,也很爱马,对马真有感情。”以数量论,杜甫典型的咏马诗就有十二首之多,而题中无马、文中有马的达百余首;以题材论,有写实的真马,也有写虚的画马;从品相论,有白马、骏马,有骢马、胡马,也有病马、瘦马。杜甫创作的部分马诗,深沉再现了所处时代的政治生态和社会弊病,在思想艺术上,呈现出浓郁的悲苦气质,是其人生波折漂泊和所处社会时代的真实写照,寄寓了诗人悲苦的情怀和失落失望的心境。

一、忧患家国的哀悯之“马”

忧患家国的情怀,在先民之初就与生俱来,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积淀在文人墨客的心理深层。杜甫认同并遵循这种以家国为忧的精神,加上他目睹了唐代由盛而衰,悲苦之情也就由对个人功名追求不得向忧患家国而转变,这一主题后来贯穿了他的一生。“安史之乱”时,兵事不息,烽火连绵,民不聊生。在这兵荒马乱之际,当他看到路上到处都是流离失所的百姓时,悲从中来,他用自己的才华,把所看、所听的种种现实生活,用不同的角度和镜头记录下来,揭示了唐玄宗常年征战,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害。

他在《兵车行》中写道:“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诗歌描绘了一幅大型送别图。临战之际,战车叮咚响个不停,战马声声嘶啸着。被抓来的穷苦百姓,换了戎装,配了弓箭。在官吏们的逼迫下,百姓无奈离开家乡与亲人,被迫上战场,此时的离别有可能就是一辈子。百姓内心的苦痛不敢用言语来表达,诗人巧用战马的嘶叫声,来渲染悲惨气氛,从侧面烘托了百姓内心的凄苦及亲人间将面临生离死别的沉痛哀怨之情。寥寥数语,诗人就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表现出送别时的悲惨场面,暗示妻离子散的悲剧。此情此景,让他悲从中来,虽自己不征战,但常年在外,也与家人分隔一方,且到处都在征兵打战,远在他方的亲朋,也终究无法避免这种悲惨的命运。诗人忧国忧民忧天下的家国情怀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出来。这首诗是通过侧面描绘送别时,战马的阵阵嘶叫声来突出残酷的战争。而在另一首诗《白马》中:“白马东北来,空鞍贯双箭。可怜马上郎,意气今谁见。”直写战争带来的灾害。东北方向来了一匹白马,身中两箭,马背上无人。可怜马上的主人,估计人们再也看不到他曾经的意气风发。诗人借白马的遭遇反衬出百姓的生活现状,揭示了统治者发动无休止战争的深深罪行,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及渴望安定的幸福生活。仇兆鳌注云:“此为潭州之乱死于战斗者,记其事以哀之。马带箭而来,则马上者见害矣。‘丧乱死多门’一语极惨,或死于寇贼,或死于官兵,或死于赋役,或死于饥馁,或死于奔窜流离,或死于寒暑暴露。唯身历患难始知其情状。”浦起龙评点这首诗云:“诗凡四层,逐层抽出。马来一层,见马而伤马上郎一层,因马上郎推想主将被戮本事一层,又因本事而徧慨死非其命者一层,末以单句总结四层。”在《哀王孙》里,“金鞭断折九马死,骨肉不得同驰驱”,安禄山部将攻陷长安后,唐玄宗仓促逃亡成都,途中累死了九匹马,皇亲国戚都来不及与他一同驱驾。诗句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君王抛弃国家与人民,只顾惶恐逃亡保命的落魄场面。即使自身难保,杜甫仍心系国家,多种渠道打听战争的时局,渴望听到唐朝战胜的消息。

诗人生活的唐王朝从鼎盛急速转向衰落,社会动荡,内外部矛盾尖锐复杂。诗歌中马儿们的遭遇,揭示出百姓水深火热的悲惨境遇。在此大背景下,杜甫忘却自我的不幸与坎坷,借马来流露出忧国忧民忧天下的哀悯之情,表达了盼望国家安定统一的强烈愿望。

二、惜己不仕的悲郁之“马”

杜甫出身官宦世家、书香门第,良好的家庭教育,让他七岁时就吟诵出了第一首诗歌,文学天赋极高。青年时的杜甫,靠得天独厚的外部环境,博览群书,满腹经纶,并在洛阳小有名气。此外,其父在朝为官,家境殷实,他在成年后有条件游历名山大川,并结识了诸多有识之士。他志存高远,对生活充满了无限期待。在他看来,凭借卓越挺秀的才华,登上仕途,实现远大的政治抱负指日可待。但当其父杜闲病逝后,家道中落,没了经济来源,日子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无奈再次参加科举考试,以谋求生存。但仕途不顺,客居长安达十余年,多次落榜,生活过得极其悲惨。前后完全相反的生活境况,形成了鲜明对比,对杜甫的打击极大。壮志难酬、惜己不仕的悲苦,他无人倾诉,只能借诗文传达。众多作品中,他特爱以马自比,马不被伯乐赏识的悲惨遭遇与自己不被朝廷重视的境况如出一辙。

他在《瘦马行》中写道:“东郊瘦马使我伤,骨骼硉兀如堵墙。” 仇兆鳌注目:“乾元元年公自伤贬官而作,则诗中所谓去年者,指至德二载也。”东郊瘦马,让人心伤不已,瘦弱突出的马骨,就像墙头伸出的石头,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形容如石头般硬被遗弃的马。此时诗人被贬华州,借瘦马抒情。一匹可驰骋于战场的良驹,暂且生病,便不再被主人青睐。马儿失足,不再被主人喜爱;自己仕途不顺,也不被皇上重视,被贬华州。他借瘦马来寄托自己的身世之感,郁郁寡欢,找不到一条好出路。但结尾用“谁家且养愿终惠,更试明年春草长”,流露出诗人仍对朝廷寄予希望,渴望得到任用。在另一首咏物诗《病马》中,他采用“以彼物比此物”的手法,通过吟咏那“老尽力”的病马,表达同病相怜的感慨之情。“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病马毛骨没有与众不同,但它的驯良未曾改变。虽老矣、病矣,但不离不弃,在漫长而艰难的岁月里,它任劳任怨,尽职尽责。诗人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抒发对病马的同情之情,感情深沉。这“废弃之物”的身世遭遇,与自己客居长安多年,风尘仆仆,辗转征途无果的悲苦境地,并无两样。虽如此,但马长存的骨气、精神和使命感,影射了诗人虽现处困境,仍保留桀骜不屈的可贵品质。杨伦在《杜诗镜铨》中引蒋弱六评价道:“贫贱患难中,只不我弃者,便生感激,写得真挚。”历经战乱和世事变幻沧桑的杜甫,对社会的认识较年轻时更为深刻,诗歌沉郁顿挫,于峻峭中掺入的深沉感,尤为感人。在前面的两首诗中,诗人以“瘦马”“病马”的遭遇来影射自己的现状,而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诗人不以马自拟,而以“肥马”来指代权贵,权贵总是玩弄政治手段,过着趾高气扬的生活,让有志青年报效无门。“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诗人早上战战兢兢地敲着富豪的门,晚上也只是在追随的过程中沾了满身的灰尘。杜甫白天受纨绔子弟的白眼,到了晚上也无果,只能郁郁而归。他本以为靠才华和努力,在科举考试中,得到赏识,获得重用。不料考试只是奸相李林甫策划的忌才大骗局,在“野无遗贤”的遁辞下,所有应试者都落选。此时的杜甫颇受打击,心灰意冷,犹如正要飞向蓝天的大鹏被折了翅膀,又如欲遨游于远洋的鲸鲵失去了自由。心怀壮志,却只能挣扎在饿死的边缘。诗人不满封建社会愚贤倒置的黑暗现实,才学和抱负无法施展,长期积郁的愤懑不平之情达到了极点。再如《李鄠县丈人胡马行》:“丈人骏马名胡骝,前年避胡过金牛。”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称赞胡马,其体型健壮俊美,神情有神,是良马,但也没有受到好的待遇,感慨命运坎坷。

从天宝五载赴长安起的十年里,他为功名四处奔走,心力交瘁。与少年时在《房兵曹胡马》中写到的胡马,大不相同。少了前者的雄劲猛拔之豪气,而多了些苍凉沉郁之苦涩,诗人笔下的马沉重了许多。年壮的马在岁月的蹉跎下,变老生病,还如何上阵杀敌、建功立业呢?从诗中马的不同变化,感慨自己仕途无望、悲郁痛苦的艰难人生。

三、羁旅漂泊的凄苦之“马”

客居长安十年之久的杜甫,苦苦等待大展拳脚的机会,却因种种原因,不被重用。“安史之乱”大爆发后,他又开始了十年的漂泊之旅。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后,统治者更亲小人、远贤臣,朝廷内由李辅国专权。杜甫对政治无比失望,立秋后弃官,一路向西南。他从秦州到成都,路途艰辛。到成都后,投靠朋友严武,他才过上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去世后,他再度漂泊,在夔州住了两年,继又漂泊到湖北、湖南一带,最终病死在湘江舟上。这期间他的诗歌带有丰富的政治内容和浓郁的时代气息,感慨自身命运和世事。

在《别赞上人》中,诗人写到“马嘶思故枥,归鸟尽敛翼”,黄昏之时,马发出低吟的嘶喊声怀念曾经的马槽,归巢的鸟儿也提早收敛了翅膀准备归家。本计划,与好友在秦州搭建草堂,从此安定。无奈世事难料,眼下正值天寒地冻的漫长冬日,他却要与好友分离,更难受的是还将继续漂泊流浪。人到中年,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障,其内心悲苦不已。如今的国家,战乱连连,经济政治大不如前。诗人就如“思故枥”的马一样,怀念曾经的盛唐,期盼国家能够恢复安定、繁荣。但转眼想到当下的悲惨境遇,叹息不已。诗人离开秦州,到达同谷后,在《白沙渡》中,一句“我马向北嘶,山猿饮相唤”,依旧是用马儿的嘶叫声,表达对国家衰落的心痛之情和感伤自己漂泊在外的凄苦生活。到成都后,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杜甫暂别漂泊生活,但忧国忧民的忧患情怀仍萦绕心头。在送别诗《送韩十四江东省觐》中,诗人送友去江东探亲,但时局动荡不安,他内心充满了担忧之情。“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朋友启程后,诗人目送,沉思中仿佛听到朋友路经幽静的黄牛峡时,滩上汹涌的江水发出不绝的回声,而眼前的白马立在江畔,寒风吹骨,路旁的树影稀稀松疏。虚实结合,虚写朋友寻亲之行路途艰辛,实写身旁独行的白马在冬季要忍受刺骨的寒风。同白马相似的遭遇,诗人何其悲苦。烽火四起,干戈遍地,年近五十岁的杜甫经历了太多悲苦,深感万事颠倒。其实,杜甫在成都时,在朋友严武的帮助下,拥有草堂,生活较为稳定。但因朋友突然病逝,他又不得不举家东下。在此途中,体弱多病的他,一路颠簸,艰难到达夔州。寓居期间,遇西川军阀混战,吐蕃也不断入侵蜀地,内忧外患,诗人站在白帝城上,望着无家可归的黎民百姓,感慨万千。他在《白帝》中写道:“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征战沙场的战马比不上用作拉车耕地的闲逸之马,但眼前闲逸之马,却也是无主之马,战乱使村庄变成了荒原,凄凉萧索,马成无主之马。诗人借马的悲惨遭遇,来表现战乱后满目疮痍的国家,在风雨中飘摇,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让诗人陷入了无尽的忧愁与哀思。

在这一时期杜甫笔下的马,多为孤马,没了激昂斗志,只是形影相吊,顾影自怜。诗中借马流露的情感里,少了沉痛苦闷,多了感伤留恋之意。年迈的杜甫在漂泊途中,一生心酸悲苦,但依旧以国家君王为念。马恋故主、忠贞不贰的象征,是诗人自身的写照。忠君爱国的思想,贯穿诗人一生。

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立普斯说:“审美的欣赏并非对于一个对象的欣赏,而是对于一个自我的欣赏。它是一种位于自己身上的直接价值感觉。”作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爱马、写马、咏马、赞马,同时也怜马、哀马,“马”在其笔下,不单纯是交通工具或驯养动物,而是被高度拟人化。杜甫写“马”有欢曲,也有悲歌。他借马抒怀、托物言志,呈现出浓郁的悲苦气质,是其人生波折漂泊、时局动荡不安的真实写照,寄寓了诗人悲悯的情怀和失落失望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