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永辉 逯航
摘 要 在杭州大河造船厂及运河旅游集散中心地块城市设计的实践过程中,经过深入的前期研究,规划设计从点到线到面融入中国传统元素;由于项目的复杂性及重要性,从规划到建筑单体设计运用混杂的设计手法,力求城市空间和环境有机融合。
关键词 中国元素;街巷;院落;混杂
1设计背景
京杭运河展示了中国古老的文明,并于2014年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杭州是历史文化名城,京杭运河文化其重要组成部分。京杭运河拱墅区段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在《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和保护开发战略规划》中,将该段运河定位为:展示古运河传统风貌的旅游文化长廊。
杭州运河两侧拥有许多工业厂房、仓库、历史街区等历史文化遗存,随着运河综合保护工程的推进,从运河的大关桥至轻纺桥段已经实施了小河直街保护规划规划、桥西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正在建设中,对京杭大运河西岸产业建筑遗存区进行功能置换的“运河天地文化公园”,已经成功实施了一期方案。大河造船厂地块纳入该项规划的二期计划中。
该项目在2008年征集方案,其目标是把大河造船厂地块更新为集运河的文化景观特色展示区、工业遗产保护、城市创意产业园、运河旅游集散中心之一的城市特色区域。旨在征集优秀方案的先进理念,更加科学合理地引导该地区的开发和建设。
1.1 现状及要求
项目地处杭州拱墅区,位于京杭大运河西岸,东与拱墅区区级中心隔河相望,西至小河路,紧临杭州汽车城,南至后横港河,与桥西历史街区相连,北面为规划道路,与住宅区相连。用地面积约0.10平方千米,规划功能包含文化景观特色展示区、工业遗产保护、城市创意产业园、运河旅游集散中心等。
1.2 寻找切入点
设计师必须首先关注基地环境是否具有独特的潜质,自然环境与人文背景是否有容易发挥的特性,并由此入手挖掘设计的内涵,进而才能够诞生个性鲜明的方案。
一方面,项目基地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区域位置非常优越,可以说承载着运河的发展史。因此,设计方案必须尊重基地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且与现状环境相协调。历史优越及位置显著的特征,决定了在设计展开之始先挖掘传统文化特质,进而明确了将中国元素引入设计。
另一方面,规划地块的功能复杂,集工业遗产保护、运河非物质文化展示、运河天地创意产业、休闲旅游、文化娱乐于一体,兼具功能齐全的高品质公共服务内容的旅游、商业综合体和交通换乘枢纽的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服务完善的多功能综合区域。对于建筑复杂性问题,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方式方法,由此确定了混杂的设计手法,混杂的规划结构,混杂的交通系统,混杂的建筑空间,混杂的建筑风格……
2切入规划设计
通过设计前期的研究,明确了设计的主导思想:将中国传统元素引入,并使其成为设计的灵魂所在;全方位的运用混杂的设计手法,解决基地功能复杂,交通复杂,外部空间复杂,保留、扩建与新建建筑的共存等问题。
2.1 中国元素的介入
(1)点——摩天轮作为新地标,称之为“龙睛”。
大河造船厂建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杭州的工业化进程的见证之一。随着杭州市 “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城市总体发展战略,厂区已经整体外迁,原大河造船厂地块成为可重新塑造的城市公共空间资源。
场地中心水面上设计了高达50米的摩天轮,以成为该地区乃至杭州运河上一个地标性构筑物,表明运河游览起点的重要地位。它将人们对运河的观赏,从地面延伸到了空间。同时,在地面上和摩天轮成为一个整体的“运河嘉年华”将会更有利于聚集人气,不仅将成为一处人们乐于参与其中的场所,也必将给杭州这座城市以画龙点睛的浓重一笔。(图1)
(2)线——将江南水乡的特色“水街”引入设计中。
在核心滨水区引运河水形成港湾,设计狭窄的水街步行系统,形成江南水乡的纤细尺度和优雅气氛。规划了多条通向运河的小巷,将城市和运河完全联通。内水街的端头设置水闸与水坝,用以控制内水街稳定的水位,保证内水街近水、亲水的水乡特质。将水系统引入场地中部,使得全地块空间因水而活,人的活动随波而动(图2)。
(3)面——建筑群体的空间组织采用中国传统的“街巷”+“院落”的形式。(图3)
①院落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所在。根据空间组织和各地块特征形成五大半围合院落。在滨水核心区域的双层步行系统中形成虚实两种院落。虚院落以下空天井为中心,同时作为下层水街的采光口;实院落以硬地小广场为中心,用以作为上层步行系统中的小型活动场地。在新建与改造的建筑内部同时设计多个内院落,解决了大体量建筑的采光通风要求,同时美化环境。②街巷是江南文化和市井文化的代名词。街道不仅能体现出城市的文化和肌理,也能创造良好的视廊。水街、内街、商业街等多种形式的街巷,从自然、时间、空间、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反映出杭州这个江南名都昔日的荣华和今日的繁盛。
2.2 混杂的产生
(1)功能混杂。功能设置上,采用“混杂”的设计模式形成规划分区的特色(图4)。使得不同使用时间段、不同使用者的功能在平面、空间上相互交错,力求实现场地全昼夜人气不断。在混杂的同时,各功能相对聚集,在形成各自的特点和气氛,使得同一个功能聚集区有着不同类型的人的参与,打破传统功能分区人员构成单一的缺点。混杂与集中的结合使场地总体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场地特点和优势。
(2)形式混杂。场地从南到北设计近代以來杭州运河两岸经历的四种时代建筑风味,向世界展现出京杭运河百年来的历史风貌,为国人记录下运河文化的新陈代谢,给市民沉淀了浓厚的运河情节,把该区域建设成为运河沿岸一座活的、动态的历史文化博物馆(图5)。①风情民国岛:保留场地最南端原有民国老建筑并加以利用,形成以民国风格建筑为主的酒吧娱乐岛,呼应了运河一期高家花园等民国建筑群,成为运河一期在本场地的延续。②激情大河建筑群:产业建筑群记录了社会主义大建设年代的激情岁月。在设计中保留原厂区的建筑肌理和外部空间特质,结合工业建筑特征对厂区建筑进行内部改造和外部空间设计,对造船产业建筑类型给予保护作为城市记忆的延续。③柔情现代购物休闲区:随着地块功能的转换,富有时代感的新功能建筑陆续出现。位于场地中部的购物休闲区采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将历史元素组织起来,并利用运河水资源创造滨河休闲、购物水街等柔情似水的空间气氛,从而带动杭州的休闲及环境品质。④多情后现代集散中心区:为了凸显集散中心建筑,运用激进的建筑理念和建筑技术,对建筑体块进行折叠、扭曲等后现代手法。丰富的空间变化、巧妙的细节处理,让中外游客在旅游枢纽中感受到处处景色处处情,在迭起的高潮中开始美妙的运河之旅。同时,将全地块的建筑美学推向了高潮,记录了杭州城市在建筑美学上的变迁,反映了杭州人民的建筑审美水准和创造力。
(3)肌理混杂
规划设计中采用双网格系统(图6)。场地中部基本沿用原船厂肌理,形成正交网格(网格分析)。根据和场地形成-45度夹角方向的半山景区轴线和+45度夹角的洋关视线(半山、洋关轴线图),形成扭转45度的景观网格(网格分析)。双网格系统上下叠加,记录了该地块功能特点和使用性质的变迁。
场地中设计多条轴线控制场地的结构关系。主要交通轴线贯穿南北、集散中心轴线作为道路结束点、主要景观轴线引运河水景渗透入城市、斜向景观轴线对景摩天轮、厂区中心轴线联系了运河一期、秀场轴线通过工业遗迹向运河游客展示杭州女装的蓬勃发展之势,展现运河沿岸生活风情的更新与发展。
3结束语
城市设计需要以区域规划思想为指导,立足于基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特色,将规划、地景、建筑等学科整合。具有历史特质的城市设计,尤其需要挖掘传统元素,并将其融入设计本身;面对传统与现代,原址保留、改扩建与新建,新时代赋予城市空间及建筑空间功能的多样性,传统的城市肌理与新城肌理的协调共生等等,因地制宜地选择“混杂”的模式,将创造一个具有历史性,特定性、时代性的魅力城市空间。
参考文献
[1] [日]宫宇地一彦 著.马俊 里妍 译:《建筑设计的构思方法——拓展设计思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