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中毒的护理体会

2020-07-10 09:24李雪芹张爱芹西喆邢荣霞景秋红
健康必读(上旬刊) 2020年1期

李雪芹 张爱芹 西喆 邢荣霞 景秋红

【摘  要】总结了本院28例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中毒后的護理经验,包括入舱前,吸氧时,出舱后的护理。得出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中毒后,可提高一氧化碳中毒后的治愈率,减少或减轻迟发性脑病的发生,另外,在高压氧治疗过程中做好每个环节的护理,是一氧化碳中毒后患者救治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一氧化碳中毒;高压氧治疗护理;预防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1-0228-01

一氧化碳中毒俗称煤气中毒,当一氧化碳被吸入人体既与血红蛋白结合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液的携氧功能发生障碍,严重影响氧的释放及传递,造成组织急性缺氧,造成呼吸循环及神经系统的改变,高压氧治疗是指在超过一个标准大气压环境下吸入高浓度氧,以通过血液循环携更多的氧到组织器官,促进组织修复和功能恢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28例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护理经验,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17-67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一氧化碳中毒的诊断标准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采用高压氧治疗方法,使用空气加压舱,常规治疗压力为2.0TAT,升压20分钟,进行60分钟面罩吸纯氧,减压20分钟,在进行高压氧的过程当中对所有的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疗程:轻度5-10次,中度10-20次,重症患者30次以上。

1.2.2护理方法

在病人入舱之前协助医生做好进舱前的检查,对清醒患者要教会其开启咽鼓管的方法,教患者及看护者正确佩戴面罩及吸氧的方法,在舱内压力升高时,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的观察。操舱人员在加压时提醒患者开启咽鼓管的鼓气吞咽动作,加压的原则,先快后慢,严格控制好舱内压力,稳定压力时,严密观察患者的供氧情况,吸氧管路情况和患者的面罩佩戴情况,指导病人正确佩戴吸氧面罩,大小松紧适宜,与面部须紧贴以免确保患者可以进行有效的吸氧。随时注意舱内氧浓度,超过百分之二十三应及时通风换气。一旦超过标准,要及时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以免患者出现氧中毒。在操舱过程中,严守岗位,根据季节调整舱内温度,防止患者感冒,影响高压氧的治疗。做好患者病情观察和记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减压过程中,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嘱咐患者严禁屏气,正常呼吸,防止减压病的产生。减压时,患者耳部可有轻度不适感,告诉患者不适的原因,消除紧张情绪。出舱后协助患者出舱,对行动不便者提供帮助,及时询问患者舱内吸氧情况,通过交谈发现患者的不良情绪,积极地疏导和安慰,告诉病人出舱后的注意事项,对于认知能力清醒的患者,要及时做好心理护理,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要及时掌握,多方关心,耐心疏导,认真解释,避免向患者传递刺激性强的不良信息,嘱患者心情愉快,摄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饮食,多食用新鲜水果与蔬菜。

1.3并发症的遇见性护理

1.3.1迟发性脑病,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患者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多数可以痊愈,但部分患者因各种原因而发生迟发性脑病,又称急性co中毒后继发症等,患者经治疗意识清醒后,经过一段假愈期,突然发生以痴呆,精神症状和锥体外系表现为主的神经系统疾病【1】。病程长,恢复慢,并发症多,致残率高,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影响生活质量,也是一氧化碳中毒后最易发生的并发症,因此,除了积极治疗和护理外,还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中毒后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危害性、不要忽略假愈期或放弃治疗而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

1.3.2肺部感染.对于昏迷患者或者老年患者,观察有无高热、咳嗽、咳痰等症状,如气管内分泌物过多,应及时清除,防止吸入性肺炎,并协助翻身拍背,保持呼吸道通畅,有呼吸困难者可给予持续性低流量吸氧。

1.3.3脑水肿。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生命体征,瞳孔变化,有无抽搐等,如发现应及时报告医师,并予以对症处理。

1.3.4泌尿系感染.观察患者有无少尿.多尿,尿潴留,尿失禁等症状,积极做好会阴部护理,膀胱冲洗护理等,预防肾功能不全,泌尿系感染等。

2 结果

所有患者都得到有效救治,治愈率百分之百。

3 讨论

当人们发生一氧化碳中毒后,会出现机体缺氧的情况。而高压氧治疗可以将人体里面的一氧化碳用最快的速度清除掉,使血红蛋白运输氧的能力得以恢复,使重要器官的功能得以恢复【2】。但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在患者中毒的早期采用高压氧治疗,并且做好治疗过程中的护理工作,恢复期患者要保持情绪稳定,以利于受损脑细胞恢复,并加强功能锻炼 ,做好宣教工作,加强随访,才能使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得到较好的救治效果,促使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      陈芳,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2006,3(13):1203-1204

[2]      高春锦,杨捷云,高压氧医学基础与临床.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